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147章 東山再起(2)
    殺雞給猴看,這一招用出來,就沒什麼人敢動了,於是假投降就變成了真投降。

    就這樣,煩了朝廷十幾年,屢招不安,屢打不平的江西土匪被徹底掃平了,王守仁先生在幾個月的時間裏,連打帶拉,連蒙帶騙,終於解決問題。

    江西剿匪記在明代歷史上並不起眼,但對於王守仁而言,卻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要知道大凡歷史上幹哲學這行的,一般都滿足兩個條件,第一智商要過剩,弱智白癡是禁止入內的(大智若愚者除外),第二必須是喫飽了沒事幹(飯都喫不飽還搞啥哲學)。

    哲學有這麼高的門檻,是因爲它是世間一切科學的基礎,如果你夠厲害,理論上是什麼學科都可以搞得定的。比如錢學森先生曾經反覆說,他之所以能夠搞導彈衛星,不斷出科研成果,是他長年累月學習馬列主義的結果。

    別人我不敢說,至少王守仁先生是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他已經成爲了一個哲學家,而這幫贛南土匪們正好爲他提供了另一個機會——突破的機會。

    因爲隨着時間的流逝,王守仁終於發現光懂得哲學是不夠的,整天談論“心學”並沒有什麼效果,“心學”並不能打跑土匪,他隱約地感覺到,要想理論聯繫實際,成功立業處事,還需要另一樣神祕的工具。

    經歷了窮山野嶺的荒涼,無人問津的落寞、曾經悟道的喜悅後,王守仁又一次來到了關口,在江西的兩年,由於遍地都是土匪,他只能四處出差專職剿匪,沒有時間去研究他的哲學。

    上天沒有虧待王守仁,正是在這金戈鐵馬、烽火連天的兩年中,王守仁逐漸找到了這一樣工具,並且熟練地掌握了它。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超越衆多的前輩,成爲理學的聖賢。

    有了這件工具,他才能成就輝煌武功,爲後人敬仰。

    有了這件工具,他的哲學方爲萬人信服,遠流海外,千古不朽。

    而後世的名臣徐階、張居正也正是藉助了這件工具,建立不世功勳,名留千古。

    這件工具的名字叫做“知行合一”。

    關於知和行的關係,是一箇中國哲學史上的根本問題,這個麻煩從諸子百家開始,一直到後來的孫中山,歷時幾千年,罵了無數次,吵了無數次,始終無法解決。

    我也不能解決,但我可以解釋。

    其實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一個理論和實踐的問題,有人認爲知易行難,懂得理論是容易的,實踐是很難的,有人認爲知難行易,領悟道理很難,實踐很容易。

    比如朱聖人(朱熹)就主張知難行易,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個格法,悟道是很難的,但執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大家可能很難想象,但就是這麼個玩意兒,折騰了上千年,直到今天,都沒停過。

    此刻王守仁站了出來,他大聲喊道:

    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但實際運用也是重要的!

    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要想實現崇高偉大的志向,必須有符合實際、腳踏實地的方法。

    這絕不僅僅是一句話,而是一種高深的處事和生活智慧,足以使人受用終身,所以它看起來很容易明白,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

    二十多年後,有兩個人先後讀了他的書,卻都看到了“知行合一”這句話,一個人看懂了,另一個人沒有看懂。

    看懂的那個人叫張居正,沒有看懂的那個人叫海瑞。

    四百年後,有一個年輕人看到了這句話,佩服得五體投地,以此作爲自己的終身行爲準則,並據此改名——陶行知。

    不祥的預兆

    領悟了“知行合一”的王守仁不再空談理論和哲學,因爲殘酷的現實讓他明白,光憑說教和四書五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要讓土匪放下手中的刀,最好的方法是用火槍。

    懷揣着這種理念,王守仁即將迎來自己人生中最爲艱難的考驗。

    對這些土匪,他一直十分納悶,既不經看,也不經打,如此的一羣廢物,怎麼就敢如此囂張搞規模經營呢?而在訊問土匪時,他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寧王朱宸濠。

    毫無疑問,這些土匪的背後或多或少地有着朱宸濠的影子,身爲一個藩王,卻去和強盜打成一片,總不能理解爲深入羣衆吧。

    知縣拉關係是想升知府,侍郎拉關係是想當尚書,藩王拉關係是想……

    於是王守仁很快找到了答案,唯一的可能的答案。

    問題嚴重了,他立刻跑去找孫燧。

    孫燧,時任江西巡撫,浙江餘姚人,不但是王守仁的老鄉,也是他同朝爲官最好的朋友。

    當時的王守仁只是江西南部(贛南)巡撫,且主要任務就是剿匪,這麼大的事情,他沒法拍板當家,只能找孫燧。

    然而當他跑到巡撫衙門,找到孫燧上氣不接下氣地說完這件事情後,卻只換來了一個奇怪的反應。

    孫燧是苦笑着聽他說完的,然後他嘆了一口氣,只說了一句話:

    “兄臺你現在才知道?”

    這下輪到王守仁傻眼了。

    正德十年(1515)十月,河南布政使孫燧接到了一份命令,中央決定提升他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這本是一件好事,但孫燧卻高興不起來。

    因爲後面還有一個任命——派江西巡撫。

    江西,對當時的朝中官員來說,是一個死亡之地。

    就在幾年前,江西巡撫王哲光榮上任,可沒多久,他竟突然離奇死亡了,朝廷派董傑接替他的位置,才過了八個月,董傑兄也死了,死的不明不白,後任的兩位巡撫還沒幹到一年,就自動收拾包裹回來了,寧可不做官,也不在那裏住。

    其中奧妙朝廷的高級官員都心知肚明,卻不吱聲。

    收了人家的錢,自然不好吱聲。

    可是江西不能沒有人去,也不知是哪位仁兄和孫燧有仇,竟然推薦了他。孫燧就這樣被推到了懸崖邊上。

    然而孫燧回答:“我去!”

    他叫來了自己的妻子,跟他交代自己的後事,妻子嚇得不行,問他是怎麼回事。孫燧只是嘆氣說道:

    “這次我要死在那裏了。”

    “既然如此,那咱不當這個官,不去還不行嗎?”

    “國家有難,自應挺身而出,以死報國,怎能推辭!”孫燧義正辭嚴地這樣回答。

    他遣散了所有的下人,安置好家人,告別妻子,帶着兩個書童,就此踏上不歸路。

    到江西后,他卻十分意外地受到了寧王的熱烈歡迎,送錢送物不說,還時常上門探訪,可謂熱情之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