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少年帝國 >朝鮮滅亡篇
    事實上,衛右渠難受,遠在長安的劉徹也很不爽:他媽的!打個小小朝鮮,還出師不利?算了,還是恩威並舉吧。荷包網劉徹派了一叫衛山的使者前去與衛右渠談判:還是識相點,趕緊認個錯。這樣我就不打你了…一見老大給臺階下,衛右渠立馬裝孫子“是是。皇上天威。小臣一時糊塗犯了錯,其實我早就想投降了。只是害怕荀、楊二人不肯接納。現在有貴使帶着皇上的信、節來,我正式請求投降”衛右渠並不傻。在見識到漢軍的實力之後,做出了一個正確的選擇,這也在情理之中。當初衛右渠不答應涉何的條件,開路讓諸部首領去見漢朝天子,那是因刀還沒架到脖子上,當然不知道刀的可怕。現在再不鬆口,南越就是朝鮮的寫照,東越王餘善也將是衛右渠的下場…我說這話,可不是吹的,也不是編出來嚇唬人的。從匈奴到西域,再到西南夷,再到南越、閩越,哪裏有反抗,哪裏就有打壓。這麼多年,這麼多地方,堂堂漢武大帝劉徹,什麼時候手軟過?只要他說打,什麼時候有他搞不定的地方、滅不掉的敵人?衛右渠爲顯示誠意,決定派太子去長安向劉徹謝罪。除此之外,還向漢朝呈獻戰馬五千匹,另給漢軍補貼無數軍糧。老實說,如事情能就此了結,對大家都好。可惜漢武帝那會兒的使者,似乎都有些毛病。上一位涉何是二愣子。這位衛山則是心眼太多。衛山見衛右渠這麼痛快認錯,心裏很是懷疑。再加上朝鮮太子做了一件讓他不得不加重疑心的事。這件事就是:太子不是一個人去長安的,而是讓一堆人跟着。具體數字是:萬餘人,且全副武裝。對劉徹來說,這種事他不是第一次聽說。想當初河西之戰時,匈奴渾邪、休屠二王也是率了幾萬人來向漢朝投降。而那時候的劉徹也不敢掉以輕心,不知道這投降是真是假,所以派霍去病全副武裝的去迎接。幸虧是霍去病,這場投降纔沒出大亂子。但這次準備迎接朝鮮太子去長安的人,不是霍去病,而是荀彘。帶路的不是別人,而是衛山。於是當衛山、荀彘兩人看到朝鮮太子這般豪華的投降陣勢時,心頭猶如掛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他們真的很懷疑:衛太子會耍詐。借投降爲名,偷襲北路漢軍。衛山越想越覺不對頭,終於忍不住對朝鮮太子說了一句話“既然都投降了,您過了浿水後,有我們護駕就行了。何必還帶這麼多人呢?就是帶這麼多人,也不需要全副武裝啊”有些話,說者無心,聽者卻有意。朝鮮太子一聽,一下子就覺得衛山這句話有問題“你以爲我傻啊?要是這一萬多人都赤手空拳了,你們荀彘有五萬人刀槍在手,要是你們起個壞心眼咋辦?好歹我祖上也是中國人啊,長平之戰殺降的典故又不是沒聽過。說近的,你們涉何上次乾的那事兒還想讓人放心”朝鮮太子也越想越可怕,索性對衛山道“你自己回長安吧,我就不去了”說完,就帶着自己人掉頭回王險城了。不進貢、也不投降了!這下子,衛山、荀彘兩個人傻眼了。這煮熟的鴨子也能飛?現在怎麼辦?萬般無奈的衛山只得回長安向劉徹報告。他一報告完,劉徹就火了:大漢的臉面,都被你們這羣人丟光了!連個投降的人都能被擠兌走!行了!啥話也別說了,直接拉出去砍了!可憐的衛山,就因爲這麼一次不成功的勸降而掉了腦袋…砍了衛山之後,劉徹派人對荀彘傳話:此事辦砸,我知道也有你的一份“功勞”,你要死還是要活?荀彘慌了。爲免成爲衛山第二,他鼓足力氣,一口氣攻破浿水,打到了王險城下。荀彘在王險城西北方紮營,而楊僕聽說北路大軍到來,亦聞風而動,在王險城南面駐軍。