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替漢 >第三十四章 魯肅南下
    下邳郡,東城縣,魯氏故里中。

    身材高碩的一位男子正在收拾行裝,這位男子便是現任東城魯氏的家主魯肅,魯子敬。

    在魯肅收拾行裝的時候,一位老婦正在魯肅房中,她有些猶疑地問道,“子敬真要舉家投往江東嗎”

    老婦是魯肅之母。

    魯肅聞言停下手中動作,絡腮茂密的臉上露出一個溫和的笑容,輕輕應了一聲道,“嗯。”

    魯母有些不解,老人終歸還是眷戀故土的,她問道,“就單單因爲江東來的那封信嗎”

    魯母口中的江東來的那封信,是不久前周瑜寫於魯肅的,信中言道,

    “方今天下豪傑並起,吾子姿才,猶宜今日。今主人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祕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

    推步事勢,當其歷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騖之秋。吾主睿智,時不可失,望足下速之。”

    想起好友周瑜信中的內容,魯肅卻搖搖頭道,“單單僅是一封信,不足以讓餘如此。”

    “當初子揚來信召吾前去投奔巢湖鄭寶,吾心中猶豫不能決,今公瑾來信相召,吾即決意南下,

    難道是因爲子揚不如公瑾與我友善嗎又難道是子揚之智不如公瑾深遠嗎

    同爲好友相召,同爲智士相攬,餘先前猶豫不定,今則當機立斷,並非是心中對子揚與公瑾兩人關係有所薄厚。

    而是那鄭寶比之吳侯實乃有天差之別。”

    “近來吳侯翊克平廬江,聲威大振,觀其所爲,確如公瑾所言,爲一明主。如此明主在側,餘知之卻不投,豈不可惜。”

    按照魯肅的意思來說,他之所以聽從周瑜的招攬,是在於周瑜如今的主人孫翊是個明主。

    對於這點,魯母倒是很信服魯肅的看法。

    當初左將軍袁術聽聞了魯肅的名聲,就任用其爲東城長,那時魯肅就私下裏對她說過,

    “袁公路驕橫無綱紀,非治亂之主,徒憑袁氏四世三公之名懲威而已。如今其雖雄據淮泗,稱霸一方,但吾料之,其興也勃,其亡也忽也,不足以爲其立事。”

    說完這番話後,魯肅爲了躲避袁術的任用,就南下居巢尋找周瑜去了。

    當時的袁術是天子敕封的左將軍,陽翟侯,地位顯赫,他又佔據江淮一地數千裏地域,兵多將廣,是當之無愧的東南霸主。

    就是這樣一個位高權重的諸侯任用魯肅時,魯肅不喜反憂,唯恐避之不及。

    而且斷言當時如日中天的袁術會“其亡也忽”,就算是親生兒子所言,當時魯母也是根本不相信的,因爲這太匪夷所思了。

    但後來事實證明,袁術這座似有百層高的高塔,敗亡之快果真如魯肅預料一般,真的就猶如頃刻間崩塌那般,樓塌人亡,爲天下人所瞠目。

    昔日江淮霸主的輝煌,不過兩三年,已經消散在這個世間。

    從這件事以後,魯母深深的相信了自己的兒子絕對是個高瞻遠矚的人,既然他說孫翊值得投奔,那孫翊想來定有非凡之處。

    要知道,魯肅對袁術的招攬可是避如蛇蠍的。而如今的江東孫氏,勢力還不及袁術最鼎盛時期的一半。

    只是,魯母對於另一點還有所遲疑,她問道,“儘管如此,子敬你也無需如此急切,亦無須舉家投奔呀。”

    周瑜的來信不過三日,魯肅收到信後到做出決定南下幾乎就是當日的事。

    而之所以三日後魯肅還未出發,是因爲這三日內魯肅在鼓動族人與其一同南下。

    在周瑜來信之前,魯肅在鄉中蟄伏已經近十年矣,如今卻如此急切南下,爲魯母一驚,二則魯肅打算舉族南下投奔孫翊,更讓魯母喫驚。

    這時代的士人千里投奔心中明主的不在少數,但很少有舉族投奔的。

    因爲這意味這一點,該士人將整族的未來都押在了這位明主身上。

    能做出這樣的決定的士人,除了十分看好這位明主之外,自身也要是個豪傑,敢有這樣的勇氣做出這樣的舉動。

    因爲這樣做了,舉族可能會因此雞犬升天,也可能會就此徹底衰落,魯肅將魯氏一族之未來都押寶在了他所選擇的孫翊身上,可謂是冒險至極。

    魯母的顧慮很有道理。

    魯肅知道母親是爲他顧慮,不想他揹負太大的壓力。

    魯氏在東城是望族,家業和鄉望是魯家先輩幾代近百年來一代代積攢下來的,如果在魯肅這一代衰弱了,魯肅上無法對先祖交代,下沒辦法對子孫後代交代。

    但魯肅卻不會因此而遲疑,他對自己的判斷有自信。

    魯肅停下手中的動作,語氣惆悵地對魯母說道,“兒已近而立之年,當今之世,五十而存者已經是少有,時光如白駒過隙,餘若不再不奮起,只怕是等不起了。”

