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霸府 >第一卷 烽火邊城 第十七章 太平內經
    “到了明年,咱家再買個小奚奴回來,燈兒小娘子以後就做家主夫人了。”何遇歪在炕上,想着美事,有些燒包地說。

    “嚇,我纔不要呢,咱又不是郞主家,哪裏用得着奴婢,我自己就能行的。”燈兒抿嘴一笑,表示反對。

    火炕寬大,燈兒又是何遇未婚妻,在何遇要求下,兩人便在同一張炕牀上睡覺。只不過林肅還未斷七,燈兒謹守古禮,一人一牀被褥。

    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美色在前,卻是無法親近,這讓何遇頗有些難受。

    燈兒冰清玉潔,守禮盡孝,讓何遇很是感動,心裏愛極了她,自然不會唐突。

    以前兩人各睡一屋,天一擦黑,就各自睡覺。現在近在咫尺,每晚都有說不完的話。這樣一來,布也織不成了,害得燈兒直嘆氣:“本以爲有了火炕,可以多織布,誰承想。。。。。哎。。。”害羞得說不下去。

    何遇隔天去南門值守,和部曲們稱兄道弟,打成一片。他出手闊綽,武藝高強,在一衆部曲中很有威信。

    轉眼間,離林肅遇難已然七七四十九天。斷七那天,何遇,燈兒整治了酒饌果子,燈燭紙錢,虔誠祭祀一番,燈兒想起祖父,又是一陣哀哀痛哭。按當時禮俗,燈兒作爲未嫁孫女,要爲祖父服喪五個月,但林家是塢中奴籍,是以沒那麼多講究,斷七之後,燈兒便照例去內堡當值。

    時令已近清明,天氣漸漸和暖起來。何遇打算請些塢內長老,設下酒宴,將自己和燈兒的婚事辦了。

    兩人親近長輩都已不在,這婚禮也只好因陋就簡,便宜從事。問了燈兒的意思,燈兒嬌羞點頭,再不敢正視阿兄一眼。相處日久,燈兒依然動不動就害羞,倒是讓何遇哭笑不得。

    何遇是現代人思維,覺得男婚女嫁,天經地義,再正常不過,哪裏用得着這麼害羞。以前看書,都說東晉時人放達,看來也不盡然。

    何遇一邊當值,一邊開始籌劃婚禮的事。燈兒趕着給自己和阿兄縫製大紅吉服,一絲不苟,不願意有絲毫不完美。在等待婚禮的日子,燈兒走路都覺得輕飄飄的,心裏既甜蜜又有一些說不出來的緊張,常常一個人呆呆出神,偷偷笑出聲來。

    婚禮是女人一生最爲高光的時刻。兩人雖然近親俱無,但何遇依然不願馬虎,一心要在儘可能的情況下,給摯愛的燈兒一個盛大的婚禮。

    這天正趕上何遇輪休,天氣清和,陽光和煦。何遇一早套了牛車,去北山打柴。結婚宴席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只是短些柴薪。

    走在路上,何遇心想:“要是祖父還活着,這些瑣事肯定早就辦妥了,婚禮八成也早辦了。”一時有些黯然神傷。

    當了部曲之後,何遇許久不上山砍柴了。今天出來正好看看景緻,活動活動筋骨。他故意走得遠些,來到一座大山前。

    何遇殺了兩個鮮卑遊騎,整個廣武縣上下着實折騰了一陣。但他事情做得乾淨,沒留下任何蛛

    絲馬跡。軍隊搜查一通,沒有結果,只有不了了之。

    有人猜想,這兩個大頭兵是攜帶軍械馬匹,做了逃兵。畢竟在古代,逃兵是常有的事。大戰在即,軍紀整肅,路上的鮮卑騎兵都不見了蹤影。

    別人打別人的仗,這和何遇毫不想幹。他也懶得問,慕容鮮卑爲什麼要打拓跋鮮卑,聽說是什麼忘恩負義,扣使不返,總歸沒有一個好鳥。

    何遇把車停在一處偏僻的地方,爬上山崗,選了一塊地方,開始砍柴。

    他選定一棵小樹,揮斧斫去。突然,腳下一陣震動,耳邊一陣巨響,黃塵四起,便有樹木倒塌,巨石滾落下來。

    不好,地震

    何遇驚呼出聲,下意識地躲避跳躍。一塊巨石挾帶風聲,從何遇身前飛過,滾落山坡,其勢雷霆萬鈞,當者必爲齏粉。

    何遇驚魂未定,正想奪路下山,突然擡眼一望,巨石來處的山壁塌了半邊,露出一個山洞。這個位置極爲特殊,不是眼光銳利,萬萬發現不了。

    等了一會,風煙俱靜,塵土消散,原來不是地震,是山坡塌方。

    何遇放了心,扭着脖子看那處山洞,裏面竟有瑩瑩亮光。莫非有什麼寶物

    一時來了興致,看那剩下的大半個山壁如刀砍斧削一般,頗爲堅牢。山洞隱然半山腰,不在意看,真是發現不了。

    何遇將柴刀別在腰間,抓住樹木草根,踩着崖上凸石裂隙,向上攀援。虧得他是特種兵出身。這種徒手攀援是重點訓練科目。饒是這樣,等他攀到洞口,已是汗透夾背,回頭往下一望,牛車已是一個小黑點。

