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開局就登基 >第719章 民族英雄
    (車禍傷未愈,寫作有些困難,這兩章寫點歷史有些水,建議跳過)

    兩萬日軍立即分兵,五千人爲一個攻擊梯隊,迅速嚮明軍所在小山坡摸去。

    這裏雜草叢生,還有很多樹木,如果是小股軍隊到來,很難被發現。

    日軍兩萬人連綿好幾裏,不然林鋒他們也很難發現有日軍到來。

    兩軍距離越來越近,日軍五千人已經都爬在山坡下了,上面明軍還是沒有任何動靜,很明顯沒有發現日本人。

    山坡不是很高,大約一百米左右,是一個斜坡並不陡峭,身體健康的人都能爬上去。

    看到明軍到現在還沒有發現日軍,柳生流弊頓時心花怒放。

    他感覺馬上就能和明軍短兵相接,只要和明軍短兵相接,日本武士絕對能把明軍殺的片甲不留。

    爲了儘快衝入明軍陣地,也爲了節省時間,柳生流弊改變了五千人爲一個梯隊衝鋒的命令。

    他對身後一揮手:

    “快,再上去一個梯隊,一萬人給我神不知鬼不覺殺入明軍陣地。”

    “是”

    柳生流弊一聲令下,又有五千人悄悄摸到山坡下。

    這樣以來,在不是很寬敞的山坡下就聚集了一萬人,並且這一萬人手中都還拿着武器。

    “一羣傻逼明狗,大日本軍人都摸到他們屁股了,他們居然還一點都不知道,不要以爲有幾把好槍幾門好炮就無敵了……”

    柳生流弊嘴裏唸唸有詞,然後大手一揮,日本人立即開始向山坡快速爬去。

    前面說過山坡不高,正常情況下半柱香時間能爬上去五千人。

    趴在岩石後面的林峯早就等不急了,如果是他指揮,手榴彈什麼早就扔到日本人羣中。

    可是張煌言藝高人膽大,他雙眼緊緊盯着兩萬日本人,就是不命令開火。

    原來張煌言看到山坡下空間不是很大,如果日本人都擠在下面更容易弄死他們。

    如果打早了,後面日本人能輕鬆逃走,那不是張煌言的性格。

    說起張煌言,很多人可能不瞭解,在明末衆多民族英雄中,如李定國,鄭成功等都是聲名顯赫。

    他好像不顯山露水,其實張煌言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民族英雄。

    崇禎九年(1636年),張煌言十六歲參加縣試,並考察騎射。

    張煌言射三箭皆中靶,與他一起應試的人沒有不驚歎的。

    崇禎十五年(1642年),張煌言考中舉人。

    當時,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烽火已燃遍全國,明朝的統治岌岌可危。

    於是朝廷開始重視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材,張煌言雖考文舉,但仍須加試一些戰事急需的武備科目。

    他平日留心時局,“慷慨好論兵事”,故周圍的人們對他更加敬重。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區)、杭州等城。

    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有的倉惶出逃,有的策劃獻城投降。

    二十五歲的張煌言,挺身而出,投筆從戎。

    當時,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衆集會於府城隍廟,張煌言毅然參加,倡議勤王,集師舉義。

    並奉表到天台(今浙江台州天台縣)請魯王朱以海北上監國。

    授翰林修撰。後清軍破杭州,張煌言隨魯王逃至浙閩沿海,入據舟山。

    順治三年(隆武二年、1646年)五月。

    大清徵南大將軍貝勒博洛乘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

    南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

    魯王則在石浦守將張名振護衛下自台州出海到達舟山。

    張煌言隨即趕回鄞縣故里,與老父、繼母、妻兒子女訣別,追隨魯王一行至舟山。

    但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魯王只得逃往福建長垣。

    不久,魯王去廈門,張名振留舟山待機。

    張煌言與張名振待局勢稍定後,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組織招募義軍。

    而張煌言被魯王加授右僉都御史之官職。

    順治四年(永曆元年、1647年)。

    清蘇松提督吳勝兆欲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絡定西侯張名振支持。

    張煌言勸張名振援吳勝兆,張名振遂命張煌言爲監軍,徐孚遠副之。

    於四月六日自岑江(即浙江舟山岑港)出發。

    不料四月十三日在崇明島外遇風暴而大敗。

    總督浙直水師戶部左侍郎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之妻舅)等將領十餘人上岸後被清軍俘獲,於七月三日就義。

    而張煌言也因颶風吹翻船舶,陷入清軍之手七天,找到機會逃出到了海上。

    在途經黃岩時,又被追趕的清軍包圍並以箭射之。

    張煌言率領數騎突出包圍,自此他更加努力練習騎射。

    並在浙東招募集結義軍於上虞縣平岡寨屯田拒守。

    其時,當地的多個山寨經常劫掠民衆,唯獨張煌言與王翊讓他們的部下不要擾民,深得民衆擁護。

    順治八年(永曆五年、1651年)七月。

    清將張天祿出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分水關,馬進寶出臺州海門,閩浙總督陳錦全軍出定海,分路進攻舟山。

    張名振、張煌言等奉魯王入海出兵吳淞,牽制清軍主力。

    大學士張肯堂、安洋將軍劉世勳、蕩北伯阮進、左都督張名揚等留守。

    此役舟山軍民死難者達18000人,合葬定海城北龍峯山下。

    事後,清將自承:“我軍南下,江陰、涇縣、舟山三城,最不易攻。”

    順治十年(永曆七年、1653年)八月。

    張名振和監軍兵部侍郎張煌言帶領五六百艘戰船向北進發,來到長江口的崇明一帶沙洲。

    崇明城中的清軍兵力有限,不敢出戰,被圍長達八個月。

    明軍以崇明和附近沙洲爲基地,如清方一分檔案中所說:

    “築圩耕種,近城十里之外,賊衆充斥。百姓菜色相望,饑饉難支。爲我用者懨懨待斃,爲賊用者欣欣向榮。”

    崇明產米之鄉皆在平洋山前東、西阜沙,今被賊踞。

    順治十一年(永曆八年、1654年),張軍三次進入長江作戰,這就是有名的三入長江之役。

    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1655年),張名振與張煌言合兵三入長江,抵燕子磯,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

    乃會同鄭成功部甘輝、陳六御等收復舟山,張名振縞素入城,遍覓母屍,哀動三軍。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