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少年帝國 >天人三策篇
    BC141年1月27日,漢景帝劉啓駕崩,剛剛完成冠禮、年僅16歲的皇太子劉徹立即成爲漢武帝。荷包尊竇氏爲太皇太后、王氏爲皇太后。2月6日,漢景帝下葬於長安城東北35裏左右的陽陵。3月,漢武帝封自己的兩個舅舅田蚡爲武安侯、田勝爲周陽侯。

    當年,**曾這樣說過:世界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結底是你們的。然而兩千多年前的劉徹,心裏卻極想這樣對漢朝的老人們說:世界曾經是你們的,但現在只屬於我了!

    漢朝的老人政治,自定下了黃老無爲而治的路線後,幾十年從沒改動過。於是一直到現在,竇太皇太后還在信奉這一套。然而在劉徹看來,太皇太后已經老了,且眼睛也瞎了。漢朝不能再被《道德經》圈住了逢勃發展的身軀。如再不換水,或許第一個被憋壞的,首先是他這個當皇帝的!

    於是,劉徹開始他人生的第一個皇帝計劃:推翻黃老,獨尊儒術!

    要了解一個人的現在和未來,必須瞭解他的過去。15年來,劉徹的生活軌跡十分有規律,那就是:苦時讀書背經、閒時泡妞溜馬。但事實證明:這不是個安份的種!漢朝前幾任統治者,讀的都是《道德經》,然而劉徹卻從小喜文好儒。竇太后沒想到:她讀了一輩子的老子,竟沒能培養起這個孫子熱愛老子的興趣。歷史註定:黃老之治將被劉徹送終!

    是的,如竇太后能睜開眼看看這世界,劉徹很想告訴她:所謂“黃老之治”已不適應時代發展了,更不適應他這個年青的小夥子。道理很顯然:黃老之治崇尚以柔守道,靜養氣息,理順四時陰陽,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業。然而劉徹年輕氣盛,精力旺盛,渾身最不缺的就是力氣。所以他不需要以《黃帝內經》學養生之道,更不需要什麼守靜養氣。換句話說:他就像剛剛升起的太陽,縱有烏雲密佈,亦要破曉而出!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無爭”現在劉徹要告訴老子:他不喜歡做低眉的水。歷史已經註定:劉徹要做就做天上那一輪光芒萬射的太陽!太陽,它是積極的、陽光的、向上的、入世的。這個崇尚有爲的皇帝,我是當定了!

    所謂有爲,就是積極行動。所以劉徹登基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忙着給老爹評職稱,定功德,而是選賢良!

    曾記否:曹參主政漢朝時,誰向他推薦賢良,他第一個滅的就是誰。於是,曹參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懶人治國的時代。口才好的,不如木訥的;幹得好的,不如喝得好的。於是惹得當時的少年皇帝劉盈很是沒轍,最後想勸,反而被曹參駁得無話可說…但現在,劉徹要告訴漢朝的老人們:懶人時代即將結束!讓曹參那一套好喫喝懶作的國策通通見鬼去吧!

    建元元年(BC141)10月,劉徹在他即位的第一個新年就發佈文告,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諸侯相等人廣泛舉薦天下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經層層推選,最後全國有淄川人公孫弘、會稽人莊助、吳人朱買臣、蜀人司馬相如、平原人東方朔等一百多位高人被招入京考試。

    此次考試,漢武帝劉徹親任主考官。漢朝離發明科舉制度的隋朝還遙遠的很。所以凡是被推薦上來的,免去筆試一關,直接進入面試。所謂面試,就是殿試了。方式就是面試者和皇帝一問一答,這種面試,史稱對策。

    這是大漢朝開國以來,第一次舉辦的大型人才招聘會。漢武帝劉徹大舉天下賢士,很幸運的淘到了天下各種身懷絕技的人才。事實也證明這些人才是經得住歷史考驗的,都成了漢朝天空裏一顆顆閃亮的星星。而在這一百多人當中,對策成績第一名者,正是董仲舒博士!

    董仲舒,廣川人。早年以治《春秋》聞名於世,漢景帝時爲博士。《春秋》是儒家經典之一。所謂儒家經典,即後世所指四書五經。在漢代,諸子學的時代已經過去,經史學的時代剛剛來臨。據司馬遷介紹,當時研究經學的國寶級人物屈指可數。然而那些經學大師,大多都是**十歲的老古董。如皇帝要請他們出山,估計只有擡出來講課了。

    董仲舒就不必擡了。因他與那幫經學大師齊名時,不過是三十多歲的青年。且更讓那些老傢伙佩服的是,正當年壯的董仲舒已開始像模像樣的招收高徒,授業解惑了。其實當時天下,包括董仲舒的學生,都沒人知道董博士心裏懷着怎樣的學術夢想。此夢想,不說則已,一說肯定嚇壞一幫老人:一統江湖,獨步天下!

    武術有江湖,學術也有江湖。在中國學術的歷史江湖中,從來就沒停止過對話語權的爭奪。然而思想學術和國家命運在歷史的發展長河中,往往會間斷性呈現出這樣不均衡的關係:國家不幸學術幸。

    君不見:春秋戰國,諸侯爭霸,民不聊生。然而諸子思想卻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於是成就了中國曆中上第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春天。後來秦始皇一統天下,焚書坑儒,百家如花凋落,唯有法家橫絕於世…

    的確,先秦時期的儒家,日子一點都不好過。憶當年,孔子奔波各諸侯國。舉世悲絕,卻仍心存夢想,發出悲聲“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從那以後,這話就成了儒者追求理想的座右銘。等到秦朝一崩,儒者們終於在歷史的夾縫中看到了一絲希望。儒家各路門派和精英紛紛打包上路,爲追求儒家理想而奮鬥終身。這些人中出了名的人物有:叔孫通、陸賈、賈誼、晁錯等等。

    然而在董仲舒看來,叔孫通不過是與時俱進的混飯者,賈誼和晁錯不過是儒道曇花一現的救世者。他要做,就要做永恆的思想者!

    任何思想都有源頭。董仲舒的思想源頭就是五經,五經中他主修的就是《春秋》。如換用江湖的說法,《春秋》就是董仲舒修練的祕笈!

    翻開武俠小說,我們都能發現:所謂的武功高手,都要經歷一漫長的閉關修煉過程。搞學術和練武功也是一樣的道理,唯有忍受大孤獨、大寂寞,才能修成上乘功夫。兩千年前的董仲舒,他的閉關紀錄是三年!三年不窺園,任春來夏又走、草長冬來風又卷…

    那授業解惑的工作怎麼辦?董仲舒已想了一好辦法:首先將大弟子等幾個學生召來佈道,然後讓他們再去替自己傳道。此辦法大大節約了董仲舒勞累的成本。於是一傳十十傳百,結果是:外面到底有多少徒子徒孫,董仲舒不清楚;而學生連自己的祖師長什麼樣,也全然不知。當然了,學生上門找老師嘮嗑的事還是有的。然而如有學生前來探望,董仲舒就會使人告訴他們:爲師練功不易,不要輕易打攪。

    三年一眨眼就過去了。這時,董仲舒終於出山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