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替漢 >第六十章 東部
    孫翊在回到吳縣後,並沒有在羣臣面前表態是否要北進,就連山越一事的後續處理,包括本來他十分上心的龐統投效一事他都沒有提及。

    在回到吳縣的當天,他只是好好撫慰了羣臣一番,便回到了吳侯府中。

    羣臣雖然十分關心北進一事,但見孫翊暫時無意處理此事,便也按捺下心中的急切。

    孫翊是君,他們是臣,孫翊對北進一事不表態,他們這些做臣子也不能太過積極了。

    他們雖然有私心,但本意還是爲江東的未來考慮的,如果急切太甚反而會適得其反,要是引起孫翊的反感那就得不償失了。

    這些臣子不知道的是,他們的這些行爲已經引起了孫翊的反感了。

    孫翊心中是反對此刻北進的,但孫翊目前對吳縣的這股奏請北進的浪潮,還沒有一種穩妥的解決辦法。

    孫翊打算扶植新興的政治勢力來制衡淮泗集團,但這也是將來的事了。

    現在急需面對的事是,他要如何處理這股洶涌的奏請北進浪潮。

    孫翊不是沒辦法,他可以動用他目前在江東的無上權威,力排衆議,將這股浪潮一腳踢進江東這片汪洋大海里。

    孫翊還可以私下尋張昭、秦松、陳端等重臣說明他的心意,讓這些重臣放棄北進主張,沒有了這些重臣的打頭,這股浪潮遲早會慢慢的隱藏不見。

    前爲權用,後爲謀用,孫翊可以權謀並用,將這股浪潮給壓制下來。

    谷利甚至還建議過挑幾個領頭的大臣,將他們下獄治罪,以儆效尤,從而遏制這股浪潮。

    但這個辦法被孫翊斷然否決。

    這次事件中領頭的幾個大臣是張昭、秦松等人,他們勞苦功高,恩望深重,孫翊繼位以來兢兢業業,盡心輔弼孫翊。

    於公於私,孫翊都不會這麼做,因爲一這樣做了,頃刻間就會寒了大部分臣子的心。

    這不是臣子們自己甘願爲奴才的滿清時期。

    而且孫翊拿什麼理由將他們治罪

    這些臣子奏請孫翊起兵北進雖然是有私心,但是他們大的出發點還是江東的未來考慮,這纔是他們這次奏請北進的主要原因。

    他們本來就有議事建議之權,而且出發點還是以公爲本。

    當然了,孫翊要是想的話,罪名都會有的。

    只是一旦這麼做了,就肯定會形成一場大的政治風波,甚至會引發一場黨爭。

    最後的結果就是淮泗集團遭受重創,江東士族勢力開始擡頭,孫翊想扶植江東士族,但他只是想江東士族制衡淮泗集團,可沒想他們坐大。

    黨爭那種東西,比山越的危害還大,孫翊是不會這麼沒遠見的。

    要是孫權在位,他站在孫翊的立場上的話,就會這麼做,他本身就是一個權謀大家。

    而孫翊不是不懂權謀,只是有些事不能單單依仗權謀行事。

    孫翊不想這麼做,因爲這股浪潮奏請的不是一般的事。

    這股浪潮表面上是建議孫翊北進,但實際上是江東大部分臣子在爲孫翊規劃江東下一步的戰略目標,也是淮泗集團在向孫翊表現他們的政治需求。

    戰略,一個勢力的命脈所在,怎能僅僅依靠權謀來等閒處之。

    孫翊運用權謀是可以壓制住這股浪潮,但是這股浪潮只是被孫翊壓住了,變成了一股藏在海中的暗涌。

    假設以後孫翊攻打荊襄不利,這股浪潮就會重新涌現,並且更加勢大,可能會對孫翊進行反噬。

    權謀心術是一個君主手中的武器,但他是雙刃劍,要慎用。

    如果偏信權謀的效用的話,看看歷史上後期東吳的政局就知道了,那就是一團亂麻,血淋淋的那種。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至理名言。

    但如果不用權謀來處理這事,孫翊一時間又沒有好的辦法。

    因此他對這股浪潮表現得見若不見、聞而不聞、知而不知,想將這股浪潮冷卻一下,冷卻雖不是治本之法,但卻讓他有時間能找一位大才問計。

    孫翊前世只是一個大學生,在今世他也只是對軍事謀略有天賦,對於政治謀略最多隻算中人之資。

    因爲他雖然聰慧,但並沒有接受過正統的帝王道術教育,這是他目前的一個短板。

    不過幸虧,目前有一位深諳帝王之道的大才,而且他也值得孫翊信任。

    在孫翊回到吳縣的當夜,一輛馬車從吳侯府駛出,朝吳縣城中的驛館而去。

    孫翊今晚要拜訪的,他所認爲能解決他目前困惑的大才就是張紘。

    張紘是跟隨着劉琬的使團一起到吳縣的,到了吳縣後,張紘並沒有住進往日他的府邸中。

    在今日孫翊班師時,他也並未在城外迎接的臣子隊列之中。

    他目前是劉協親自任命的會稽都尉,名義上還沒回歸到吳縣的政治體制當中。

    現在天子使者劉琬尚在,張紘是個愛惜羽毛的人,他不會這麼沒有分寸。

    等劉琬走了,那自然沒那麼多顧忌了。

    只是張紘這樣一個愛惜羽毛的人,爲了孫家,特別是爲了孫翊,羽毛已經掉了不少了。

    孫翊從小到大就表現的對武略有天賦,但這不是代表他文采不好,相反的孫翊文采一直不錯。

    那封毗陵戰報就是孫翊親自寫的,雖說不上才華橫溢,但也不是一般人能寫出來的。

    但是這時代士人是以經學爲本,張紘更是經學大家,身爲他嫡傳弟子的孫翊自小就有光環在身。

    可惜,在經學一道上,孫翊就是怎麼教都教不會。

    張紘授業近十年以來,他的五門經學,孫翊沒一門是算入門的,而張紘就孫翊這麼一個弟子,眼看他的經學傳承就要斷了........

    其實這也不能怪孫翊,主要是這時代的經學,晦澀難懂。

    特別是張紘最擅長的易學,被儒門奉爲儒門聖典,六經之首,更被一些名儒士人認爲是帝王之學集大成者。

    可是這門學問對孫翊來說,別說精通了,看懂都很困難。

    偏偏張紘還總是能從其中發現爲君之道,驚的小時候的孫翊一愣一愣的。

    但讓孫翊真正敬愛這位恩師的原因是,張紘教會了小時候的他怎麼做人。

    小時候的孫翊因爲孫堅橫死,從此性情大變,性峭急,喜怒快意皆寫於臉上,喜怒無常。

    朱治曾經因爲此事數次斥責孫翊,諭以道義,但小時候的孫翊還是我行我素,沒有半點改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