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03章 天才的敵手(2)
    孫承宗最先做的一件事,就是練兵。當時他手下的士兵,總數有七萬多人。數字挺大,但也就是個數,一查才發現,有上萬人壓根兒沒有,都是空額,工資全讓老領導們拿走了。這是假人,留下來的真人也不頂用。很多兵都是老兵油子,領餉時帶頭衝,打仗時帶頭跑,特別是關內某些地方的兵,據說逃跑時的速度,敵人騎馬都趕不上。對於這批人,孫承宗用一個字就都打發了:滾。他遣散了上萬名撤退先鋒,因爲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極具戰鬥力的羣體——難民。

    難民,就是原本住得好好的人,突然被人趕走,地被佔了,房子被燒,老婆孩子被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讓這樣的人去參軍打仗,是不需要動員的。

    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軍事政策:以遼人守遼土。孫承宗從難民中挑選了七千人,編入了自己的軍隊。四年後,他們的仇恨將成爲戰勝敵人的力量。除此之外,他還做了很多事,大致如下:

    修復大城九,城堡四十五;練兵十一萬,訓練弓弩、火炮手五萬;立軍營十二、水營五、火營二、前鋒後勁營八;造甲冑、軍事器械、弓矢、炮石、渠答(守城的礌石)、滷盾等數萬具。另外,拓地四百里;召集遼人四十餘萬,訓練遼兵三萬;屯田五千頃,歲入十五萬兩白銀。

    具體細節不知道,看起來確實很多。

    應該說,孫承宗所做的這些工作非常重要,但絕不是最重要的。十七世紀最重要的是什麼?是人才。天啓二年(1622),孫承宗已經六十歲了。他很清楚,雖然他熟悉戰爭、精通戰爭,有着挽救危局的能力,但他畢竟老了。爲了大明江山,爲了百姓的安寧,爲了報國的理想,做了一輩子老師的孫承宗決定,收下最後一個學生,並把自己的謀略、戰法、無畏的信念,以及永不放棄希望的勇氣,全部傳授給他。

    他很欣慰,因爲他已經找到了一個合適的人選——袁崇煥。

    在他看來,袁崇煥雖然不是武將出身(進士),也沒怎麼打過仗,但這是一個具備卓越軍事天賦的人,能夠在複雜的形勢下,作出正確的判斷。

    更重要的是,他有着戰死沙場的決心。因爲在戰場上,求生者死,求死者生。

    在之後的時間裏,他着力培養袁崇煥,巡察帶着他,練兵帶着他,甚至機密決策也都讓他參與。

    當然,孫老師除了給袁同學開小竈外,還讓他當了班幹部,從寧前兵備副使、寧前道,再到人事部(吏部)的高級預備幹部(巡撫),只用了三年。

    袁崇煥用實際行動證明,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優等生。三年裏,他圓滿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並熟練掌握了孫承宗傳授的所有技巧、戰術與戰略。

    在這幾年中,袁崇煥除學習外,主要的工作是修建寧遠城,加強防禦。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後金軍以騎兵爲主,擅長奔襲,行動迅猛,搶了就能跑。而明軍以步兵爲主,騎兵質量又不行,打到後來,只能堅守城池,基本上是敵進我退,敵退我不追。這麼下去,到哪兒纔是個頭?

    是的,防守是不夠的,僅憑城池、步兵堅守,是遠遠不夠的。徹底戰勝敵人強大騎兵的唯一方式,就是建立一支同樣強大的騎兵。

    所以,在孫老師的幫助下,他開始召集難民,仔細挑選,進行嚴格訓練,只有最勇猛精銳、最苦大仇深的士兵,纔有參加這支軍隊的資格。

    同時,他飼養優良馬匹,大量製造明朝最先進的火器三眼神銃,配發到每個人的手中,並反覆操練騎兵戰法,衝刺砍殺,一絲不苟。

    因爲他所需要的,是這樣一支軍隊:無論面臨絕境,或是深陷重圍,這支軍隊都能夠戰鬥到最後一刻,絕不投降。

    他成功了。

    他最終訓練出了一支這樣的軍隊,一支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終其一生,直至明朝滅亡,也未能徹底戰勝的軍隊。在歷史上,這支軍隊的名字,叫做關寧鐵騎。

    袁崇煥的成長,遠遠超出了孫承宗的預料,無論是練兵、防守、戰術,都已無懈可擊。雖然此時,他還只是個無名小卒。

    對這個學生,孫老師十分滿意。但他終究還是發現了袁崇煥的一個缺點,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缺點,從一件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上。

    天啓三年(1623),遼東巡撫閻鳴泰接到舉報,說副總兵杜應魁冒領軍餉。要換在平時,這也不算是個事,但孫老師剛剛整頓過,有人竟然敢頂風作案,必須要嚴查。

    於是他派出袁崇煥前去核實此事。袁崇煥很負責任,到地方後不眠不休,開始查賬清人數。一算下來,沒錯,杜總兵確實貪污了,叫來談話,杜總兵也認了。按規定,袁特派員的職責到此結束,就該回去報告情況了。可是袁大人似乎太過積極,談話剛剛結束,他竟然連個招呼都不打,當場就把杜總兵給砍了。被砍的時候,杜總兵還在作痛哭流涕懺悔狀。事發太過突然,在場的人都傻了,等大家回過味來,杜總兵某些部下已經操傢伙,準備奔着袁大人去了。畢竟是朝廷命官,你又不是直屬長官,啥命令沒有,到地方就把人給砍了,算是怎麼回事?

    好在杜總兵只是副總兵,一把手還在,好說歹說,才把羣衆情緒安撫下去,袁特派員這才安然返回。

    返回之後的第一個待遇,是孫承宗的一頓臭罵:“殺人之前,竟然不請示!殺人之後,竟然不通報!士兵差點兒譁變,你也不報告!到現在爲止,我還不知道,你到底殺了什麼人!以何理由要殺他?”

    “據說你殺人的時候,只說是奉了上級的命令,如果你憑上級的命令就可以殺人,那還要上方寶劍(皇帝特批孫承宗一柄)幹什麼?!”袁崇煥沒有吱聲。

    就事情本身而言,並不大,卻相當惡劣。既不是直系領導,又沒有上方寶劍,竟敢擅自殺人,實在太過囂張。

    但此刻人才難得,爲了這麼個事,把袁崇煥給辦了,似乎也不現實,於是孫承宗把這件事壓了下去,他希望袁崇煥能從中吸取教訓:意氣用事,胡亂殺人,是絕對錯誤的。

    事後證明,袁崇煥確實吸取了教訓。當然,他的認識和孫老師的有所不同:不是領導,沒有上方寶劍,擅自殺人,是不對的。那麼是領導,有了上方寶劍,再擅自殺人,就應該是對的。從某個角度講,他這一輩子,就栽在這個認識上。

    不過局部服從整體,杜總兵死了也就死了,無所謂。事實上,此時遼東的形勢相當的好,寧遠以及附近的松山、中前所、中後所等據點已經連成了一片,著名的關寧防線(山海關—寧遠)初步建成,駐守明軍已達十一萬人,糧食可以供應三年以上,關外兩百多公里土地重新落入明朝手中。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