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朝那些事兒(全集) >第367章 天才的計劃(3)
    皇太極的態度相當好,說願意和談,而且表示,如果和談成功,就馬上率軍撤回原地。

    當然,這位老兄一向不白給,末了還說了一句,如果和談不成功,我就打過去,具體時間,是在今年的秋天。

    崇禎願意和談,因爲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過了幾個月,在他的暗中指使下,楊嗣昌正式提出,建議與清朝和談。

    此後的事情,打死他都想不到。

    建議提出後,按史料的說法,贊成的人很少,反對的人很多,事實上,是隻有人反對,沒有人贊成。

    最先蹦出來的,是六部的幾個官員,罵了楊嗣昌。然後是一撥言官,說楊嗣昌賣國,應該拉出去千刀萬剮,全家死光光。

    但把這件事最終攪黃的,是最後出場的一個人——黃道周。

    黃道周同志的簡歷,我就不多說了,這位仁兄後來有個外號,叫“黃聖人”,後來跟清軍死戰到底,堪稱名副其實。

    黃聖人當着皇帝的面,直接跟楊嗣昌搞辯論,一通天理人慾,先把楊嗣昌說暈,然後發揮特長(他的專業是理學),從理論角度證明,楊嗣昌主張議和,是天理難容、違揹人倫等。

    說了半天,楊嗣昌基本沒有還手之力。崇禎雖然氣不過,但黃先生理論基礎太紮實,也沒辦法,等辯論完了,也不宣佈結果,當場就下了令,黃道周連降六級,到外地去搞地方建設。

    皇帝大人雖然出了氣,但和談是絕不可能了,楊嗣昌再也沒提。大家都能等,皇太極例外,他在關外等了幾個月,眼看沒了消息,認定是被忽悠了,就又打了進來。

    對當時的崇禎而言,和談是最好的出路,其實問題很簡單。當年漢高祖如此英雄,還得往匈奴送人和親,皇太極從來沒要過人,無非是要點兒錢,弄點兒乾貨,也就完事了。

    但如此簡單的問題,之所以搞得這麼複雜,如此多人反對,其實只是因爲一件東西——心態。

    我曾研習過交通史(中外交往),驚奇地發現,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和人其實差不多。窮了,就瞧不起你、打你;富了,就給你面子、聽話。

    比如美國,說誰是流氓誰就是流氓,說打誰就打誰,盟友遍佈天下,時不時還搞個會盟,弄個盟軍,全世界人民都羨慕。

    但這事你要真信了,那就傻了,要知道,那都是拿錢砸出來的。聽話,就是友好鄰邦,就給美元、給援助,很人道;不聽話,就是流氓國家,給導彈,很暴力。

    而且山姆大叔是真有錢,導彈那是貴,一百萬美元一個,照扔,一扔就幾十個,心眼太實在。我估摸着,要全換成手榴彈,從飛機上往下扔,也能扔個把月。

    歸根結底,就是兩個字,實力。

    誰有實力,誰就是大爺,沒實力,就是孫子。美國有實力,其實也就一百多年,趁着英國老大爺跟德國老大爺幹仗,奮發圖強,終成超級大爺。

    相比而言,中國當大爺的時間,實在是比較長,自打漢朝起,基本就是世界先進國家,雖然中途鬧騰過,後來唐朝時又起來了,也是全世界人民羨慕,往死了派留學生。相對而言,歐洲除了羅馬帝國挺得比較久,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幫封建社會的職業文盲砍來砍去。直到明朝中期,中國都是世界領先。

    鑑於時間太久,心態難免有點兒問題,比如後來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當大爺了,就派使者到中國,見到乾隆。本意大致是要跟中國通商。

    然而,乾隆同志對他們說,回去給你們喬治(當時的英國國王)帶個信,就說你的孝心我知道了,你的貢品我收到了(戰艦模型),我天朝應有盡有,你就不要再費心了,給我送這些東西,是比較耽誤事的,你們那裏是蠻荒之地,生活很困難,好好種地,我這裏東西很多,賞點兒給你,回家好好用吧。

    幾十年後,在蠻荒之地種地的英國農民們,駕駛着戰艦打了進來。

    這種毛病由來已久,畢竟牛了太多年,近的朝鮮、越南、日本且不說,最遠的,能打到中亞、西伯利亞。自古以來,就是天朝上邦,四方來拜。外國使臣來訪,表面上好喫好喝招待着,臨走還捎堆東西,說天朝物產豐富,什麼都有,只管拿。背地裏說人家是蠻夷,沒文化,落後,看你可憐,給你幾

