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54章 兵不厭詐(1)
    無須談判,幹掉就好

    對李如松而言,萬曆二十年(1592)實在是個多事的年份,剛剛解決完寧夏這攤子事,就接到了宋應昌的通知,於是提督陝西就變成了提督遼東,凳子還沒坐熱,就掉頭奔日本人去了。

    其實說起來,李如松並不是故意耍大牌,一定要宋部長等,之所以拖了幾個月,是因爲他也要等。

    事實上,所謂遼東鐵騎,並非李如松一人指揮,而是分由八人統領,參與寧夏平亂的,只是其中一部分。

    而這一次,李如松並沒有匆忙出發,在仔細思慮之後,他決定召集所有的人。戰爭的直覺告訴他,在朝鮮等待着他的,將是更爲強大的敵人。

    作爲大明最爲精銳的騎兵部隊,遼東鐵騎的人數並不多,加起來不過萬人,分別由李成梁舊部、家將、兒子們統管,除了李如松有三千人外,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楨、李如梧以及心腹家丁祖承訓、查大受等都只有一千餘人,所謂濃縮的纔是精華,應該就是這個意思。

    除了等這幫嫡系外,還要等雜牌,奉宋應昌命令,歸其指揮的,還有全國各地的軍隊。自萬曆二十年(1592)八月起,薊州、保定、山東、浙江、山西、南直隸各軍紛紛受命,向着同一個方向集結。

    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各路部隊遼東會師,援朝軍隊組建完成,總兵力四萬餘人,宋應昌爲經略,李如松爲提督。

    部隊分爲三軍,中軍指揮官爲副總兵楊元,左軍指揮官爲副總兵李如柏,右軍指揮官爲副總兵張世爵,所到將領各司其職。

    簡單說起來,大致是這麼個關係,宋應昌是老大,代表朝廷管事;李如松是老二,掌握軍隊指揮具體戰鬥;楊元、李如柏、張世爵是中層幹部,其餘都是幹活的。

    細細分析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安排別有奧妙。李如柏是李如松的弟弟,自然是嫡系;楊元原任都督僉事,卻是宋應昌的人;張世爵雖也是李如松的手下,卻算不上鐵桿。

    左中右三軍統帥,實際上也是左中右三派,既要給李如松自由讓他打仗,又要他聽話不鬧事,費盡心思搞平衡,宋部長着實下了一番功夫。

    但實際操作起來,宋部長才發現,全然不是那回事。

    按明代的說法,李如松是軍事主官,宋應昌是朝廷特派員,根據規定,李如松見宋應昌時,必須整裝進見,並主動行禮。但李如松性情不改,偏不幹,第一次見宋應昌時故意穿了件便服,還主動坐到宋部長的旁邊,全然不把自己當外人。

    宋應昌自然不高興,但局勢比人強,誰讓人家會打仗呢,愛怎麼着就怎麼着吧。

    對領導都這個態度,下面的那些將領就更不用說了,呼來喝去那是家常便飯,且對人總是愛理不理,連他爹的老部下查大受找他聊天,也是有一句沒一句,極其傲慢。

    但他的傲慢終將收斂——在某個人的面前。

    萬曆二十年十二月,如以往一樣,在軍營裏罵罵咧咧的李如松,等來了最後一支報到的隊伍。

    這支部隊之所以到得最晚,是因爲他們的駐地離遼東最遠。但像李如松這種人,沒事也鬧三分,只有別人等他,敢讓他老人家等的,那就是活得不耐煩了,按照以往慣例,迎接這支遲到隊伍領兵官的,必定是李如松如疾風驟雨般的口水和呵斥。有豐富被罵經驗的諸位手下都屏息靜氣,準備看一場好戲。

    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好戲並沒有上演,充滿找碴慾望、一臉興奮的李如松竟然轉性了,不但沒有發火,還讓人收拾大營,準備迎接,看得屬下們目瞪口呆。

    這一切的變化,從他聽到那位領兵官名字的一刻開始——吳惟忠。

    吳惟忠,號雲峯,浙江金華義烏人,時任浙江遊擊將軍。

    這個名字並不起眼,這份履歷也不輝煌,但只要看看他的籍貫,再翻翻他的檔案,你就能明白,這個面子,李如松是不能不給的。

    簡單說來,二十多年前,李如松尚在四處遊蕩之際,這位仁兄就在浙江義烏參軍打倭寇了,而招他入伍的人,就是戚繼光。

    李如松不是不講禮貌,而是隻對他看得起的人講禮貌,戚繼光自然是其中之一,更何況他爹李成梁和戚繼光的關係很好,對這位偶像級的人物,李如松一向是奉若神明。

    作爲戚繼光的部將,吳惟忠有極爲豐富的戰鬥經驗,而且他大半輩子都在打日本人,應該算是滅倭專家,對這種專業型人才,李如松自然要捧。

    而更重要的是,吳惟忠還帶來了四千名特殊的步兵——戚家軍。

    雖然戚繼光不在了,第一代戚家軍要麼退了休,要麼升了官(比如吳惟忠),但他的練兵方法卻作爲光榮傳統流傳下來,一代傳一代,大致類似於今天的“鋼刀連”“英雄團”。

    這四千人就是戚繼光訓練法的產物。時代不同了,練法還一樣,摸爬滾打,吃盡了苦受盡了累,練完後就拉出去搞社會實踐——打倭寇。

    雖說大規模的倭寇入侵已不存在,但畢竟當時日本太亂,國內工作不好找,所以時不時總有一羣窮哥們跑過來搶一把,而戚家軍的練兵對象也就是這批人。

    於是在經歷了長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鍛鍊後,作爲大明帝國最精銳的軍隊,打了十幾年倭寇的戚家軍(二代),將前往朝鮮,經歷一場他們先輩曾苦苦追尋的戰爭。因爲在那裏,他們的敵人,正是倭寇的最終來源。

    和吳惟忠一起來的,還有另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駱尚志。

    駱尚志,號雲谷,浙江紹興餘姚人,時任神機營參將。這人用一個字來形容就是猛,兩個字就是很猛。據說他膂力驚人,能舉千斤(這要在今天,就去參加奧運會了),號稱“駱千斤”。

    雖說誇張了點,但駱尚志確實相當厲害,他不但有力氣,且武藝高強,擅長劍術,一個打七八個不成問題。而不久之後,他將成爲決定勝負的關鍵人物。

    除了精兵強將外,這批戚家軍的服裝也相當有特點。據朝鮮史料記載,他們統一穿着紅色外裝,且身上攜帶多種兵器(鴛鴦陣必備裝備),放眼望去十分顯眼。這也是個怪事,打仗的時候,顯眼實在不是個好事,比如曹操同志,割須斷袍,表現如此低調,這才保了一條命。

    但之後的戰爭過程爲我們揭示了其中的深刻原理:低調,是屬於弱者的專利,戰場上的強者,從來都不需要掩飾。

    至此,大明帝國的兩大主力已集結完畢,最優秀的將領也已到齊,一切都已齊備,攤牌的時候,到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