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少年帝國 >廢芳立髦篇
    李23歲的曹芳已長大。身爲皇帝,他自然無法忍受司馬師這樣一個權臣的存在。而李豐之死更是讓他心中不平。爲了除掉司馬師,曹芳準備先除掉如今領兵鎮守許昌的司馬昭,便以姜維入寇的名義命司馬昭前去關中抵禦姜維。9月,司馬昭率兵來到京城洛陽,曹芳親自到平樂觀去閱兵。這時,左右便有人勸皇帝趕緊趁機殺了司馬昭,奪了他的兵,再與司馬師決戰,甚至都替曹芳擬好了詔書,但最終曹芳還是懼不敢發。

    但司馬昭十分乖覺,已對此事有所察覺。於是他也不去抵禦什麼姜維了,徑自率兵入城,來見兄長司馬師,告知此事。兄弟二人最終決定先下手爲強,要把曹芳給廢掉。19日,司馬師以郭太后的名義召集羣臣開會。提出曹芳荒淫無度,褻近倡優,不可以承天緒、居大位。羣臣畏於司馬氏的勢力,都隨聲附和道“伊尹放太甲以寧殷、霍光廢昌邑以安漢。今日之事,亦唯公命”司馬師道“諸君既已伊、霍望師,師又安所避之”便從袖中取出要上奏給郭太后準備廢曹芳的表文,讓羣臣署名。

    大鴻臚郭芝奉司馬師之命,拿着這道表文往永寧宮去見郭太后。誰料曹芳竟也在永寧宮,與太后相對而坐。郭芝便索性直接對曹芳道“大將軍欲廢陛下,另立彭城王”曹芳不答,起身就走。郭太后也很不悅。郭芝道“太后有子而不能教。如今大將軍已與我等羣臣商定,又有兵馬在宮外。還請太后順旨吧”郭太后道“我要見大將軍”郭芝道“還有什麼好見的!太后還是速命人去將天子璽綬取來吧”郭太后無奈,便讓身旁的侍御從曹芳處取來天子璽綬,放在自己身邊。

    這一切都做完後,郭芝趕緊去回報司馬師,司馬師大喜。派人將齊王印綬給曹芳送去,並告訴他“你已不是皇帝而是齊王了。今天就搬出皇宮,住到西宮去”曹芳自知不可留,與郭太后垂涕而別,乘上王車,從太極殿南出,駛向自己的齊王府。羣臣送者數十人。司馬師的三叔、太尉司馬孚悲不自勝,其餘臣子也紛紛流涕。

    搞定曹芳後,司馬師又派人來見郭太后,索要天子璽綬。郭太后不肯交出,道“大將軍要立的彭城王曹據,是武帝曹操之子,也就是我丈夫明帝曹叡的叔叔。若他做了皇帝,我是侄媳,還能是太后嗎?且我丈夫就這樣絕嗣了嗎?還是請大將軍考慮一下別的人選。高貴鄉公曹髦是文帝曹丕之孫、東海王曹霖之子。也就是我丈夫的侄子。依古禮,可以過繼給我丈夫爲子,然後立他爲帝。不知大將軍意下如何”

    22日,司馬師與羣臣商議之後,決定遵從郭太后的意思,迎立14歲的曹髦爲帝。太常王肅奉命持節,往陽平郡元城縣去迎接曹髦。司馬師又派人來索要天子璽綬。郭太后道“這就不勞大將軍費心了。曹髦小時候我就見過他。等他來了,我會親自把璽綬交給他”

    10月4日,曹髦到達玄武館,羣臣奏請舍前殿。被曹髦以“先帝舊處”爲由拒絕,避止西廂。羣臣又請以法駕迎,也被曹髦拒絕。5日,曹髦入宮,羣臣迎拜西掖門之南,曹髦下輿答拜。禮官說不必如此.曹髦正色道“我還沒有繼位,現在仍是人臣”遂答拜。到了止車門,曹髦便要下輿。左右道“天子乘輿可入”曹髦道“皇太后召我,未知所爲”於是步行來到太極東堂,見了郭太后。郭太后親自把天子璽綬交付。於是曹髦正式在太極前殿即位,大赦,改元正元。下令減乘輿服御、後宮用度。罷尚方御府百工技巧靡麗無益之物。給齊王曹芳在河內郡重門修建王宮。

