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賊 >第173章 論英雄
    感謝朋越、天下縱橫有我兄弟的月票和捧場,

    跪求訂閱和紅票,小船多謝。

    ~~~~~~~

    張盤這麼有信心,李元慶自然不好直接說些什麼。

    但對後金軍,尤其是莽古爾泰和嶽託這兩個大主子親臨,正藍旗和鑲紅旗主力趕至,李元慶心裏還是有些放不下心,只得再仔細囑咐張盤一番。

    張盤並沒有煩氣和抗拒,笑着點頭一一應允,表示他絕不會大意,必將死守旅順。

    李元慶不知道張盤聽進去了多少,但事已至此,李元慶能做的,也只有這麼多了。

    大不了,旅順發生戰事,自己這邊再去救火吧。

    已經到了現在,李元慶也有些摸不準歷史的脈絡了。

    東江軍這邊的強盛,按道理,後金軍應該被削弱,但蒙古戰事的順利,卻讓李元慶有一絲不祥的預感。

    對於老奴而言,遼南的李元慶三部、皮島的東將本部,勉強只算是芥癩之癬。

    後金軍隊最倚重的是戰馬,是騎兵,哪怕是去深山裏抓些茹毛飲血的披甲人奴隸,也比遼南這邊的漢人有用許多。

    李元慶三部、包括東將本部,雖然都算活躍,但事實上,根本無法打擊到後金的核心。

    毛文龍雖然一直很想捅老奴的菊花,直殺入老寨,但現在這般態勢,條件很明顯還不成熟。

    此次李元慶三部對鑲紅旗和正藍旗這十幾個牛錄的重創,恐怕,已經被拉進了老奴的眼裏啊。

    老奴這種性子,給李成梁當乾兒子出身,什麼場面他沒見識過?眼睛裏怎的能容下沙子?

    後金已經攻克了遼西,暫定了蒙古,西線、北線,都沒有了大戰事,而遼西走廊,就算王在晉已經上任,但他的保守策略,加之關寧將門的性子,最多,恐怕也就敢在錦州轉個圈,又怎能指望他們做點別的?

    這一來,遼南三島和遼東的皮島,便成爲了後金軍的頭號大敵啊。

    這他孃的。

    雖然有事沒事都喜歡用嘴巴拿老奴撒氣,但真的被老奴惦記上,這個滋味,可並不好受啊。

    已經是這般,三部自然不能在這裏停留太久,首當其衝的,便是張盤要率本部儘快趕回旅順。

    但風暴使李元慶的船隊損失很慘重,無法承擔三部7000多人的一次性運輸量。

    三人簡單商議,船隊先送張盤部返回旅順,再派船通知長生島、廣鹿島和旅順三方面,調集船隻,將李元慶和陳忠兩部運回駐地。

    畢竟,這風暴太大了,即便其他的船停在港口裏,也難免不受傷害,總是要穩妥一點。

    一夜無話,次日清早,張盤部開始登船,率先返回旅順。

    而李元慶和陳忠兩部則在原地留守,有這些馬肉在,船上又留下了一些糧食,兩部還能撐一些時日。

    陳忠這時也終於有了單獨的時間,跟李元慶商討練兵之法。

    陳忠是毛文龍的親兵出身,毛文龍本身也是通文又懂武,有很長時間的軍隊基層歷練,但事實上,對於練兵方面,毛文龍天賦並不是很高。

    毛文龍所採用的這一套練兵方法,很多都是明軍多年來的遺傳,說的再直白點,更多都是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時期的遺傳,講究將,以將領兵,通過將領,來控制整支軍隊。

    某種程度上,這並沒有錯,而且是必須的選擇。

    只是,太祖在當年的遵義會議上曾提出過一個觀點,也是改變華夏曆史的一個重要觀點,一切從實際出發,根據國情,將馬克思主義國產化。

    朱元璋、朱棣時期,明軍之所以有着強大的戰鬥力,那是因爲軍戶制只是剛剛開始,百利而無一害,士兵們有土地,有田產,有家人,打仗有賞賜,有軍功,更能光宗耀祖,升官發財。

    自下而上,士兵們晉升的道路很暢通,誰敢不開眼,耍點小手段,老朱直接不廢話,只有‘扒皮填草’、抄家滅族這一條路。

    誰還敢不開眼?

    誰又敢亂報軍功?

    軍隊又怎能沒有戰鬥力?

    但此時,經過了200多年的緩緩運轉,大明的軍戶制,事實上早已經名存實亡。

    士兵和家眷們都變成了軍官們的奴隸,稍微有點能力的,基本上都被提拔爲家丁,剩下的,又怎能指望他們還會打仗?

    具體到東江本部方面,毛文龍就算想賞賜士兵,卻也沒有這麼多田地,只能憑空無限制的給士兵們畫大餅,等什麼時候收復了遼地,土地都是咱們的,想挑哪塊挑哪塊。

    某種程度上,這就像是當年曹操‘望梅止渴’,確實能提升軍隊士氣。

    但望梅止渴畢竟不能當飯喫啊。

    這根本無法掩蓋東江軍最脆弱的根本-----沒有立錐之地。

    沒有足夠的土地,便不能自給自足,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依靠精神上的虛無。

    &nb

    sp;  即便打下了遼東、遼南的土地,但後金主力一反撲,根本守不住,種了莊稼也是給別人種的,根本守不住。

    而海島上貧瘠,加之此時正值小冰河期,天氣惡劣,也很難指望能有什麼好收成。

    多種原因加起來,結局已經顯而易見。

    但大明,準確的說,大明中後期,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比如李成梁,戚繼光。

    李家一門是死在了太過自大,加之運氣不好,核心人物早逝,而戚繼光雖然懂得韜光養晦,上下逢源,但事實上,北地將門根本不買他的帳,戚繼光死後,浙兵一系,在短短時間內,便被驅除的乾淨。

    換句話說,他太保守了,只顧‘身前身後名’,卻不夠霸氣,不夠果斷,沒有爲他麾下的兒郎們,在北地開創下可以立足的基業,到頭來,還是爲他人做了嫁衣裳。

    倘若有戚繼光的餘部在,鎮守瀋陽、遼陽,後金又怎的會這般輕易就攻克了這兩座大城?獲得千里遼地?

    可惜,歷史永遠沒有如果。

    而戚繼光在練兵上,卻堪稱大明第一人,在華夏的軍事史上,也絕對是將星璀璨。

    他將軍隊的團隊協作性,發揮到了極致,將實用的火器,大規模的裝配到了軍隊一線,在平倭的戰鬥中,積累了豐厚的戰爭經驗。

    毫不誇張的說,老奴若是碰到了戚繼光,恐怕只能繼續給人當乾兒子。

    戚繼光是合格的名將,毛文龍也是合格的統帥,可惜,兩者各自都有一絲說不清、道不明的欠缺,他們有能力平山河,卻沒有能力定天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