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明賊 >第212章 卑職什麼都不要……
    ~~~~~~~

    “紅衣大炮威力確實不小,其射程可以達到一里半之外,其炮彈,可以達到這麼大。”

    李元慶說着,看着吳襄背後的小屁孩,笑着用手比劃了一下。

    小屁孩一愣,隨即也反應過來,眼睛裏閃爍出興奮的光芒,若炮彈這麼大,砸進韃子的人堆裏,該是何等效果?

    李元慶又道:“後金韃子窮兇極惡,但我大明與其對陣,多半都有地利之勢。韃子的兇險,關鍵在於他們的威勢。兵法有云,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紅衣大炮的最重要作用,就是在韃子威勢起來的時候,把他們壓下去,讓他們害怕,甚至做噩夢。這一來,我軍就有了更多的空間和準備,挫敗韃子的銳氣,直到最後獲勝。”

    李元慶也不理會周圍衆人,幾乎是對着小屁孩一字一句解釋道。

    小屁孩似乎也忘記了周圍的環境,恭恭敬敬深深對李元慶一禮,“長伯謝李將軍解惑。聽李將軍一席話,長伯勝讀十年兵書。”

    李元慶一笑,“也沒有這麼嚴重。兵法也是從實踐中得來。不要死讀兵書,而是要融會貫通,結合實際,這樣,你的眼界纔會更寬廣。”

    “是。長伯知曉了。”小屁孩又對李元慶深深一禮,恭敬而又崇敬。

    周圍衆人這時也明白了,李元慶很欣賞這個小屁孩,雖然場合不對,但孫承宗也很喜歡這個小屁孩,這一來,這就不是問題了。

    吳襄也有一些詫異。

    他這個嫡子,自幼便非同凡人,聰慧異常,一直是他的驕傲,也是他們吳家的驕傲。

    平日裏,吳襄難免會對他溺愛一點,很多事情,都會將他帶在身邊,而他兒子也很爭氣,幾乎沒有讓他失望的時候,孫承宗對他也是極爲喜愛。

    所以,今天這種場合,吳襄也把他帶在了身邊,希望他能漲漲見識。

    本來,今天算是吳三桂非常無禮的舉動了,但吳襄沒想到,李元慶不但沒介意,反而循循善誘,主動爲他的兒子解惑,柔和的去教導他,這……

    吳襄雖然滑不溜秋,心思很深,但對他的兒子,卻是毫無保留,此時,李元慶能這般,他看向李元慶的目光,也善意了許多。

    旁邊,祖大壽也是若有所思,李元慶這人,確實有些不同尋常啊。

    孫承宗也是笑眯眯的點了點頭,“元慶,說的不錯。長伯,你明白了麼?”

    吳三桂忙恭敬道:“閣老,長伯明白了一些,但還有些東西,不是太明白。李將軍,我,我能在您有時間的時候,單獨向您請教嘛?”

    李元慶一笑,“可以啊。不過,我能在這邊呆幾天,你可就要問閣老嘍。”

    孫承宗哈哈大笑,“長伯,你還不快謝謝李將軍。”

    吳三桂雖然年幼,但極其聰慧,他瞬間也明白過來,趕忙恭敬對李元慶行禮,“謝謝李將軍。”

    原本有些緊繃的氣氛,因爲小屁孩吳三桂的突然插入,一下子輕鬆了不少。

    一旁,孫元化也對李元慶投來了欽佩的目光,這場‘拋磚引玉’之局,竟然被李元慶以這種手段,悄無聲息的化解了。

    另一邊,袁崇煥也是眉頭緊鎖,仔細思量着李元慶剛纔的話。

    與這些北地將領不同,袁崇煥是東莞人,距離澳門很近,他對西夷的瞭解,要甚於在座絕大部分人。

    他也知曉所謂的紅衣大炮,事實上,堅城、大炮,一直是他在遼地的思路。

    只不過,在之前,他只是有這個想法,還不太整,而李元慶的出現,卻是讓他將思路整了起來。

    雖然他看不上李元慶這些東江出身的泥腿子,但此時,隨着李元慶的這個理論,他也開始有些對李元慶刮目相看。

    片刻,他笑着對李元慶道:“李將軍,如果按你所言,那你認爲,一個城池,要有多少門紅衣大炮合適?”

    李元慶笑道:“袁大人,這件事,應該是因地而異,因人而異。多,有多的用法,少,也有少的用法。具體怎樣,還是要根據具體形勢來做出判斷。”

    袁崇煥不由也一笑,“那又該如何因地制宜呢?”

    李元慶笑道:“袁大人是南方人,想必也瞭解一些紅衣大炮。這種大炮,非常沉重,移動非常不便。若是財力充足,自然可在城池四門都設置紅衣大炮,防守四面。但若財力不足,僅可有一面設置紅衣大炮,卻也並不是不能防守。韃子狡詐萬分,若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想些辦法了。”

    袁崇煥隱隱似乎抓到了什麼,不由笑道:“願聽李將軍解惑。”

    李元慶也不客氣,笑着解釋道:“卑職雖然沒有操控紅衣大炮的經驗,但在旅順之戰,卻有過操控投石弩的經驗。若只有一面有大炮,就需要注重大炮的機動性了。卑職的想法,可以設置一些小車。跟馬車有些類似,但輪子要更小一些,將大炮置於小車上,以牲畜和壯漢拉扯驅動,若韃子去北門,便可迅速將大炮轉移至北門,去南門,則可迅速趕去南門。如此,即便韃子變換,我軍依然可有足夠的應對。”

    這種東西,在後世看起來雖然只是很簡單的道理,但在這個時代,就像被蒙着一層紙,如果

    沒有人捅破,很難會有人想起來。

    袁崇煥並沒有實際上的作戰經驗,即便在寧遠大捷中,也完全是笨法子,就是依靠着城堅、炮多,死守而取勝,機動性幾乎爲零。

    而事實上,寧遠大捷斬獲的韃子首級,多半都是滿桂部砍下來,但到頭來,還是有多半,被勻給了無所事事的關寧將門們。

    此時,李元慶把這個思路提出來,也是希望袁督師能少走點彎路,即便不能改變什麼,起碼到之後寧遠時,明軍能增添一些機動性,也算幫滿桂多拉扯一些空間了。

    “機動性?機動性?”袁崇煥一直念着這幾個字,拍着腦門子。

    孫承宗、方震儒、孫元化這些文官們,也都是凝神思慮。

    至於祖大壽、吳襄、金冠這些武官們,似乎也想到了什麼,桌上的氣氛一時陷入了沉寂。

    李元慶也不多話,臉上始終掛着淡淡的笑意,這種幾百年後的思維方式,放到現在,他們也得有個接受過程。

    既然不能改變大勢,倒不如順勢而爲,儘可能讓局勢偏向有利的一面。

    畢竟,關寧也是明軍。

    如果他們能牽扯住一部分後金兵力,對東江各部而言,也是有好處的。

    而不是像歷史上那般,只是一個個毫無作用、花費巨資的烏龜殼。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