    7日,曹髦遣侍中持節分赴四方。觀風俗、勞士民、察冤枉失職者。

    8日,曹髦封司馬師爲相國,增邑9千戶。進號大都督,假黃鉞。入朝不趨、奏事不名、劍履上殿。賜錢5百萬、帛5千匹。司馬師上表固辭相國之封。19日,廢立定策的其他功臣也各有封爵、增邑、進位、班賜。

    冬天,姜維攻下隴西郡的狄道、河關、臨洮3縣。但因張嶷被魏將徐質所殺。不得不退兵。將三縣百姓遷往廣漢郡綿竹縣、蜀郡繁縣(《三國演義》第109回,將姜維此次北伐大肆渲染,甚至描寫成司馬昭被姜維困於鐵籠山,但皆屬虛構)

    255年1月12日,鎮東將軍毋丘儉(夏侯玄、李豐的好友)揚州刺史文欽(受曹爽重用)假造郭太后詔書,在淮南郡壽春縣起兵,移檄各州郡“廢司馬師,以其弟司馬昭代之。重用太尉司馬孚、護軍司馬望父子”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淮南三叛之第二叛!

    毋丘儉遣使邀鎮南將軍諸葛誕一起起兵,諸葛誕斬使不從。毋丘儉、文欽率六萬大軍渡過淮水,毋丘儉駐兵汝南郡項縣,文欽則率兵在外遊擊。

    當時司馬師正患目瘤,剛剛由醫官動完切除手術,而在府中養病。忽聞淮南叛亂,急召羣臣入府商議軍情。大家都勸司馬師好好養病,可讓司馬孚率兵前往征討。只有王肅、傅嘏、鍾會三人堅持此戰必須要由司馬師親征。司馬師聽了三人的話,蹶然躍起道“我亦顧不得目疾了”

    25日,司馬師讓司馬昭兼中領軍,留鎮京師洛陽,自己則率十餘萬大軍倍道兼行,去平定叛亂。再召三方之兵會於陳、許之郊。

    30日,車騎將軍、徵西將軍郭淮去世,雍州刺史陳泰繼任車騎將軍。王經繼任雍州刺史。

    司馬師問計於光祿勳鄭袤。鄭袤道“毋丘儉好謀而不達事情,文欽勇而無算。您率

    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氣有餘而耐力不足,您可深溝高壘以挫其氣,此周亞夫平定七國之長策也”司馬師點頭稱善。但荊州刺史王基卻另有看法“淮南之民非真心思亂,不過是受毋丘儉、文欽的脅迫。若大兵一臨,必土崩瓦解。應當速行”司馬師便任命王基爲監軍,假節,讓他統帥前軍先行,後來又覺不妥,遣使將王基叫停。最後是在王基的反覆勸說下,司馬師這才同意王基火速進兵,去佔據氵隱水,

    閏1月1日,司馬師到達氵隱橋,毋丘儉的兩個部將史招、李續前來投降。王基又向司馬師反覆陳情,終於讓司馬師同意他先去佔據汝南郡南頓縣。毋丘儉也從項縣出兵,與爭不得,退保項城。

    9日,東吳丞相孫峻率呂據、留贊等軍偷襲壽春,司馬師命諸軍皆深壁高壘,勿與敵戰,以待東軍之集。又拒絕了諸將速攻項城的建議,命諸葛誕率豫州諸軍,由安豐郡治安風縣攻打壽春。胡遵率青、徐諸軍出譙、宋之間,斷叛軍的歸路。司馬師自己屯兵汝南郡汝陽縣。叛軍進不得戰,退又恐壽春遭襲,進退兩難。叛軍將士家皆在北,軍心渙散,降者相繼,只有淮南新附農民的叛意依舊堅決。

    毋丘儉曾遣使,邀兗州刺史鄧艾一起起兵。但鄧艾和諸葛誕一樣,將使者斬首。隨即率兵萬餘,兼道前進,來到汝南郡與陳郡交界的樂嘉,在此修建浮橋,等待司馬師的大軍到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