    魯肅的話中惆悵帶着傷感,讓魯母頗爲動容。

    “再者餘舉族投奔,並非冒險之舉,吳侯是英主,手下又有公瑾等俊傑輔助,雖將來未必如公瑾所說那般終構帝基,但一定會有一番大大的功業。

    現在看來餘舉族投奔是冒險之舉,但十數年後,吾魯氏攀附吳侯之下,將來的輝煌肯定不可估量。母親且寬心,魯氏會越來越好的。”

    魯肅對孫翊如此看好,除了有周瑜的誇讚和對孫翊繼位以來的表現觀察以外,其實還有一點。

    當初他逃避袁術徵用,南到居巢尋找周瑜,正好周瑜要東渡江東,魯肅因此就和周瑜一起到了江東。

    到了江東後,魯肅曾被周瑜引薦給孫策,兩人之間有過一場對話。

    那場對話中兩人都相談甚歡,孫策雅奇魯肅,魯肅也覺得孫策非常人。

    只是正好那時祖母去世,魯肅要回東城治喪,在此事耽擱之下,纔沒和孫策定下主臣之分。

    不過那一次談話讓魯肅對孫策已經有所瞭解,孫策有識人之明,被孫策臨薨屬以大事的孫翊,肯定有其獨到之處。

    不然何以讓孫策心安,又何以讓江東羣臣心服。

    見魯肅如此篤定,再加上有先前對袁術的準確判斷,因此魯母也就放下心來。

    而剛纔魯肅話語中的惆悵和傷感更讓魯母心中喫味。

    東城魯氏乃當地望族,家富於財不說,清望更是世代相傳,爲鄉里所敬仰。

    魯肅生而失父,從小就與祖母一同居住。等魯肅長大後,不治產業,性好施與,大散家產,剽賣田地,以賑窮弊結士爲務。

    就如此番寫信來的周瑜,當初他任居巢長的時候,聽聞魯肅救濟窮困的名聲,率領數百人前來造訪求錢糧。

    魯肅見周瑜前來求資糧,雖然他和周瑜還是初識,但他直接把周瑜帶到家中府庫處。

    魯家雖豪富,但多年來積累僅有兩囷米,每囷中各有三千斛米。

    當時魯肅直接指着其中一囷米贈予周瑜,毫不猶豫。周瑜因此感魯肅是個豪氣之人,與魯肅交相親結,定僑、札之分。

    魯肅此舉雖然博得了周瑜的好感,與周瑜成爲好友,魯肅施財好義的行爲也讓他在鄉邑中甚得人心,但在族內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當今是亂世,糧食之珍貴非同一般,等同黃金不說,

    關鍵時刻這些糧食可能就會是魯氏的最後保障,幫魯氏上下人等度過荒年戰亂的寶貝,如今卻被魯肅直接送出去了一半。

    因爲此事,族中父老鹹曰,“魯氏世衰,乃生此狂兒”不滿指責之意毫不掩蓋。

    魯肅表面看起來對此不以爲意,但人非無情之物,面對族中父老的不斷指責看低,魯肅心中又豈會一點都沒波瀾。

    畢竟這些都是他的親人呀。

    因爲此事,自魯肅成年後就不管家事的魯家老夫人還爲此狠狠斥責了魯肅。

    但就算面對從小相依爲命,敬愛無比的祖母,魯肅還是一如既往的認爲自己沒做錯

    “當今天下,羣狼嚎嚎,豺虎行道,律法崩喪,強者爲尊,乃中國數百年不遇之亂世。

    當此時,吾魯氏錢財資糧冠絕鄉里,猶如一幼童懷抱千金行於鬧市,這是取禍之道。

    錢糧者,可救人性命,亦可害人一門,多留無用,適用即可。

    吾大散財貨,剽賣田地,既可避禍,又可結鄉里歡心,來日必有回報,何錯之有”

    這是魯肅當年回答其祖母的話。

    儘管魯肅當年作出瞭解釋,但是族內支持理解他的人並不多,只是礙於魯肅家主身份,沒有公開反對而已。

    知子莫若母,魯母知道他的兒子是個有大志向的人,不像族內那些人說的那樣是個“狂兒”,魯肅心中也存着爲自己正名的想法。

    魯肅要證明,東城魯氏在他的帶領下不會衰落,反而會更上一層樓。

    現如今這個機會來了。

    念及往事的魯母心有所感,也不再勸阻魯肅了,夫死從子,她現在只要好好支持魯肅的做法就好。

    “既如此,一起就聽吾兒的吧。”

    見母親不再有疑慮了,魯肅大喜。雖然無論魯母是否支持,魯肅南下之行都一定會成行,但能得到家人的支持,魯肅心中還是很喜悅的。

    此時他正好也收拾好了行裝,因此他背起行裝扶着老母來到房外,此刻房外的空地上已經聚攏着數百人。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