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歲月流歌 >第二十七章 山區小學(一)
    王元初老人是在80年的春學期恢復工作的。

    區教委考慮到他已51歲,再幹幾年就退休了,原本打算把他安排在本村的晏衝小學。

    這所小學堂也是他當年初創的,離家就又近,很是適合在那養老。

    可王元初堅決要求去條件最艱苦、最缺師資的山區小學。

    希望能在最後十來年的教師生涯中,爲山區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以此來報答黨和政府的再造之恩。

    正好轄區內有一所叫紅石灣的小學缺國家教師,王老先生的主動請纓,也算解了教委領導的燃眉之急。

    還給他官升一級,增加了一級工資,兼任紅石灣小學的校長。

    王世川送老父親前去赴任,父子二人一早出發,翻過十幾座山頭,又坐了十幾里路的渡船,纔在黃昏時分來到了這處羣山深處的鄉村小學。

    一棟四五間土坯草頂的茅廬,便是這個學堂的全部建築了。

    泛白的泥石操場,有幾個女娃學生在跳方塊,見到他們兩個山外來客,都好奇的圍上前來。

    操場邊的古槐樹下,懸掛着一塊廢舊的鐵犁鏵,應該就是這個學堂上課下課的信號鈴了。

    霧靄濛濛的夕陽下,一縷炊煙裊裊升起,還能隱約聞到飯菜的香味。

    這所小學堂的老師們,正在爲新來駕到的王校長準備着接風宴呢。

    “爸,這個山旮旯太偏了在晏衝老家教書多好”

    王世川挑了一擔子老父親的行李,看着山腰上的紅石灣小學,不無惋惜的笑道。

    “比我想象中好多了你等着瞧吧,兩年後我就能讓他大變樣”

    王元初雙手杵着竹杖遙看前方,滿眼滿臉的憧憬和深情,就像是見到了久違的初戀一般。

    “這哪像學堂啊我們生產隊的牛棚都比它強哎爸,你真會選地方哈哈哈”

    這個山區小學真是太小太破了,和山外崗上那些圍子裏的鄉村小學沒法相比,連王世川這樣的農民都看不上眼了。

    “山色空濛,夕陽如煙這地方好好拾掇拾掇,真是個讀書的好地方”

    王元初環視四野,高聲的慨嘆道,一邊迫不及待的加快了腳步。

    同樣的山色和草廬,他與半文盲的兒子,所見的感悟自然天壤之別。

    “你回晏衝也不方便下個月我把娘送過來,給你做個伴油鹽醬醋啥的,我從山外給你買”

    王世川販運木材,每天都來往穿梭於大別山的內山和外山之間。

    但如此偏僻的山旮旯,他還是第一次進來過,也不禁爲老父親的日常生活擔憂了起來。

    “你們不要擔心你老子我這輩子啥苦沒喫過啊在這紅石灣小學我肯定能多活幾年呵呵,世川你下次過來給我帶一套木匠工具,我有用處”

    重新恢復教書先生的公職,令王元初充滿了鬥志和激情。

    人人嫌棄的生產隊豬倌,成了受人尊敬的一校之長。

    人生機遇的如此變化,生活上再大的困難,在剛剛翻身解放的王老先生看來,也不算個事了。

    父子倆談笑之間,已有教工熱情前來,接下王世川肩上的挑子,迎接他們的王校長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王元初組織召開了全體教職工會議,也是教師生涯中斷二十年後第一次履行公職,令他百感交集。

