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替漢 >第二十章 何爲兵者
    樅陽縣外某處,孫軍營帳。

    在到達樅陽的當日,孫翊除了安營紮寨,第一時間就是派出了斥候打探李術軍情。

    因爲李術的封閉郡境,導致廬江郡內有些軍情傳遞不出來,而先前吳縣派往廬江的探子打聽到的消息也很有限。

    孫翊只知道李術封閉各縣縣門,以及能戰兵馬大約在五千左右,其餘都是守城的民兵。

    有些更具體的軍情是要大軍進入廬江境內後才能更好打探的。

    李術雖然封閉了縣境,並且逮捕驅逐了忠於孫氏的官吏。

    但凡事無絕對,李術封閉不了鄉里,而且對那些持觀望態度的鄉里地方豪族李術可沒有下手。

    那些持觀望態度的鄉老在孫翊大軍未來前,當然是對李術效忠的。

    但當孫翊派出斥候與其接觸後,告知其孫翊大軍到來後,這些只爲家族利益考慮的人精的心思也就動搖起來了。

    肯定不至於說立馬就效忠孫翊爲馬前驅,但也會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對孫軍釋放善意透露出一些消息。

    畢竟不管江東局勢如何,如今明面上孫翊擁有六郡,而李術只有一郡,孫翊的整體實力更爲強大這是肯定的。

    李術想讓廬江郡爲一個整體共同抵抗孫翊,這本身就是一個無法做到的事。

    曹操奉迎天子佔據大義,本人權謀魅力又都是超一流水準,結果官渡之戰時,他那方的臣子暗通袁紹的單位是以百計數的,曹操都無法做到的事,李術何德何能爲之。

    當然了,孫翊不求廬江郡內有誰主動暗通他,只要透露一些消息來就好。

    如果不透露孫翊派出的是斥候隊,一隊百人,他們可是帶着刀去的。

    至於鄉里的豪族是否知道一些軍情,這是毋庸置疑的,天下任何郡縣中的基層官吏大多就是從這些鄉里豪族裏擇取的。

    至於他們告密,告就告唄。

    反正他們派人前往皖縣最快也要兩三天,那個時候孫翊的一萬大軍也許早就主動出現在李術的面前了,兩三天時間,孫翊可耗不起這個時間。

    孫翊爲了軍情的完整性和準確性,分別派人不同地域的幾個鄉,然後斥候將得到的軍情送回後交給呂範。

    呂範甄別互相驗證後,擇取有用的作爲正式的軍情報給孫翊。

    這也是這時候通用的打探敵方軍情,勢力情況的方法,畢竟這時候沒有百度百科,也沒有熱搜,總不能叫斥候跑到敵方君主面前當面問他吧。

    最好的信息來源就是這些鄉里豪族

    在得到呂範整理出的李術軍的軍情後,孫翊感到頗爲頭疼。

    李術的應對方略說來無非八個字,堅城不戰,拖時待機。

    李術的應對方略可以說是很樸實,一旦呂範彙總出李軍的軍情後,稍微有點作戰經驗的人都看得出來,只是應對方略雖然樸實,卻正好命中了孫翊的七寸。

    李術想拖時間,但是孫翊如今最缺的便是時間。

    自孫翊離開吳縣以來,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一封來自吳縣對如今江東境內山越情況的彙報。

    雖然孫翊已經分佈諸將,鎮衛各郡,但山越的兵勢越來越強,人馬越來越多,各郡也只是堪堪自保而已。

    吳縣有張昭和周瑜的居中維持,暫時無憂,但那只是權宜之計,堅持不了多久的。

    孫翊將呂範整理出的軍情分別交予帳內的呂蒙、潘璋、徐盛等小將觀看。

    隨後孫翊將期待的目光看向呂蒙這個歷史上大放異彩的白衣都督。

    呂蒙是孫策薨逝那日護送孫翊的人,孫翊那日就對起上了心,只是後面繼位後事務太多,慢慢的將其暫時遺忘了。

    後來孫翊想初步整頓中軍,將軍中小將統兵者比較少,兵馬比較弱的的合併,以便整合兵權。

    不料呂蒙得到這個消息後,怕自己這個別部司馬被裁撤,便偷偷找關係賒來軍器物資整頓軍容,並且加緊操練所領部卒。

    到了孫翊檢閱那日,呂蒙的兵馬陣列赫然,兵人練習,在一衆小將所統的兵馬當中,鶴立雞羣。

    孫翊見之先是大悅,後來看到呂蒙部卒軍裝嶄新,又想到呂蒙家貧,孫翊何等敏銳之人,一猜就知道了大概的緣由。

    不過孫翊不動聲色,藉此時機誇讚呂蒙治軍有方,將其調來了自己身邊任用。

    至於潘璋和徐盛原來都是孫翊親衛中人,偶然之下孫翊發現了兩人,言兩人勇武,分別任爲別部司馬,留在身邊隨時聽調。

    孫翊的期待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呂蒙見到整理出的軍情後,眉頭緊鎖,而後將軍情分別遞給了潘璋和徐盛二人。

    潘徐二小將看後也是臉露難色,沉默不語。

    最後軍情轉了一圈又回到了孫翊的手裏。

    孫翊見呂蒙都無好的應對策略,心中感到失望。

    果然,呂蒙現在還不是日後的白衣都督,現在有的只是急智而已。

    呂範見帳內的氣氛一時間有些壓抑,斟酌了言語後,對孫翊進言道,“觀那李術佈置,各縣分兵把守,又封鎖了皖縣旁的曾江,意圖是固守不出。”

    “我軍兵只有一萬,分兵則兵少,合兵攻一處則耗時日久,此次出征我軍並未攜帶太多軍糧,只夠半月之用。”

    “國內山越又越發勢大了,君侯,我們退兵吧,等我們回去和程公三君先合兵一處,先把山越之患平息了,到時候再北進。”

    呂範先把當下敵我雙方態勢彙總分析了下,冒着可能會引起孫翊發怒的風險,最後提出了眼下最中肯的建議。

    聽到呂範提出“退兵”之議,孫翊的眼神不自覺的黯淡了下。

    先廬江,後山越是他基於對未來的考慮提出的平叛戰略。

    如今他率一萬大軍出征,入廬江未打一仗便退走,退走就意思着這個戰略失敗了,難道當初是真的異想天開了嗎

    可是這個戰略是得到周瑜支持的呀,說明這個戰略有可取之處。

    也許是因爲自己不是實施戰略的最佳人選吧。

    見孫翊喪然不語,潘璋坐不住了。

    他出身貧寒,遇到孫翊之前只是一小小的伍長,是孫翊賞識他,拔擢他爲別部司馬,讓他掌管五百兵馬,如今更是特意許他帳內議事,這對他是莫大的看重。

    知遇之恩,當以命報之。

    北進是孫翊親自帶兵,不打一仗就灰溜溜退去,那就是對孫翊一種莫大的欺辱。

    如今見孫翊被呂範這麼“欺辱”,潘璋登時反駁道,“軍糧不足可以叫丹陽郡送來,有了軍糧吾等就可以等待戰機,此次北進未必無功。”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