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梟雄之明末爭霸 >第一百一十五章 胡式化鐵爐
    當然,於碩和張亦隆在討論這些核心機密時全程用的都是英語,只是在表述不清時才換回中文。即使有人偷聽也保證一無所獲。</p>

    事後證明,這不是杞人憂天。</p>

    討論到這裏也就差不多了,剩下就是看小胡的化鐵爐能不能順利出鐵了。張亦隆把於碩留下一起喫晚飯。</p>

    晚飯還沒上桌,不速之客就到了。</p>

    楊元標一臉見鬼了的表情進來通報,說是楊大人到了。</p>

    現在蘇木沁板申內,只有一個楊大人,楊大乖。</p>

    張亦隆和於碩對視了一下,馬上起身出屋相迎。</p>

    剛走到書房門口,就見到楊大乖帶着周洪新等人已經走進了院子。</p>

    “楊先生好!”張亦隆和於碩同時抱拳施禮。</p>

    楊大乖連連擺手,“二位大人就不要和我客套了,咱們進去說話吧。”</p>

    賓主雙方進屋落坐,趙鈺兒和常淑娟跟着進來給各人送上熱茶。</p>

    張亦隆沒有問楊大乖的來意,等着這位軍師自己開口就行了。</p>

    楊大乖確實也沒客氣,直接就把此行的來意說了出來。</p>

    第一件事是來商量一下金爐社產量的分配問題,土默特萬戶的備戰需要大量的箭矢,製造箭矢首先就要大量製造箭鏃,所以楊大乖希望穿越三人組儘量將金爐社有限的產量讓出一些。</p>

    第二件事就是協商一下春耕的問題。由於新軍募兵開出的條件實在是太過優厚,就連楊大乖都沒想到會有那麼多農民扔下耕地不種跑去應募,短短二天,就已經出現上百畝田地無人耕地的窘境。</p>

    說到這裏,楊大乖一臉苦笑,“如果不是要備戰,這點荒地還不值得我跑來麻煩二位。可今年情況不同,達陽大人已經決定要組建一支專業化的重裝騎兵部隊,這就需要足夠的糧食補給,蘇木沁板申也要上繳更多的糧食。”</p>

    最後一件事卻是周洪新提出的,那就是希望三位安答同意他在蘇木沁板申中招募並訓練一支百人規模的輕裝槍騎兵。</p>

    對於上述三個要求,前二個由於碩做出答覆,金爐社的產量問題,於碩承諾如果明天小胡的化鐵爐試驗成功,新增的產能將全部用於鑄造箭鏃,現有的產量則要分出一部分開始鍛造板甲,以便新軍步卒儘快實現重甲化。</p>

    至於說田無人耕種的問題,於碩也做出了保證,明天起,由具結悔過的白蓮教組成的役夫們會承擔起種地任務。</p>

    至於說周洪新提出的組建輕裝槍騎兵的想法,張亦隆對它進行了修正,一是人數要增加到三百以上;二是不能是輕裝而應該是重裝槍騎兵,要能在肉搏戰中擊敗蒙古騎兵;最後則是這支重裝槍騎兵的指揮權一分而二,也就是未來一半歸楊大乖,一半歸穿越三人組。</p>

    楊大乖對於前二個問題的解決方案沒有任何異議,只是在聽到胡新明居然能發明出新式化鐵爐後,臉上都出現了一絲驚訝。</p>

    周洪新對於第三個問題自然也是沒有什麼意見,只是覺得以蒙古馬的馱載能力未免能載着重裝騎兵發起衝擊。</p>

    張亦隆沒有直接回答他的懷疑,現在說什麼都是多餘的,等新式胸甲鍛造成功,自然就不會有什麼懷疑了。</p>

    謝絕了張亦隆一起喫晚飯的提議,楊大乖帶着周洪新等人匆匆返回板申公所,臨走前特意說了一句,明天小胡的化鐵爐試驗時,他一定要參觀。</p>

    張亦隆和於碩自然不能拒絕。</p>

    崇禎元年,四月初二日</p>

    天剛亮,於碩、胡新明就帶着10名蒙古親兵趕到了金家鐵匠鋪,差點把剛開門的學徒嚇個半死。</p>

    金十六剛洗了把臉就聽到徒弟說二位大人到了,匆忙擦了把臉就迎了出來。</p>

    沒有多餘的客套話,胡新明直接把自己畫好的化鐵爐圖樣遞給金十六。</p>

    金十六一邊看圖樣,一邊在腦海中構建着這個化鐵爐。</p>

    這位胡大人設計的化鐵爐比現在他們用的甑爐要小的多,只有一尺高,上大下小,側面開風口,化鐵爐下方則是用於接鐵水的鐵勺。</p>

    使用時則是先在爐底放炭,然後是一層鐵粉一層炭,放三層,每層可放鐵粉4~5斤,一爐可裝鐵粉15斤左右,雖然遠遠比不上甑爐,但勝在出鐵快。</p>

    看圖注,上寫如用木炭,則只要一刻鐘即可出鐵,如用焦,則時間更省。</p>

    這實在是太驚人了!</p>

    更讓金十六驚訝的則是這種化鐵爐用人之少,一人裝爐兼鼓風,一人出鐵,僅需2人??</p>

    把圖樣和圖注反覆看了幾遍後,金十六面現猶疑之色。</p>

    胡新明一笑,“金社頭,你有話就直說,這種爐子我只是見過圖樣,沒見過實物,所以有話請講。”</p>

    金十六指着化鐵爐的圖樣說道:“大人,在小人看來,這爐子確實是好。只是按大人這圖樣,這化鐵爐還是略小了。”</p>

    “哦?”胡新明和於碩同時發出一聲疑問。</p>

    “大人請看,”金十六指着小胡畫出的圖樣和圖注,“大人寫明,一爐裝鐵砂15~20斤,按十斤鐵砂出鐵三斤計,一爐可出鐵6斤。一個時辰就可出鐵20斤,確實是略少了些。”</p>

    胡新明和於碩都沒說話,這時候需要聽取的就是金十六這樣行家裏手的意見。</p>

    “既然是下方取鐵,那麼我們何不把化鐵爐再做大一些呢?”金十六也是邊想邊說,“胡大人這種化鐵爐比甑爐好的地方就是不用從上方傾倒鐵水,而是從下方用鐵勺接鐵水,這樣就可以把化鐵爐做大一些,這樣一次可以多出些鐵水。”</p>

    胡新明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了,七人背的特點是輕便易攜,可由七人揹負着到處走,這就要求其化鐵爐不能太大了。</p>

    可現在是在蘇木沁板申內的鐵匠鋪中生產,不需要過多考慮便攜性,自然可以把化鐵爐做大一些以提高產量。</p>

    看來古人所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確實是對的。</p>

    金十六沒有看到胡新明臉上豐富的表情,而是專心在研究圖樣,“胡大人的化鐵爐的高和寬都可以加大一些。例如高度可以增加到五尺,寬也可以增加到三尺,如此一來,每爐的裝砂量可以提高到百斤以上,這樣一爐即可出鐵水30斤。”</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