兩軍會合,開始強攻王險城。荀彘抱着立功贖罪的心理努力攻城。結果出乎他的意料,漢軍連攻數月,竟拿不下王險城!這問題到底出在什麼地方?荀彘鬱悶了。很快的,荀彘就找到了原因。他之所以拿不下王險城,不是敵軍太強,也不是他攻城能力太次,而是有一個人不配合:楊僕!荀彘發現:他的部隊是拼了老命的真打,可楊僕的部隊竟然是假打!奇怪了。攻南越、拿閩越,楊僕不是挺勇猛的嗎?他這到底是怎麼啦。難道是被朝鮮人打怕了?很快的,荀彘發現:楊僕果然是被朝鮮軍打怕了。不但他怕,他的部下也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真不是一句虛話啊。想那七千兵,只一瞬間就被打得四處流竄。全都逃進了山裏和海上。現在他們是回來了,可仍無法消除對朝鮮的恐懼症…被捱了一次打就怕了?怕他個球呀,至少還有我在嘛!馬上的,荀彘派人向楊僕傳話:兄弟,咱們這樣乾耗着,皇帝那邊可不好說話啊。不如約個時間,早戰早結束,到時我們不是就可以回家了嗎?楊僕答應了…到了約戰日期,荀彘準備攻城。可他發現:楊僕竟然沒來!楊僕,你到底還是不是男人?這戰還要不要再打?這次,荀彘幾乎要跳起來罵娘了。可還沒當他跳起來,就有一個消息將他嚇得不敢再跳了。據說,楊僕沒有配合荀彘,也不全是怕朝鮮軍,而是另有所謀…曾記否:當初楊僕以絕對兵力攻打南越國都城番禺時,就數他最賣力。可最後怎麼樣?結果是那個路博德不動聲色的,派人從西北角偷偷溜進城去招降。後來一算戰功,路德博那個出力少的,撈到的好處竟比自己多!現在楊僕同志,打的就是路博德曾經用過的主意。沒辦法啊,自己人少,又被打怕了,不使點伎倆多撈點戰功,回長安怎麼向皇帝交代呀?但楊僕和路博德招降之術還有所區別。首先,路博德是趁着夜裏主動出擊,速戰速決。而楊僕是被朝鮮大臣大白天的找上門來,說要談投降事宜。其次,路博德的招降對象是南越。相對南越來說,朝鮮人更爲狡猾。還有招降的結果:路博德成功了,楊僕卻失敗了…楊僕之所以失敗,是因對手已掌握他的弱點。這個弱點就是:楊僕不敢亂動,又想多撈好處…引誘楊僕,僅僅是朝鮮人的第一步棋。接下來他們的第二步棋,就是連荀彘一齊引誘。果然,荀彘一聽說楊僕想招降搶功,也立即派出自己人向朝鮮人喊話,說投降就到我這裏來吧…你猜人家朝鮮兄弟怎麼回答我們的左將軍的?他們是這樣說的“不好意思。我們都跟楊將軍談好了,怎麼又能中途變卦呢”朝鮮這招,就叫離間計。這真是一個殺人不見血的招。荀彘不由的就想:這個楊僕,和朝鮮人究竟談的是啥?他到底是想幹嘛呢?難不成要勾結朝鮮人造反?一想到這,荀彘就覺得問題嚴重。如果楊僕反了漢朝,漢軍內鬥,那朝鮮不是漁翁得利了?面對這一局面,荀彘也只能向領導請示了。荀彘的報告馬上就送到長安,傳到劉徹手上。劉徹萬分不爽,但也無奈,只能再派出一個叫公孫遂的使者去往朝鮮。臨行前,劉徹對公孫遂說了一句話“有便宜得以從事”翻譯過來就是:遇上啥事,靈活點就是了。靈活到什麼程度?怎麼個靈活法?劉徹沒說,公孫遂也沒問。沒想到公孫遂的這條命就栽在這句話身上了。我估計公孫遂對這句話的理解應該是:自己有節制荀、楊二人的全權?公孫遂來到朝鮮,首先見了荀彘。荀彘先是一番哭訴,接着一頓痛罵。哭訴的是自己很無奈;痛罵的是楊僕不但不配合攻城,還有吃裏扒外的嫌疑…公孫遂聽得連連點頭,問荀彘“既然情況都這樣了,依你看,有什麼好解決的辦法嗎”荀彘道“很好辦。先拿下楊僕,併合兩軍一起攻城,肯定行的”公孫遂一聽,十分贊同荀彘的想法。接下來就是怎麼搞定楊僕。