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少年帝國 >項羽之死篇
    然而在九江郡陰陵縣,項羽悲催的發現:自己竟然迷路了。網當然迷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懂問路。可還有一個問題:問路不可怕,可怕的是問到了不該問的人。很不幸,項羽問到的那個正在田野勞作的農夫正是閻羅王派來的索命無常“老丈,我們是楚國人。現在要往大江去,請問該走哪條路啊”農夫很淡定的舉手往西一指,只說了一個字“左”(這裏要說明一下:項羽當時正由北向南逃命中,他的左邊應是東方,而東方正是長江。但面對項羽而立的農夫的左邊則是西方了,所以農夫成功的用話語加手勢矇騙了項羽)項羽謝過農夫後便西向而去。可沒跑多久就發現上當了。他和100多騎竟陷入了一片大澤之中。項羽無奈折身返回。但卻迎面撞上了灌嬰那5000騎兵。一陣衝殺之後,項羽再次突出包圍,向東抵達了東城縣,這時他身邊只剩下了28名騎兵。灌嬰這時帶着數千騎兵,再次包圍項羽。項羽知道,現在已跑不掉了。但他沒有絕望,心中還有不甘。他要向天下展示西楚霸王的天下無敵。一種強烈的絕望感和悲壯感的英雄之氣無情衝擊着項羽的胸膛,他來到一小山坡上,將28騎全部召集起來,對他們說“我從起兵到現在,已整整八年。這八年來,我身經七十餘戰,從未失敗過。然而今天卻被困此處。這絕不是我不會打仗的罪過。如你們不信,我可證明給你們看:衝破敵軍、斬首敵將、砍倒敵旗,以此證明今天這一切都是天要亡我的結果”項羽把28人分成四隊,每隊7人,讓他們各自向四個方向殺下山坡去,之後在山的東邊集合。這28人都是視死如歸的真漢子,被項羽的豪情所激,一起抱拳道“我等誓死追隨大王,共同殺敵”目眥盡裂。於是這29騎叱吒衝下山坡。最前方面對項羽的是漢軍的郎中騎將楊喜。被項羽一聲大喝,嚇得人馬俱驚,辟易數裏…之後按照事先約定,29騎在小山坡東側分做三處集結。搞得灌嬰也不知道項羽是在這三處中的哪一處,於是漢軍也分兵三處,再次圍堵項羽。項羽則一聲呼嘯,項羽再次殺入漢軍陣中。有如猛虎入羊羣般橫衝直撞,擊斬一名都尉及數十百人。然後將三處騎兵再次帶出重圍。重新聚集,項羽清點人數,只損失了兩騎。以兩名騎兵換漢軍一員大將及數百條生命,實在太值了。於是,項羽不無得意地對剩下的這26騎道“如何”大家全部伏首稱讚“大王果然英勇無敵,我們心服口服”但以27人面對數千漢軍,東城註定了是項羽的葬身之地!我完全同意馮其庸先生《項羽不死於烏江考》對項羽自刎地點應在東城而非烏江的詳細考證。關於項羽烏江自刎,《史記》《漢書》皆無實際記載,最早實見於元代金仁杰的雜劇《蕭何月下追韓信》。《史記》中多次寫到項羽死在東城,唯有《項羽本紀》中有“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這樣一句。但請注意這句中的“欲”這個字。另外,所謂的“烏江亭長”其實很可能是那26騎之一。留下了這樣一段對話:烏江亭長“這一帶就唯我有船,請讓我渡大王過長江。漢軍就算來了,也沒船過江。江東雖小,可仍有地方千里,數十萬衆,大王完全可以捲土重來”項羽笑了,這是欣慰的笑,亦是悲涼的笑。欣慰的是當他走投無路時,江東父老仍牽掛、寬恕着他。悲涼的是他曾席捲天下,如今以這樣一幅落魄之樣回去,又以何面目見江東父老呢?於是他說“天要亡我,就算我渡過長江又有什麼用呢?再說我曾帶着八千江東子弟渡江向西,現在竟沒一個跟我返回,我又有什麼臉面見父老鄉親?你的好意我心領了。我騎這烏騅馬已有五年了,捨不得殺,就把它送給你吧”灌嬰的騎兵再次追至,項羽命令26騎全部下馬,手持兵器步戰(這樣死的快些)作爲戰士,他們已不願意繼續逃跑;而投降則是不能接受的恥辱。所以只剩下戰死沙場,才能樹立他們最後的尊嚴!項羽在漢軍之中衝殺,獨自擊殺數百人,身上卻不過負了十餘處傷。這一幕,就算金庸武俠小說裏所有絕頂高手們看了,估計都要汗顏三生!當項羽殺得正激烈時,突然看到漢軍中有一個老相識也在其中,那是騎司馬呂馬童。項羽停下廝殺,高聲問道“你不是我的老友嗎”呂馬童大喫一驚,仔細看清了正是項羽。於是指着項羽對騎將王翳道“這個就是項王”本是故人情,相煎何太急!項羽悽然一笑,對呂馬童道“我聽說劉邦許下了千金及封萬戶侯的代價,要我的人頭。今天我就把這好處送給你吧”說完,31歲的西楚霸王項羽拔劍自刎…隨後,王翳官大,下馬取了項羽的頭顱。項羽的身體則被漢軍騎兵們一通亂搶,互相砍死數十人。最後,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四人各得一塊項羽的軀體。這就像一份國有資產,被這五個人給私分了…隨後這五個人都被劉邦封爲侯:王翳杜衍侯1700戶、楊喜赤泉侯1900戶、呂馬童中水侯1500戶、呂勝涅陽侯1500戶、楊武吳防侯1700戶(楊喜的後代楊敞在漢昭帝元鳳年間任御史大夫和丞相。