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259章 平壤血戰(3)
    第二天(正月初九),查大受的家丁查應奎起得很早,來到了北城要地牡丹臺。昨天,這裏還是日軍的堅固據點,然而現在,展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幕真正的人間地獄。

    牡丹臺以及其甕城,已被燒得面目全非,昨天還槍聲炮聲不斷的地方,現在已經寂靜無聲。他走入據點,看見了無數倒斃的屍體,手腳都纏繞在一起,卻沒有一具能夠辨認,因爲他們已經被燒成了黑炭。

    查應奎隨意數了一下,發現在狹窄的甕城裏,竟有四五百具日軍屍首,很明顯,他們大多數是被燒死或活活薰死的。

    當然,家丁查應奎沒有感嘆戰爭殘酷的覺悟,他只是興高采烈地跑了回去,向自己的領導查大受彙報,並就此被記載下來,成爲了那一幕場景的見證。

    事實上,查應奎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在初八的那天夜裏,平壤城內火光沖天,明軍在外面放火,日軍在裏面鬼哭狼嚎,被燒死者不計其數,屍體的烤焦味道傳遍全城。史料有云:焦臭沖天,穢聞十里。

    幹掉殘暴的敵人,就必須比他們更加殘暴,在某種情況下,我認爲,這句話是對的。

    但日軍的耐高溫能力還是值得稱道的,硬是挺了一夜,沒有出來投降。

    挺到了第二天,挺不住了。

    盤踞在據點的敵人終於崩潰了,被槍打、炮轟不說,還被火烤了一夜,別說武士道,神仙道也不好使了。除小西行長所部幾千人,由於據點堅固,防禦嚴密,尚在苦苦支撐外,城內日軍全部逃散。

    但逃散也得有個目標,平壤已是明軍的天下,往哪裏逃呢?

    要說日軍逃起來也很有悟性,一看,西城、南城、北城都有人守,只有東城,防禦十分鬆懈。

    於是日軍大喜過望,紛紛向東城逃竄。

    事情似乎十分順利,敗軍一路往東逃,雖然明軍在後緊緊追趕,但在求生的慾望驅使下,日軍竟然成功地逃出了東城的城門。

    但很快他們就將發現,其實戰死在城內,倒未必是一件壞事。

    當初李如松佈陣之時,取兵法圍師必缺之意,空出了東邊。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這樣一個問題:爲何是東面?

    而當日軍蜂擁逃出東城城門的時候,我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答案。

    東城城門外,是一條大河,波浪寬。

    誰要選這裏當攻擊陣地,只怕真是腦袋進了水。

    於是日軍麻煩了,要繞着城牆跑,只怕是沒個頭,要回頭跑進城,估計明軍不讓。前無去路,後有追兵,百般無奈之下,只剩下一個選擇——跳河。

    我記得,那一天是正月初九,北風那個吹……

    朝鮮的天氣,大概和東北差不多,一般說來,這個時候是很冷的,估計起碼是零下幾度,然而日軍依然勇敢地跳了進去。

    雖然氣溫到了零下,但我可以肯定,當時的江面還沒有凍住,因爲在朝鮮史料中有這樣一句話:溺死者約有萬餘。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死的,只有超人了,很明顯,日軍缺乏這種特種人才。

    逃出去的基本上都死了,不淹死也得凍死,而待在城內的小西行長更不好過。他很清楚,自己已經完蛋了,現在他要考慮的,不是封賞,不是守城,而是怎麼活下去。

    在生死的最後關頭,日軍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在小西行長的指揮下,明軍的數次進攻被打退,看那勢頭,不拼個魚死網破、同歸於盡絕不算完。

    雖然明軍佔據優勢,且人多勢衆,但畢竟打了一天一夜,就算不領加班費,喘口氣總還是要的,何況勝局已定,賞錢還沒領,在這節骨眼上被打死,也實在有點虧。

    日軍雖然人少,卻敢於拼命,生死關頭,什麼都豁得出去,用今天的話說,這叫雙方心理狀態不同。所謂窮寇莫追,就是這個道理。

    於是,一個奇怪的情景出現了,在經歷了一天一夜的激戰後,城內再次出現了短暫的平靜。

    接下來,一件十分神祕的事情發生了。

    之所以說神祕,是因爲到今天,這件事情也沒全搞清楚。

    關於這件事,在史料中,大致有如下四個歷史版本。

    按照明軍監軍及部將戰後給皇帝的總結報告,事情的發展是這樣的:日軍殘部由於抵擋不住明軍的攻擊,全軍主動撤退。李如松將軍神機妙算(料賊計已窮,必遁),設下埋伏,並派兵追擊,大敗日軍。

    第二版本是朝鮮大臣柳成龍給國王的報告,說法也差不多,李如松料敵如神,在日軍逃遁之後發動攻擊,大敗日軍。

    第三版本,是朝鮮國王給大明神宗皇帝的報告(他算是明神宗屬臣),這份東西可作爲上下級的規範文本,說到自己的看法,都是“臣竊念”,說到明朝,都是天兵、天朝,大明皇帝英明神武,大明總兵神兵天降,開戰後,明軍是“天地爲之擺裂,山淵爲之反覆”,自己(朝軍)是“小邦袖手駭縮,莫敢助力”,日軍則是“螳臂據轍,無敢抵敵”。照他的意思,日軍是礙於明軍的神威

    ,一觸即潰了。

    而講得最詳細,也最實在的,是第四個版本。

    根據朝鮮《李朝實錄》記載,事情是這樣的:

    在戰鬥陷入僵局後,李如松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派出了使者,去找小西行長談判。

    對於這個決定,很多人並不理解,人都圍住了,還要談什麼判?

    但事實證明,這是一個很明智的決定。因爲此時日軍主力已被殲滅,平壤也已攻克,戰略目的已經完全達到,目前最需要的,是爭取時間休整,以防敵軍反撲。而城裏面放着這麼一羣亡命之徒,硬攻不但耗費精力,傷亡也會很大,時間一長還可能生變,所以還是談判最划算。

    李如松的談判條件是這樣的:

    “以我兵力,足以一舉殲滅,然不忍殺人命,姑爲退卻,放你生路。”

    這意思是,我可以滅了你,但無奈心太軟(其實是太費力),就放你們走了吧。

    小西行長是這樣回覆的:

    “俺等情願退軍,請勿攔截後面。”

    他的意思是,我認輸了,麻煩逃走的時候高擡貴手別黑我。

    如此看來,也算是皆大歡喜,雙方達成協議,明軍撤去包圍,日軍在萬分警戒之下,手持武器逐步退卻,撤出了平壤城。

    局勢發展到此,看似平淡無奇,但怪也就怪在這裏,既然事情圓滿解決,爲什麼在官方報告中,卻都沒有提到這件事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