    他發現紅石灣小學的處境和困難,遠比先前想象中大得多。

    全校連他在內就四位員工,其他三人都是民辦教師。

    小車老師是個女娃,紅石灣大隊書記的閨女,兩年前剛剛高中畢業。

    吳老師和張老師,都是有着十多年教齡的老同志了。

    先前主持學校工作的吳老師,向王元初簡單彙報了學校的一些情況。

    全校目前總共有四十多個學生,五個年級,但這些年來基本上沒有向區裏的初中輸送過幾個生源。

    絕大多數的娃們唸書就是小放牛,隔三差五過來一趟混混日子,還沒到小學畢業就全都輟學了。

    學校校舍的後面,有五六畝山地的學田。

    當年小學初建時,大隊負擔不起教育經費,就把這片山地劃給了學校,由老師帶領學生們半農半學,以此來保證學校裏日常的開銷。

    那個時候的鄉村中小學,好像都有學田,五畝十畝的不等,這也是從舊時代保留下來的一種傳統。

    既可爲學校食堂提供蔬菜和糧食,也讓學童們有了一方勞動實踐課的基地。

    讓他們自己動手,全程參與耕耘、種植、收穫的全過程,小小年紀就能懂得稼軒之苦。

    這種學田制度在過去的年代裏教育意義不大,農家孩子放學回家,沒有不做家務農活的。

    但在當代,娃們離祖先留下的農耕文明越來越遙遠了,正是學田制度在文化傳承、培養學童耕讀精神等方面大顯身手的時候。

    而這種知行合一的教學傳統卻早已不復存在了,着實令人可惜也

    區裏每隔兩年都會派主持工作的公辦教師來紅石灣小學,但這兒太偏遠了,買斤粗鹽都要走上幾十裏的山路。

    所以這所小學根本留不住人才,過來的教師基本熬上一學期半學期後,全都想辦法託關係調走了。

    “老吳,我們這山裏不缺石頭、木材和粘土,大家爲啥不組織學生自己動手,多蓋幾間土坯校舍呢這樣也就不要佔用學生的教室作爲教師的宿舍和辦公室了還有這課桌,都是土坯青石板壘的,怎麼能行呢也不安全啊還有那些學田坡地,我看都撂荒了這些旱地又沒有公糧上交,帶學生們收拾好,我們教師一日三餐就有着落了,還可爲家遠的小孩補貼一點中午的伙食”

    聽完吳老師的介紹之後,王元初有一肚子的疑問。

    他不明白這紅石灣小學,四周全是山林和竹園,不缺木材和粘土,怎麼能被老吳同志經營的豬圈一樣。

    所有老師都沒有批改作業的辦公場地,他這個校長的宿舍,還是車老師帶領幾個學生臨時隔開了一間教室,拼湊而成的。

    聽了王元初的問話,小車老師感同身受般的笑了笑,瞪着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認真的看着新來的老校長和吳老師。

    老張老師事不關己,給旱菸袋填上菸葉,使勁的嘬了一口。

    “老校長,你初來乍到,有些情況你還不瞭解。我和老張、小車都是民辦老師,每月的薪水也就七塊錢,還有一家老小要養活。呵呵,我們扳倒身子在學校一人喫飽喝足,家裏人就要喝西北風了。不像你們國家幹部,喫商品糧,工資也是我們的好多倍”

    王校長善意的疑問,帶有明顯的批評意味,讓吳老師有點擡不起頭來,他很是委屈的爲自己辯解道。

    “山裏娃們也不像外邊,平時過來上學只要會寫自個名字就行了認再多的字也走不出這片山旮旯”

    張老師年輕時應該是個有理想的好青年,也是這片大別山裏少有的初中生,結果還是在這窮鄉閉塞的山旮旯裏白白虛度了。

    所以對於山裏娃們上學讀書,他帶有明顯的悲觀態度。

    “哎,都不容易啊。這些娃們,還有我們這些教師。我本人做了二十多年的“老四類”,在生產隊餵了二十年豬,兩個月前剛剛平反。呵呵。”

    王元初已經看出三位老師的情緒變化,趕緊改變了口氣,從兜裏掏出捲菸,給吳老師和張老師每人遞上了一根,現場的氣氛才緩和了下來。

    “但學堂就要有學堂的樣子,既要對孩子們有吸引力,我們這些老師也要有歸宿感和成就感紅石灣小學目前這現狀,不要說你們年輕人,我這把老骨頭了,也待不下去這個樣子怎麼能辦學呢山裏娃怎麼了山裏娃就不能上大學有出息啊好多大人物都是山裏的農家出生咱這大別山走出去多少共和國的將軍你們都知道吧”

    王元初站起身來,語重心長的與三位同仁交心道。

    “王校長,你說該怎麼做吧我們都聽你的”

    小車老師是年輕人,對於未來的人生還充滿了希望,她滿眼崇敬看着王元初道。

    “對,老校長,你怎麼領導我們怎麼做”

    張老師和吳老師附和道,目前這個爛牛棚一般毫無生氣的學校,也是他倆不想面對的。

    “那好吧,今後就仰仗三位的支持啦,呵呵。別人不敢說,我王元初反正是把這兒當成餘生的事業了。車老師,你把這學期輟學學生的名單統計出來,等一下我們前去挨個家訪,也順路參觀參觀紅石灣這一帶的河光山色”

    教務會議到此結束,王元初又給張、吳兩位老師每人遞上了一根香菸。

    這種大前門的捲菸,一毛錢一包,他自個平時都捨不得抽。

    “好嘞我這就去準備”車老師開心的去了教室。

    “老校長,今箇中午去我家吧上個月獵了只豬獾,還剩半個豬腿,中午讓我老婆子收拾收拾,咱老哥三好好的喝一杯”

    一聽說家訪張老師來了精神,他擅長打獵,家訪帶上獵槍,一路收穫兩三隻野雞野兔,接下來個把月家中飯桌上的油水就有保證了。

    “好啊打平夥我就恭敬不如從命啦哈哈哈老吳,這片山旮旯哪地方有供銷社中午的水酒我來包了”

    山裏人古道熱腸,雖然才共事一天,王元初已經覺得和老吳、老張兩位同仁很對路子。

    而小車老師,聰明活潑,就像他的女兒英子一樣。

    。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