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替漢 >第三十九章 平越之策(一)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話,孫翊一直記在心中。

    要想掃平山越,首先就是要了解山越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勢力。

    在前世,孫翊一直以爲山越乃是少數民族,但穿越過來後,孫翊才發現,

    神特麼少數民族。

    山越其實是江南山區中山賊式武裝割據勢力的統稱,而這些山賊武裝割據勢力中的人員八成以上是漢人

    只有兩成左右先祖是先秦時期的南方越人。

    而這兩成左右的所謂南方越人後裔因爲數百年來與漢人雜居,漢化已經十分嚴重了。

    千萬別小看偉大漢民族的同化能力,那根本就是這時代的核彈。

    所以總的來說山越當中雖然有一些少數民族,但基本上習俗、語言、衣着等已經和漢人無異。

    怪不得孫翊前世就奇怪,孫吳每次在平叛山越後都會吸納其中青壯收編入伍,而且都能很快的轉化爲戰鬥力。

    按照常理來說,如果山越真的都是少數民族,與漢人差異很大的話,轉化是不會這麼快的。

    穿越後孫翊才明白,山越本來大部分就是漢人,當然轉化快了。

    山越因爲往往以山爲根據地,所以又稱爲山民。山越的特點是以山險爲依託,形成的山中武裝割據勢力。

    而他們主要生產方式就是以種植穀物爲主,又因爲山中有銅鐵能夠自制兵器,所以戰鬥力不弱。

    那麼這些山中武裝割據勢力是怎麼形成的呢

    主要原因在於自桓靈二帝以來,地方吏治混亂,導致地方勢力坐大,加上在短短二十年間,黃巾之亂,董卓之亂,諸侯割據連番上場導致兵連禍劫。

    一部分百姓爲避戰亂,逃入深山,有的地方豪強或爲了避亂,或爲了逃避朝廷的賦稅徭役,往往合宗入山,後來就發展成匪盜。

    其實這種現象在天下很普遍,不僅僅江東一地有。

    例如河北的田疇率其宗族入徐無山,且耕且守,數年間發展至五六千家,還自立法度;又如關中山賊山鄭甘、廬水等。

    只是這樣的山中武裝割據勢力在江南被稱爲山越而已。

    而且山越還有許多別稱,例如山賊,山民,宗部等。山越是一個統稱,不是一個整體,山越中又分爲很多股勢力,這些勢力首領被稱爲宗帥。

    孫策在位期間,比較出名的山越宗帥有嚴白虎,祖郎等,至於如今孫翊在位時期,那可就多了,沒看現在江東都成啥樣了。

    江東境內的山越總人數大約爲二三十萬,平時都生活在深山中,一旦缺糧了,就會組織起武裝力量下山來郡縣搶奪糧食,掠奪人口。

    缺糧,是山越屢次動亂的根本原因。

    山越,目前雖然也會自己種植糧食,但還沒達到自給自足的地步。

    這些關於山越的信息是那些跟隨過孫策作戰的將領告訴孫翊的,孫翊在得到山越叛亂的消息之後沒有憤怒,也沒有擔憂。

    發生都發生了,憤怒和擔憂有個錘子用。

    孫翊很冷靜,不冷靜怎麼定風波

    孫翊很清楚,他沒有跟隨孫策與山越作戰過,所以他對山越的瞭解很不深,於是他第一時間找來了那些有跟山越交戰過的將領們,很細緻的垂問他們關於山越的一切信息。

    俗話說得好,最瞭解的永遠是你的敵人。

    爲了保證知彼,孫翊還特地寫信給太史慈詢問山越的信息。

    至於爲什麼要問到那麼遠之外的太史慈,因爲在神亭太史歸順孫策前,他其實也可以算是一個山越頭子

    在徹底瞭解了山越到底是什麼鬼後,孫翊心中已經有了粗略的應對策略。

    孫翊發現,自從他穿越到今世佔據了原主身體後,他對於戰略部署和戰術方針有種超出常人的敏銳感。

    他有遠略能知道廬江的重要性,所以毅然決然採取先廬江後山越的策略,這得益於他是穿越者,知道未來大勢的走向。

    而對於戰略部署和戰術方針,從那次樅陽定計就可以看得出來,孫翊在這方面是很有天賦的。

    孫翊不知道自己這方面的天賦是怎麼來的,難道是前世就有這種天賦,只是因爲時代背景沒展露出來嗎

    但其實還有一種情況令孫翊覺得更有可能。

    不是孫翊在這方面有天賦,而是那個被張昭盛讚有父兄之武略的前身有天賦。

    所以很大可能是孫翊穿越而來後,前身的天賦並沒有如他一般煙消雲散,而是留下來給了孫翊。

    但不管這種天賦是怎麼來的,既然擁有了,孫翊就一定會好好珍惜並將其發揚光大

    孫翊是穿越者,他知道東吳歷史上有一個人結束了山越的禍亂,那個人就是諸葛瑾之子諸葛恪。

    諸葛恪結束山越禍亂而採用的策略主要有三步。

    第一步諸葛恪移書屬城長吏,令他們各自保守自己的疆界,明立部伍,已經歸順的那些山越人一律設屯聚居。

    第二步諸葛恪分兵扼諸險要之地,將山越分割包圍,只修繕藩籬,不與交鋒。

    第三步諸葛恪命諸將在山越的谷稼即將成熟的時候,就讓他們率兵搶奪他們的稻穀。

    這樣導致了山越失去了新的糧食收穫,舊的糧食又都喫完了,於是山民飢窮,紛紛主動出來投降。

    雖然諸葛恪後期還採用了其他的手段,但主要是這三步策略。

    不得不說諸葛恪的這三步策略很高明。

    在他這一招之下,山越“元惡既梟,種黨歸義,盪滌山藪,獻戎十萬”,

    基本上解決了困擾東吳幾十年的山越動亂之患,又大大充實了東吳的軍事力量。

    孫翊明知道諸葛恪有這三步良策,爲何在知道山越動亂時,不全部採用,而只選擇性的用了第二步“羅兵幽阻,但繕藩籬,不與交鋒”呢

    因爲全部實行諸葛恪這三步良策,有個很大的前提,沒有這個前提,這三步根本就完全不能照搬過來使用。

    諸葛恪用這個策略的時間是在嘉禾三年,公元234年,離現在足足差了近40年的時間

    諸葛恪最後能一舉解決山越禍亂,除了策略得當,最大的原因在於在近40年的時間中,孫氏二代主君以及衆多的東吳良將,前仆後繼的不停平叛山越,嚴重消耗了山越的軍事力量。

    而東吳則通過平叛不停吸納山越的人入伍,這樣兩相此消彼長之下,在諸葛恪那個時代時,山越與東吳政權的軍事力量已經完全不對等,山越的可戰之兵已經沒有多少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