    個賞錢。

    牛的時候,怎麼幹都行。等到不牛了,還想怎麼幹都行,那就不行了。

    明朝的官員思維,大致就是如此。就軍事實力而言,談判是最好的選擇,然而沒有人選擇。

    這種行爲,說得好聽點兒,叫堅持原則。說得不好聽,叫不識時務。明朝最後妥協的機會,就這樣被一羣不識時務的人拒絕了。

    十年前,我讀到這裏的時候,曾經很討厭黃道周,討厭這個固執、不識時務的人。我始終認爲,他的決策是完全錯誤的。

    直到我知道了黃道周的結局。

    七年後,當清軍入關時,在家賦閒的黃道周再次出山,輔佐唐王。

    唐王的地盤,大致在福建一帶,他是個比較有追求的人,很想打回老家,可惜他有個不太有追求的下屬——鄭芝龍。

    鄭芝龍的打算,是混,無論清朝明朝,自己混好就行。唐王打算北伐,鄭芝龍說你想去就去,反正我不去。

    唐王所有的兵力,都在鄭芝龍的手裏,所以說了一年多,只打雷不下雨。

    這時黃道周站出來,他說:“戰亦亡,不戰亦亡,與其坐而待斃,何如出關迎敵。”

    唐王很高興,說你去北伐吧,然後他說,我沒有兵給你。

    黃道周說,不用,我自己招兵。

    然後他回到了家,找到了老鄉、同學、學生,招來了一千多人。

    大部分人都是百姓。

    隆武元年(唐王年號,1645),黃道周出師北伐。他的軍隊沒有經驗,從未上過戰場,甚至沒有武器。他們擁有的最大殺傷力武器,叫做鋤頭、扁擔。所以這支軍隊在歷史上的名字,叫做“扁擔軍”。

    黃道周的妻子隨同出征,她召集了許多婦女,一同前往作戰,這支部隊連扁擔都沒有,史稱“夫人軍”。

    就算是最白癡的白癡,也能明白,這是自尋死路。

    然而,黃道周堅定地向前進發,明知必死無疑。正如當年他拒絕和談,絕不妥協。

    三個月後,他在江西婺源遭遇清軍,打了這支隊伍的第一仗,也是最後一仗。

    結果毫無懸念,批判的武器沒能代替武器的批判,黃道周全軍覆沒。黃道周被俘,被送到了南京,無數人輪番出面勸他投降,他嚴詞拒絕。

    三個月後,他在南京就義,死後衣中留有血書,內容共十六字:

    綱常萬古,節義千秋,天地知我,家人無憂。

    落款:

    大明孤臣黃道周。

    正如當年的他,不識時務,絕不妥協。

    有人曾對我說,文明的滅絕是正常的,因爲麻煩太多,天災人禍、內鬥外鬥,所以四大文明滅了三個,只有中國文明流傳至今,實在太不容易。

    我想想,似乎確實如此,往近了說,從鴉片戰爭起,全世界強國(連不強的都來湊熱鬧)欺負我們,連打帶搶帶燒帶殺,還攤上個“量中華之物力”配合人家亂搞的慈禧,打是打不過,搞發展搞不了(洋務),同化也同不了(人家也有文明),軟不行,硬也不行,識時務的看法,是亡定了。

    然而,我們終究沒有亡,挺過英法聯軍,挺過甲午戰爭,挺過八國聯軍,挺過抗日,終究沒有亡。

    因爲總有那麼一羣不識時務的人,無論時局形勢如何,無論對手有多強大,無論希望多麼渺茫,堅持,絕不妥協。

    所以我想說的是,當年的這場辯論,或許決定了大明的未來,或許黃道周並不明智,或許妥協能夠挽回危局,但不妥協的人,應該得到尊重。

    面對冷酷的世間、無奈的場景,遇事妥協,不堅持到底,是大多數人、大多數時間的選擇,因爲妥協、退讓很現實,很有好處。

    但我認爲,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麼一兩件事,應該不妥協,至少一兩件。因爲不妥協、堅持雖然不現實,很沒好處,卻是正確的。

    人,是要有一點兒精神的,至少有一點兒。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