娶司馬遷之女爲妻,《史記》中關於垓下之戰和項羽之死的描述估計出於此親家之口)項羽死了,然而千古以來,多少人都在爲項羽的自殺惋惜落淚,還有不少文人墨客都對項羽爲何選擇自刎進行了種種想象及假設。替秦阿房宮立傳的晚唐大文豪杜牧就懷着無限嘆息的心情賦詩一首: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杜牧相信:勝敗乃兵家常事,只要項羽能忍辱負重,那麼未必沒有可捲土重來的一天。然而北宋的王安石卻發出了與杜牧不一樣的聲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王安石認爲:忍辱負重固然重要,但項羽大勢已去,民心盡失,就算他企圖東山再起,也無人再響應雲集,最終也只能失敗…也有人把項羽的死和虞姬聯繫到一起。在中國歷史上,從不缺少要美人不要江山的英雄好漢,況且項羽是如此一個情義並重,剛柔並存的感性男人,似乎自殺殉情也是合情合理。我認爲:項羽的失敗更大程度上是他自己打敗了自己。項羽最大的敵人不是劉邦,也不是田榮、陳餘這些諸侯們,而是他自己!打敗西楚霸王的這個武器就是暴力,對暴力的無上迷信,使他陷入了走火入魔的狀態。他以爲暴力能掃平一切黑勢力,也能建立起一個新時代。但自從他在新安坑卒、在咸陽放火之後,他就錯了!他並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暴力不過是一種暫時性的工具,而不是絕對萬能的生存技能。他更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一樣東西比暴力更管用,那就是仁義!沒有仁義約束的暴力,將是自我毀滅的暴力。給別人挖墳墓,其實就等於給自己挖墳墓。一切都是命中註定,埋葬項羽的墳墓,就是春秋時期齊魯兩國交界的榖城。項羽自殺後,韓信率大軍向垓下的鐘離眛發動猛攻。鍾離眛逃走,楚軍大敗。西楚王國隨之全部投降,獨剩魯國繼續抵抗。魯國是孔聖人的故鄉,魯地之所以不降,是因項羽曾被楚懷王封爲魯公。魯地人民發揮儒家的忠孝精神,誓死爲項羽守節,不向劉邦投降!劉邦火大了。這真是一個迂腐到沒法言說的王國,如不狠狠教訓一頓,他們還真不知道死字怎麼寫!於是劉邦準備屠城。可兵臨城下之際,劉邦聽到了城裏傳出來的禮樂聲和讀書聲。這一幕太震撼人心了,一個渺小得如雞蛋的國家,只要被石頭輕輕一敲,便馬上粉碎。但他們明知道要被敲碎,爲何敵軍當前,仍還保持着如此從容儒雅的姿勢?劉邦終於明白了:這就是傳說中的忠君,也就是將來他用之統御天下的利器。一種莫名的感動涌上劉邦心頭,他頓時打消了屠城之念,只是叫人把項羽的人頭高高掛起,告訴魯地的人們:項羽已經死了,天下將從此改姓劉!魯國證實項羽已死,不得不開城投降。魯國這一幕,就像黃昏裏的最後一支惆悵暮曲,緩緩地爲楚漢相爭這段歷史拉下了帷幕。在這最後一幕中,劉邦以魯公之禮爲項羽送葬,且親自主持祭禮,放聲悲泣。這一刻,眼淚是最好的渲泄。整整七年啊!天下昏亂,諸侯如刀,蒼生如草,諸侯混戰就像刀割草,從東到西、從北到南,壯麗河山如今只剩下這痛入心扉的滿目瘡痍…哭吧哭吧,不經歷黑暗,怎麼盼來黎明。過了這一夜,明天將迎來一個嶄新的朝代,她的名字就叫:漢朝!另外,劉邦流的也並不都是鱷魚的眼淚。在項羽似乎,劉邦感到的是一種勝利後的失落和對對手的懷念。同時祭奠項羽還有政治意義上的考慮。雖然並不意味着項羽集團的人都能得到寬恕,但‘成王敗寇’的思想被這場祭奠否定了,項羽集團由此獲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劉邦封項氏族人四人爲侯,賜姓劉氏。項伯因屢救劉邦有功,被封爲射陽侯。不過劉邦也閉口不提當初與項伯約好的婚姻之事,而項伯也只能從心裏把這事當成壞帳撤掉,再也不敢提起。項它被封爲平皋侯、項襄被封爲桃侯(還有一人不知是誰)緊接着,劉邦一刻也不在魯國停留,速速回軍撲向東郡定陶縣。那裏正是韓信的30萬大軍的駐地。在項羽已死的今日,劉邦覺得最大的危險就是這個齊王韓信了,於是他再次扮演孤膽英雄的角色,跟上次在小修武一樣,韓信還沒醒悟過來,劉邦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進韓信軍帳,奪了韓信的將軍印,將30萬大軍的軍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12月,臨江王共尉因念項王舊恩,不肯降漢。劉邦派盧綰、劉賈二人率兵征討,將共尉生擒,臨江國滅。至此,項羽當年分封的18諸侯只剩下了臧荼、張耳、英布、吳芮4人與劉邦。再加上韓信、彭越、韓王信3人,便是漢初的七位異姓諸侯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