    何遇抓緊洞沿,翻身一躍,進入洞中。這山洞朝南,原來是一間石室,因爲塌方,只剩下了一小半。緊靠北壁是一張石牀,牀上盤坐一具雪白骷髏,頗爲高大。石室頂部嵌着一顆雞蛋大小的夜明珠,發出瑩瑩綠光。

    何遇擡頭仰望,心下大喜:“這夜明珠如此之大,光華閃爍,一定是個寶物。”

    目光掃視,就見骷髏身後的石壁上隱有字跡,也不知是用何物所刻,起始粗重,收尾卻是顯得有力無心,頗爲潦草。字作古隸,隱然可辯。

    何遇靠近一些,仔細觀瞧:“石中人證道未成,筋骨俱碎,悠悠蒼天,何薄於我。"

    另起一行寫道:”我死之後,當結血靈珠一枚,此物凝聚我畢生修爲,收我骸骨者,當珍而食之,妙用無窮。“

    又起一行寫道:”食我血靈珠者,當尊我爲師,待神功大成,須下山誅殺逆徒張角,勿違我命。“

    在此行下面,是一段小字,似乎是用石塊刻畫,不甚清晰,只辯識出“太平老人”四字。

    何遇看着石上刻字,手指不由自主摸了上去。一摸之下,心中大震,這石上字跡竟是人用手指刻成。這種神奇功力,只在後世武俠小說中有過提及,不想竟然真有其事。

    這刻字之人顯然就是這堆叫做太平老人的白骨了。瞧

    這幾行字的意思,太平老人隱居在這個石室,是爲了修習一門上乘功夫,功敗垂成,死前用手指在牆上刻下字跡,交代後事。只是刻到後來,體力不濟,便改由石塊刻寫。石塊字跡不深,年代日久,便不可辯識。

    何遇心中油然生出一股崇敬,細看兩邊牆上刻畫,像是一部經卷。

    東西兩牆原有四副壁畫,爲正反人體圖案,上面佈滿穴位經絡黑紅點,旁有小字,略似後世中醫經絡圖。因爲山崖垮塌,只剩下西邊一副人體圖案清晰可辨。

    此圖爲最末一副,圖下有注“太平內經導氣之術”。

    何遇暗自尋思:“此圖爲導氣之術,那前面損壞的圖中必有養氣之術了,可惜墜入山谷,真是可惜了。”

    太平內經張角這又作何解

    何遇仔細一想,一條脈絡便逐漸清晰起來。這張角八成便是東漢末年農民起義軍”黃巾軍“的領袖,太平道的創始人。

    他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爲口號,自稱”天公將軍“率領老百姓發動起義,史稱”黃巾起義“。

    相傳張角山中得到過道士于吉所傳太平清領書。即後世道家經典太平經

    這樣看來,這自稱石中人的太平老人有可能是道士于吉,也就是張角的師傅。他稱張角爲逆徒,並留言誅殺,顯然這對師徒反目成仇了,原因是什麼,卻是不得而知。

    ”太平經只是一部尋常道書,沒想到它的內經卻是一門上乘的修行法門,真是出人意料。“

    何遇一邊思索,一邊觀看牆上圖案,並按照穴位脈絡,進行吐納呼吸,片刻之間,就覺小腹之內有一個球狀氣體在轉動蒸騰,上竄下跳。

    他依着圖下所注,運用意念,導引丹田真氣球體沿着兩胸間的任脈上升到胸部的膻中穴,經過肩下中府穴,經上肢雲門、天府、夾白、尺澤、孔最、列缺、魚際、少商,沿十二經脈行走,身體何處需要使力,便往何處運氣,一路暢通無阻。

    真氣遊走全身一遍,頓覺精神健旺,一派清涼,疲乏之感頓消。

    跌落懸崖,得到祕籍。這種後世小說中老掉牙的橋段,竟然真的發生了。

    何遇有些無語,將運氣法門記熟於心,心道:”既然自己機緣巧合,得到太平內經的殘篇,便算是這太平老人的隔世弟子了,理應盡晚輩之禮,替老人收埋骸骨,只是這太平道張角,算起來還是自己師兄,早在二百餘年前就兵敗身死了,除非再次穿越,否則向死人索命,卻是萬難辦到,太平老人地下有知,肯定會予以諒解。“

    想到這裏,何遇雙膝跪倒,磕頭道:”太平先師在上,弟子何遇給您磕頭。“

    咚咚。。。咚咚。。。一連磕了幾個響頭。

    就在此時,不知從哪裏刮來一陣山風,那挺立不倒數百年的骨架轟然散落下來,骷髏碎裂,頭頂百會處跳出一顆暗紅色珠子。

    本章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