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鬼穀神謀 >第六百七十七章道聽途聞
    ???

    第六百七十七章道聽途聞

    王禪獨自在書屋裏看着古書,心裏也是十分焦急。

    此時秋至,外面黃葉滿院,可王禪卻並不急站去掃,而是像捨不得這些書一樣,日夜抓緊時間來閱讀。

    他知道他來大周守藏室已經三年了,這或許是他最後的機會,能在如此浩瀚的藏書之中汲取知識。

    最重要的是,這些書似乎都已被他的師傅所熟讀,而且都讀得十分通透,就算有什麼不解的地方,他也可以向老子請教,而如果老子不在此地,那讀過之後,也是疑惑重重,讀與不讀都沒有意義。

    而這三年,老子也耐心的向王禪傳教了他自己所寫的九九八十一章《道德真經》,而這短短的九九八十一章,涵蓋了老子明道之旅中所觀之道,所明之道,是歷古以來修身明道者最好的引導,也可以說它本身就是隱含着道在其中,非是有緣人不能讀懂此書,若讀不懂此書,更別提什麼觀道、悟道、明道、得道了。

    此時王禪已通過此書完全瞭解,什麼是真的明道,什麼是道,什麼又是德,基本上領悟了道德真經的真諦。

    道是生萬之物無,而德則是道在人世間的表像,德就是人世相處之道。

    就好像是把道像畫畫一樣,把道畫成德,以供世人遵行。

    而道德一說也是先有道後有德,德以道法爲本,道與德爲表,成爲對世人是否遵道評判的基本標準。

    道德是整個世人的社會其它的基本人倫關係,君臣,父子,夫婦,等等一系列的關係的基礎,也是所有這些關係的約束及最低標準,包括現如今所制的周禮都是根據道之德,歷經萬千年來人們從生活之中的道總結而來。

    而老子的道德真經就是先論述了道爲何物,如何明道,道法的一些基本特性,讓人知道什麼是道,而由此也知道萬千世界的由來,從何而來,又到何處,這是道經所言。

    而德經則專重於如何明道,道所成之德又是如何,主要是針對於人的言語行爲社會關係以及依此而行的爲人之道,所以算起來也是王禪將來修身明道的基本,是他學習領悟其它一切學問的基礎。

    再把道德真經融於易理之中,王禪發現,整個易理像是一下就開明起來,許多時候王禪在卜算之時還會有一些不解之處,可當王禪現在學懂了《道德真經》之後,易理就像水一樣呈清在他的面前。

    易理所言其實就是道之對人世的要求,是人修身明道的一個法門,而並非僅限於只是卜算過往未來,卜算災害吉凶,這些只是易理裏的小道而已,易理相對於道德真經來說,可以說是對明道修身的一個補充,一個形像的展示。

    “禪兒,爲何如此用功,是不是自己卜算過,你即將離開爲師,再將縱橫列國,所以捨不得這些古書。”

    “師傅,你何必處處調侃徒兒,我之小道從來也不敢在師傅面前擺弄,又怎麼會自己卜算嗎?

    況且師傅也說過,讀易理之書,重要明道修身,而非是卜算。

    正是知易者不卜,既然來了世間走一遭,何必要知道將來面對什麼呢,這種心思,與道不符,徒弟是不會做了。”

    王禪到也懂得謙虛,在師傅老子面前處處顯得很小心。

    他知道他自己那些微薄的道術與權謀,在老子這種真正具有大智慧,明得大道的人面前,無足輕重,微不足道,連心思都無處可逃,隨時隨地像是光着身子一樣,沒有什麼遮掩的。

    所以說話也是十分老實,不敢虛言。

    “禪兒,當年軒轅黃帝得了蝶兒所傳的河圖洛書,自創了此先天八卦易經,也算是傳承了道之真諦,你不可小瞧之。

    一直流傳至今,曾也多次得明道之人修改,到了文王一代之時,文王爲讓更多有識之士能通解此書,所以又進行了重新的修訂,讓普通人也能讀懂一些。

    可若說要真的得到此書精華,還要把此三傳連山、歸藏、周易合併在一起,這樣你才能領悟作此三書之人的用意,結合三書精華,才能真正領悟河圖洛書所含道義。

    若說卜算之能,依此三書,也可上推千萬年,下推千萬年,而非只是一時得失與吉凶。

    只是道之變,明之不可言,所以此三書都有意隱藏了這些推算法門,就是不想世人只習易理的卜算之小道,反而失了易理修身明道的真意。

    將來你行走列國,羣魔共舞,當也可以用之,不必以此拘於小節。

    你把書收了,今日爲師就帶你去洛邑市集之中走走,以解你胸中之悶。”

    “師傅,今日我可還沒有打掃這院落,爲何卻要帶徒弟去市集呢?”