很快的,他們就想出一招。這招就是:公孫遂手中的節。此節代表皇帝,有節在手,誰敢不從?公孫遂持節召楊僕到荀彘這裏來開會…楊僕來了。沒想到剛到荀彘帳中,就被綁下。然後,公孫遂以皇帝的名義令兩軍並一軍,由荀彘統一率領,準備攻城…公孫遂這一計,他自詡處理得很滿意,荀彘也很滿意。但至少有兩個人不滿意。一個是楊僕,另一個則是劉徹!他們爲什麼不滿意?很簡單。公孫遂只問了荀彘的意見就做了主張。請問他有問過楊僕嗎?還有:重要的不是結果,關鍵是你過程處理的就不恰當。地球人都知道:光聽一面之辭會害死人啊…自以爲是的公孫遂就這樣得意洋洋的回到長安,還報劉徹。他的下場和衛山一樣,劉徹啥都沒說,直接派人拉出去砍了!對於被押回來的楊僕,劉徹暫時沒搭理。砍了公孫遂,還有荀彘。荀彘犯錯,這已不是第一次了。上次是他和衛山聯合,纔將本來好好的事情辦砸的。劉徹倒要看看:荀彘準備怎麼個收場?此時的荀彘彷彿吃了興奮劑,立即向朝鮮發起急攻。漢軍全力以赴,王險城中的朝鮮軍立即就頂不住了。大臣們趕緊向衛右渠建議:楊僕都被拿下了,離間計不頂用了。而漢軍攻城猛烈,肯定頂不住。既然遲早要降,不如早降?可哪裏知道衛右渠的二桿子勁頭又上來了“咱當初聯繫投降的明明是楊將軍。現在楊將軍被抓走了,這荀彘對咱兇得很,豈能降他”繼續頑抗中的朝鮮大臣們實在不能忍受了。朝鮮相路人、韓陰、尼谿相參、將軍王唊四人相約開城投降。韓陰、王唊兩人成功投降,那個叫路人的估計因過於激動,竟然死在了路上…到了夏天,更大的好消息傳來:朝鮮王衛右渠已被參派人給殺了,參以衛右渠的人頭爲投名狀降漢。只是出人意料的是:朝鮮王的人頭都送來了,可朝鮮王都王險城竟還沒被拿下!王險城沒被攻破,是因一個叫成己的投降派半路上突然想起爲國盡忠,於是又跑回去守城。這個玩笑開大了,荀彘馬上派衛右渠之子衛長、路人之子最去勸降。不久,成己被誅、王險城也拿下了。朝鮮滅亡後,劉徹下令在其故地設立四郡:樂浪、臨屯、玄菟、真番。而朝鮮這個名詞也在歷史上消失了整整1500年,直到1392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朝鮮李氏太祖李成桂爲“權知朝鮮國事”才又重新出現,取代朝鮮這一名詞的將是高句麗(高麗)、百濟、新羅這部“半島三國演義”至此,49歲的漢武大帝劉徹終於完成開疆拓土的偉業:正南方滅亡南越國,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厓、儋耳9郡;西南方平定西南夷,設犍爲、益州、牂柯、越巂、沈黎、汶山、武都7郡;東南方滅亡閩越國,擴大了會稽郡的轄境;東北方滅亡朝鮮國,設樂浪、臨屯、玄菟、真番4郡;正北和西北方與死敵匈奴大戰三次,將其勢力徹底趕進漠北:第一戰河南之戰收復河南地,設朔方、五原2郡;第二戰河西之戰接受渾邪王、休屠王的投降,得到河西走廊,設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此後,他將把目光轉向大宛等西域各國…朝鮮滅亡了,可劉徹的事情還沒辦完。劉徹徵召荀彘回國,沒有廢話,當即宣佈:左將軍荀彘斬首棄市。理由是:爭奪功勞、陷害同僚;樓船將軍楊僕當誅。理由是,沒配合左將軍作戰,擅自發兵,傷亡極多。宣佈完畢,砍頭!結果:荀彘死了,楊僕沒死。沒死自然有沒死的理由:楊僕交錢抵罪,被貶爲庶人。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