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我是宇文泰 >七四九、歷史的記載
    沒過多少時間,侯景便入見於蕭衍於太極東堂,畢竟,他曾經有壯志:“渡江縛取蕭衍老公,爲太平寺主。”現在終於實現了。</p>

    侯景以甲士五百人自衛,稽顙殿下,典儀引就三公榻。</p>

    蕭衍這差不多是人生第一次近距離接近侯景,這時候,見了侯景,他虎死不倒威,倒也沒什麼驚懼,問道:“卿在軍中日久,無乃爲勞!“</p>

    史書說侯景此時的反應是不敢仰視,汗流被面,不過,這應該是胡說八道了。</p>

    兩人這時閒聊了片刻,蕭衍又問:“你是何州人,而敢至此,妻子還在北方嗎?“</p>

    據說侯景此時非常緊張,對蕭衍的問話都答不上來,這倒是有可能,一個七老八十的老頭兒說吳儂軟語,侯景十之七八聽不懂,倒不是答不上來。</p>

    任約從旁代答:“大王的妻子皆爲高氏所屠,唯以一身歸陛下。“</p>

    於是蕭衍又問:“初渡江有幾人?“</p>

    侯景回答:“千人。“</p>

    “圍臺城幾人?“</p>

    侯景:“十萬。“</p>

    “今有幾人?“</p>

    侯景冷笑:“率土之內,莫非我有。“</p>

    侯景緊接着又去永福省去見太子,太子這個時候表現的也很從容,不過侍衛們這時候都已經逃光了。</p>

    兩個人略略交談,不過也沒什麼精彩的內容。</p>

    史書上說,太子與言,又不能對。由此,我更加覺得有可能是語言上不能夠聽得太明白,畢竟北人對南人的言語不容易明白也是常有的。</p>

    但是,史書上卻偏偏不這麼說,史書上胡扯什麼侯景看見蕭衍恐懼,看見太子也緊張窘迫,所以說不出來話。</p>

    甚至,史書還捏造了一段侯景和他的一名麾下的對話,在這個對話裏侯景說:“我常跨鞍對陳,矢刃交下,而意氣安緩,了無怖心。今見蕭公,使人自懾,豈非天威難犯!我不可以再見之。“</p>

    看了這段對話,我想問候一下史官的媽咪,你們特麼當時在現場嗎?侯景說這句話的時候專門叫你們去筆錄了嗎?</p>

    瞎幾把胡扯,是中國部分史官的一大技能。</p>

    客觀而言,所有的史書記載的兩人對話,都是篡改歷史的嫌疑,不過中國歷史是所謂十八歲的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而是一種共識。</p>

    畢竟沒成功的起義,在官方史書中都叫做草寇、匪;成功了的起義當政者都是暴君和桀紂。</p>

    客觀評價,不基於成敗而記載的史書,大概也就是《史記》、《三國志》有那麼些意思。</p>

    但好在不是所有的歷史都是兩人對話類型的,歷史還必須記載事件,害怕已經手無寸鐵的皇帝和太子的侯景接下來的行動可是一點兒也不害怕。</p>

    侯景第一步就是立刻將兩宮侍衛全部撤換;</p>

    第二步放任軍士搶劫,縱兵掠乘輿、服御、宮人皆盡。</p>

    第三步收朝士、王侯送永福省,使王偉守武德殿,於子悅屯太極東堂。</p>

    第四步直接矯詔,大赦天下,自加大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p>

    建康士民逃難四出。太子洗馬蕭允至京口,端居不行,曰:“死生有命,如何可逃!禍之所來,皆生於利;苟不求利,禍從何生!“</p>

    侯景這時候另外還矯詔令南京城外的剩餘援軍撤退。</p>

    城外剩餘援軍總司令、大都督柳仲禮召諸將議論此事,不過他心中其實早已經做好撤退打算。</p>

    邵陵王蕭綸也不顧自己的長子蕭堅剛剛在臺城內被侯景部隊殺死,這時也一門心思逃跑:“今日之命,委之將軍。“</p>

    不過吧,他本來就爹不親孃不愛,他以大梁皇帝蕭衍之子的身份,競選一個城外援軍大都督竟然落選,當然在此之前,他的三萬兵馬被消滅,這可能是他落選的一個重要原因。</p>

    但無論如何,他畢竟是大梁皇子,卻在此時,受命於區區柳仲禮,這也是很奇葩的,領兵皇子受將領節制,歷朝歷代其實不算多見。</p>

    此時,一些將領諸如裴之高、王僧辯都知道朝廷頒發的退兵詔書是矯詔,分明就是侯景發出來的。</p>

    他們俱各反對退兵:“將軍擁衆百萬,致宮闕淪沒,正當悉力決戰,何所多言!“</p>

    柳仲禮其實召集大家議論,根本就不是真的要你們議論,而是告訴大家一個現實,現在宮中要求大家退兵,對於求戰的言論,他全部駁回。</p>

    會議之後,諸軍乃隨方各散。</p>

    南兗州刺史臨成公蕭大連、湘東世子蕭方等、鄱陽世子嗣、北兗州刺史湘潭侯退、吳郡太守袁君正、晉陵太守陸經等各還本鎮。</p>

    邵陵王蕭綸奔會稽。</p>

    柳仲禮及弟敬禮、羊鴉仁、王僧辯、趙伯超等人這個時候所想的還不僅僅是退兵。</p>

    他們直接打開營門投降了侯景,軍士莫不嘆憤。</p>

    這些人投降之後,入見侯景,先拜侯景而後見蕭衍;可見在他們心中,孰輕孰重已經是昭然若揭。</p>

    蕭衍望着這些坐擁十餘萬兵馬而見死不救的麾下,氣憤填膺而無可如何,這些人見他也不如何客氣,只是虛僞敷衍。</p>

    倒是柳仲禮的父親柳津剛正了一把,痛哭不許相見:“我沒這個不孝兒子,讓他滾。“</p>

    湘東王蕭繹這時使全威將軍會稽王琳送米二十萬石以饋軍,至姑孰,聽聞臺城陷落,沉米於江而還。這也是個傻叉舉動,這些糧食,簡直是糟蹋。</p>

    不過,侯景在這次入臺城之後的舉措之中,也有一些失策的地方。</p>

    大的方針政策,不搞德化就算了,畢竟,侯景這個人講道德比較爲難,他的失策還不在於此,而是對於來投降的諸將,侯景沒有很好的安撫。</p>

    諸將之中,有一個人叫王僧辯,這個人其實來援建康還不久。</p>

    王偉勸侯景將王僧辯殺了了事,覺得諸將之中,他人皆不足慮,唯獨王僧辯這個人,看着像有點會搞事的樣子,但是侯景沒有聽從。</p>

    侯景對於王偉,如果事事聽從,那就不是侯景了。</p>

    這個世上的梟雄對謀士,都不會事事聽從,但偶爾又聽那麼幾次,這當然也是吊謀士的一種方法,你以爲你的計策我不用,不,我用了。</p>

    你以爲你的計策我都用,那也未必,這條計策,我不用。</p>

    對梟雄而言,謀士也相當於驢子,時不時的給一根大白菜吊着。</p>

    在侯景而言,他初得建康,而且他是羯人,不是漢人,對南人有異心,猜忌心,是很正常的,他在南朝一點兒基礎都沒有,忽然之間,這麼多漢將投降。</p>

    將他們全部留在身邊,他自覺比較危險,於是,大部分漢將,他又把他們遣送回去了。</p>

    其實,這時候,殺掉他們纔是最安全的策略........</p>

    </p>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