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替漢 >第四十一章 廬江屯田
    種子,耕牛,農具全都由郡守府提供,並且郡守府發出公告,屯田所得每畝收成,官方得6成,屯墾者得4成。

    這個公告剛一發出去,迅速的傳遍了廬江全境,然後向着相鄰的淮南一地傳去。

    廬江與淮南境內不僅僅有本地居民,還有許多從北方逃難遷移而來的難民,特別是淮南境內。

    在這個公告剛剛傳出去的時候,皖縣外就陸續聚集來了不少的難民。

    正常來說,難民一般對官府的公告都會先觀望一會,畢竟屯田算是個新東西。

    而且這時候的官府大多也不是好東西。

    但是這些難民是由北方經過中原遷移到江淮一地來的,感謝曹操的各地屯田政策,這些難民已經見識過中原地區的屯田了,知道這不是虛假欺人。

    而且曹操肯定是以天子的名義公佈的,對於這些難民來說,如今天下還是漢家當政,他們只會以爲這是天子下達的政令,如今傳到廬江來了而已。

    還有一點,廬江的屯田政令內容比中原流傳的更爲吸引他們。

    孫翊的屯田令中有一項政令,

    “耕三年者,授田。”

    這項政令很簡單,只有幾個字,但對於這些流民的誘惑力是巨大的。

    從北方遷來廬江的流民來源地很多,河北、中原、關中等,但其中大部分流民的前身都是在原住地的農民。

    對於農民來說,什麼誘惑力最大,那就是田地了,那簡直就是他們的生命。

    對於這些千里遷徙,朝不保夕,奄奄一息的流民來說,只要能給他們田地,讓他們有田耕種,從而有個安身立命的土地,

    別說三年內每畝田地的收成只分四成給他們,只要管喫管住,讓他們給孫翊白乾都行。

    特別是曹操頒佈的屯田制當中,是沒有授田這點的。

    在曹操的屯田制中,土地是國家的,屯田的農民更類似與政府是一種僱傭關係,爲政府所僱傭爲政府耕種,然後按一定的比例收取糧食收成作爲報酬。

    而且曹操爲了有充足的人力進行屯田保證糧食收成,他就把屯田的百姓設爲屯田戶,而且這個戶籍不可更改,並且要一代代世襲下去。

    但是相應的孫翊卻沒有限制這點,對於孫翊來說,屯田只是一種臨時制度,戰時需要而已。

    沒必要把百姓生硬的束縛在土地上,單獨設戶,還要強制世襲。

    孫翊認爲要想保證社會良性發展,就不能禁錮社會各階層之間的上下流動性,不然社會最後會發展成一個怪胎,從而導致一個王朝的崩塌。

    孫翊的屯田制無疑對流民的吸引力遠遠大於曹操的屯田制。

    隨着時間的推移,廬江的屯田政令傳播範圍更廣後,勢必會吸引越來越多的流民到廬江來,還有可能把中原那些已經參加屯田的流民也吸引過來。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這就是人性。

    這些難民在中原地區已經實行屯田的情況下還繼續往南,只是因爲中原戰亂頻繁,他們擔憂收穫得不到保障而已,並不是他們對屯田不心動。

    如今較爲安穩的南方也開始實行屯田,相比較之下屯田內容對他們也更爲有利,他們自然就會迫不及待的往皖縣聚集了。

    這一個月來,聚集在皖縣外的流民數已經有了十萬左右,接下來人數還會越來越多。

    爲了保證在皖城聚集的這十萬多流民前期能夠得到有效的安撫,孫翊打開官倉拿出糧食賑濟這些難民。

    李術也算有理政之才,在他的治理下,廬江的儲糧還算豐富。

    在廬江有儲糧的情況下,孫翊賑濟難民多了很多底氣,但孫翊爲了以防萬一,還是讓吳縣運送來十萬斛糧食以備不時之需。

    就目前來說,孫翊以屯田爲誘,招攬流民進入廬江郡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爲什麼孫翊不直接對流民進行授田呢

    直接授田當然可以吸引來更多的流民,但凡事過猶不及。

    一個郡人口的增長要符合糧食增長,不然就會出現人禍。

    將來可以預見的是,廬江郡的人口會快速增長,在這個情況下糧食產量也要跟得上,不然就會引發大禍。

    而屯田的存在正好能規避了這一點。

    對孫翊來說,在廬江進行屯田,一個可以爲他帶來足裕的糧食儲備,防患於未然。

    另一個可以爲他吸引來大量的人口充實廬江,從而增強江東的國力。

    從長遠來看,絕對是一件受益無窮的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