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8章 可怕的對手
    這兩個人都是當世之豪傑,如果他們分別出現在不同的朝代,應該都能成就大業,可惜,歷史註定要讓這個時代熱鬧一點。

    這是一場淘汰賽,只有堅持到最後的人才能獲得勝利。

    根據顧愷之喫甘蔗的理論,我們先介紹弱一點的:

    張士誠,男,1321年生人,職業是販私鹽,泰州人。在這裏要先說一下販私鹽這一封建時代長期存在的行業。鹽是國家管制的物品,非經允許不能販賣,但海水就在那裏放着,不曬白不曬,不賣白不賣,所以很多人都看上了這條發財之道。

    根據經濟學的理論,壟斷必然造成行業的退化和官僚化,古代鹽業也不例外,老百姓只要花三分之一的價錢就可以買到比官鹽好得多的私鹽。爲了嚴格控制這一行業利益,歷代封建政府,無論是漢、魏、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也不管他們治國的方法是道家、儒家還是法家,在對這一問題的處理上,他們都無一例外遵照了韓非子的理論。

    這一理論認爲:老百姓明知去河裏撈金要處死刑還要去幹,是因爲存在着僥倖心理,所以要加大處罰力度。

    對待販賣私鹽的處罰也是不斷地加重,到了隋唐時期,販賣一石(約一百斤)私鹽就要處死刑。大家知道,程咬金就是私鹽販子,看他的個頭,應該不止賣一百斤私鹽,居然還能通過大赦出獄,確實讓人費解。

    那麼張士誠的性格應該就清楚了。首先他應該是一個不怕死的人,怕死就不能幹這個;此外,他應該是一個比較有錢的人,有錢就能交到很多朋友;最後,他對元朝統治應該有着刻骨的仇恨,因爲這個政府不讓他賣私鹽,還處死了他的很多朋友。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在泰州起義。他是私鹽販子,所以他的起義兄弟也大都是幹這行的,他不屬於以貧苦農民爲主的紅巾軍序列,這就爲他和朱元璋的長期矛盾埋下了伏筆。

    作爲當時衆多起義者中的一個,張士誠是通過一場艱苦卓絕的戰役決定他的歷史地位的。

    最艱苦的戰役——高郵之戰

    至正十三年,張士誠起兵後,連續攻佔泰州、興化等地,在高郵建都,稱誠王,國號大周,以天祐爲紀年。

    現在看來,這個天祐的名字實在是取得好。

    張士誠的王位還沒有坐多久,元朝就派兵打來了。其實元朝的官員們也是認死理的,誰稱王就去打誰,要是碰到個埋頭造反不稱王的,他反倒是不理的,朱元璋就是佔了這個便宜。

    我們上文提到過的元朝名臣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注意,這個是實數)攻擊高郵,所謂“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元史》),此時私鹽販子張士誠表現了他的勇氣和決心。

    當時很多人都建議放棄高郵,張士誠考慮良久,說出了一句話:“我們還能去哪裏呢?”

    是啊,還能去哪裏呢?

    死也要死在這裏!

    元軍用各種武器攻城,包括多種火炮,張士誠和他的兩個弟弟張士義、張士德就在城樓上堅守,所有的將士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更重要的是,這些起義者的心中有着這樣一個信念:

    投降也是死,抵抗也是死,不如抵抗而死!至少死得悲壯!

    於是,看似柔弱的小城高郵就在這種精神的支持下抵抗了百萬元軍三個月,這就是敢於拼命的力量。

    正在高郵即將被攻下時,元朝政府內部出現了問題。

    在以往的史書中,我們總是看到很多奸臣,這些人只顧自己不顧國家,是大家痛恨的對象,比如秦檜,比如賈似道,總是在關鍵時刻來那麼一下,壞了國家大事。事實證明,少數民族政權也有奸臣,也會來這麼一手。

    之後的內容就是俗套了,小人向皇帝進讒言,皇帝擔心外面的將軍造反,限令立刻回來,於是脫脫撤離了高郵,他挽救元王朝的努力也就這麼付之東流。

    關鍵時候有天祐,名字固然取得好,但如果不能堅持那三個月,也不會有最後的勝利,所以決定張士誠命運的不是好的年號,而是他的勇氣。

    此戰之後,張士誠名揚天下,他再接再厲,連續攻克江蘇、浙江的富饒地區,成爲佔地不是最大,卻最富有的人(不愧是做私鹽生意的)。

    然而從此之後,張士誠就變了,從來都是做小本生意的他,突然間有了全國最富的地盤,再也不用販私鹽了,有錢了,有房子了,拿着饅頭,想蘸白糖蘸白糖,想蘸紅糖蘸紅糖。

    朱元璋對他有一個精準的評價:器小。

    這個人確實沒有大志向,但他的的確確是個好人,還是個大好人。他生來就沉默寡言,待人寬大,免除了江浙一帶的賦稅,江浙一帶的百姓受了他的恩惠,紛紛爲他修建祠堂。但他的過於寬大和無主見也使得他無法成爲梟雄,而只能做一個豪傑。

    下面我們要介紹的陳友諒是一個真正的梟雄。

    但在介紹他之前,我們必須介紹他原來的老闆徐壽輝。

    徐壽輝,出生年月不詳(死期倒是很精確),湖北羅田人,是個布販。據說小夥子長得很精神,而且爲人正直,是羅田第一美男子,由於經常被元朝的官吏勒索,所以對元朝心懷不滿。至正十一年,劉福通起義經過他的家鄉,徐壽輝長期積累的怒火終於壓抑不住,準備造反,他的手段還是宣傳封建迷信,這次是明教。

    爲了搞宣傳,他還找了兩個幫手,一個是在麻城打鐵的鄒普勝(強人),另一個是江西和尚彭瑩玉(大家應該熟悉)。在宣傳明教幾個月後,他在大別山區發動起義,一舉攻克羅田。他是紅巾軍的支流,所以也戴紅巾,起義軍連續作戰,先後攻克黃州和浠水,並最終定都浠水縣城。

    他的國號很值得一提,堪稱自古以來最爲奇特,叫天完(不是年號)。這國號是怎麼來的呢?請大家

    和我一起做一個拆字遊戲,把天完兩個字的上面去掉,就可以發現是大元,這位布販子唯恐自己的國號不能壓制元朝,就想了這麼個餿主意,在字上面討個便宜。我每次看到這個國號總覺得是過幾天就完蛋的意思。

    當時徐壽輝的地盤很小,只有黃州和浠水這一片地方,但他的排場卻很大,元朝有的機構他都有,才那麼幾千人,就設置了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中央六部,真不知道他手下還有沒有兵,估計是都去當幹部了。鄒普勝爲太師,倪文俊爲領軍元帥,此時一個浠水人蔘加了他的隊伍,此人相貌不凡,寫得一手好字,正是陳友諒。

    厲害的陳友諒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