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風起南海 >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試結果(三)
    有的考生倒也寫了皇帝的問題,不過總的來說,還是流於膚淺,將造成大漢現狀的原因全部歸結於偶然因素,也就是個人的因素,皇帝、十常侍、董卓、黃巾軍和李傕、郭氾、樊稠、張濟等人都有責任,將士族塑造成了堅貞不屈的忠臣志士。

    有的考生是反思派,反思了天下士人的責任,說正是他們無能,沒有輔佐好天子,這才讓天子沒能走上正道。

    他們提出的解決之道,就是希望右將軍能集合天下的仁人志士,撥亂反正,匡扶漢室,成爲中興大漢的大功臣。

    寫出這樣的策論的,周曄當然是一個都沒取,這樣的人眼光和政治智慧太差,別的不要緊的地方用一下無所謂,若是讓他們進入右將軍府當自己的掾屬,那完全是浪費名額,弄不好還會起反作用。

    前十名的考生,在策論裏都提到了高門士族和豪強地主之害,他們提出正是因爲高門士族和豪強地主壟斷了大量土地,卻通過隱瞞田畝和隱戶來逃稅,造成大漢稅收越來越少,稅入不足,便造成國力下降,最終陷入盤剝貧民的怪圈。

    這些考生的眼光和見識與其他考生不可同日而語,確實稱得上是良才。

    而前幾名的幾位考生,更是提出了高門士族和豪強地主對知識的壟斷之害,造成天下人才匱乏,寒門子弟無晉身之階,他們隱隱提到了階層固化的害處。

    這幾名考生包括蔡琰、魯肅、董和、盧浩、劉曄等,他們的策論裏充滿了真知灼見,他們提出的解決之道便是不破不立,對高門士族和豪強地主要進行打壓,通過知識的普及來給寒門子弟提供上升通道,比如這一次的交州公職人員選拔考試,他們就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最讓周曄感到意外的便是魯肅和劉曄二人,二人一人出身豪強地主,一人出身漢室宗親,也算是高門士族,可是他們卻言辭激烈的抨擊高門士族和豪強地主,認爲他們是大漢落到目前這個狀況的最大蠹蟲。

    二人都認爲要必須要強力打壓高門士族和豪強地主,甚至可以對那些國家之蠹進行鎮壓,而現在的亂世便正是這些國家之蠹帶來的,也是他們自己的報應。

    二人在策論中言辭之激烈,甚至連出身寒門的董和、盧浩幾人都遠遠不如,這令周曄不禁感嘆,魯肅和劉曄這算是背叛了自己出身的階層,他們的行爲,和二十世紀初那些偉人的行爲倒是差不多。

    周曄並不懷疑二人是爲了博取自己的眼球,才故意寫出這樣激烈的言辭的,因爲他們想要榮華富貴太容易了,他們隨便投奔一個勢力,都是絕對能夠獲得重用的那種人才,如果不是爲了實現他們的理想,他們又何必千里迢迢的來投奔交州呢?

    所以,這樣的人才纔是最可貴的,周曄自然要重用他們。

    而蔡琰真的完美詮釋了什麼是巾幗不讓鬚眉,她的文化題幾乎是滿分,而她的策論文采飛揚,完全繼承了蔡邕的優點,她在策論中旁徵博引,特別是用數據來支撐她的觀點,而她的觀點也是非常犀利,光看文章,根本看不出她是一個女子,她猛烈的抨擊了大漢朝從天子到高門士族,再到豪強地主的統治階層,他認爲大漢朝的衰弱,與他們每一個人都是有關係的。

    她也體現了她對寒門子弟和貧民百姓的人文關懷,認爲若要根本上解決國家的蠹害,就必須要讓寒門子弟有上升的通道,而百姓要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還要大力發展工商業,這樣才能讓國家有足夠的稅收,而不是一味盤剝農民,只有足夠的自耕農,纔是國家穩定的基石。

    蔡琰的策論真的讓周曄耳目一新,以前周曄只知道蔡琰是一個才女,記憶力超強,文采也好,可是他沒想到蔡琰的思維已經很接近現代人的思維了,這是非常符合周曄的思想的,所以,周曄才親點蔡琰爲第一名。

    像盧浩這樣在南海長大的考生,他們的策論裏也都提到了要發展工商業,解放農業的思想,相比之下,魯肅、董和、劉曄等人在這方面就提得比較少,不過這並不是他們的問題,而是時代的侷限性,他們沒有生長在南海,當然對這些不太瞭解了。

    這三人的天賦確實很高,所以周曄也都給了他們很高的名次。

    總之,這一次選拔出來的十人,都是難得的人才,也是交州勢力的後備力量,有這樣的後備力量,周曄有把握在未來十幾年裏繼續拉大與別的勢力之間的差距,等到合適的時候,再席捲天下。

    有趣的是,魯肅、董和、劉曄在正史上,剛好是吳、蜀、魏三國的重臣,可是這一次他們卻不約而同的來投奔了交州,這也代表了交州現在超強的吸引力,而交州走的道路也是正確的。

    這種削弱敵人,增強自己的事情,周曄是最願意幹的。

    士婉說:“可惜啊,昭姬都能當右將軍府掾屬了,我卻沒有這個機會。”

    士婉的話當然是開玩笑的,不過周曄也聽得出來,士婉的話裏確實有一些遺憾。

    周曄笑道:“阿婉,你可是我右將軍府的內管家,這麼重要的職位,你還不滿足嗎?”

    士婉笑了起來,是啊,這裏不就是右將軍府嗎?她是右將軍府的內管家,這可以說是交州最重要的一個職位了。

    ),接着再看更方便。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