    “秋有秋景,今日不必打掃,權當是賞此一景又如何,快快收拾,不必多言。”

    老子說完,自己走出藏書室,而王禪只好趕緊收拾了古書,跟着走了出去。

    洛邑比之其它列國都城都要寬大,原本是整個大周國的中心,可這百年來卻日漸消調,街道上卻少有人往。

    只是老子帶着王禪來的,卻真的是市井之地,這裏都是下等奴僕與民夫菜農經營販聲的地方,當然也有一些茶樓與小飯館,正是魚龍混雜之地,人卻也十分熱鬧,十分喧譁。

    走在這樣的市井之中,兩人到也十分適合,與這街道之人的農夫走卒到也十分相稱,畢竟兩人身上所穿的也只是普通的民服,而非大周的官服,特別是王禪,一身灰衣,着實像一個打雜的小夥。

    只是身材高大一些,此時已是年輕氣盛之時,顏面乾淨,舉止得體,卻不像普通農家子弟一般,透着一股粗俗之氣。

    而王禪則渾身上下都帶着滿腹詩書的那種文雅之氣,也引得旁人注目。

    而老子年歲已大,只是世間一個得道老人,外人眼中更加普通無華。

    前面一處高大的樓房之前,有一塊牌匾之處,那裏站了一些百姓在紛紛議論着。

    兩人走近一看,只見牌匾之上掛着一冊竹簡,上面寫着一行通告,王禪一看,面色大變,耳時卻傳來百姓的議論聲。

    “老二,你說這世道竟然會變得如此不堪,竟然有人偷盜嬰孩,真是傷天害理呀。”

    “劉老漢,你還是可別說世道了,大周天子也爲此事定是食不香,寢不安了。

    雖然咱天子只在洛邑,可這一次聽說那些諸侯也都惶恐不安,像楚國像晉國像齊國都有丟失嬰孩,整個大周,在這數月之間,已有數百嬰害無故丟失了,天子體恤百姓之苦,這廣招賢才,以圖解救這些無辜之嬰孩。

    哎!不知這些丟失的嬰孩現在還活着沒有。”

    “誰說不是,我才從那齊國而來,齊國也在招賢,途經宋國,宋國也是招賢,就是要抓住這些偷盜嬰孩的喪心病狂之人。”

    “對對對,你看天子所封,若能抓到這些壞人,天子就封爲大週上卿,這是何等的榮耀呀。”

    “哎,你是不知,現在這大週上卿可不誘人,一些諸侯都封百車黃金,就是想有機會抓到這些偷盜之人,然後可以在其它諸侯面前揚眉吐氣。”

    “馬老三,不得胡說,此等傷天害理之事,這些妖邪之人人人得而誅之,非是隻爲名爲利。”

    “吼,牛二,你可別在我面前裝什麼好人,前幾天你還偷了我家地裏的一個瓜,怎麼現在裝清高了,你若有本事就也去抓呀,說什麼清高話。

    能在大周天下作此大案的邪徒,你以爲光憑你那三腳貓功夫就可以的,沒本事的人怕是隻有送命的料。”

    “誰偷你家瓜了,還不是你先偷了我家的白菜,我才借了你田裏的一個瓜,你有本事,那你怎麼不去抓,封得上卿,不可以光宗耀祖,你還在此閒着做什麼?”

    兩個精壯的農夫此時也吵了起來,大家一時之間也更回熱鬧起來,這些百姓雖悲天之心,卻無除魔之能,可當有了新的熱鬧之後,也都起鬨,想看看兩人是否真的會打起來。

    老子一聽,搖了搖頭,也繞着向前走去。

    王禪的心裏卻是十分焦慮,他知道老子領他來的來意,其實就是此事。

    現在他還未出守藏室,可世間卻已發生瞭如此慘事,這數月來數百嬰孩失蹤,不知又讓多少家庭處在痛苦之中。

    “禪兒,我們就到那個茶樓坐坐,喝杯秋茶如何?”

    “徒兒聽師傅的。”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