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我在大明當暴君 >第563章 遼東烽火(第一更)
    第563章遼東烽火(第一更)

    固始汗絕不是白日做夢,北宋時期的李元昊在西北作亂,建立西夏國,採取的就是在這一帶急攻快打的戰術。

    偏偏當年的北宋的軍事戰略重心都放在遼東的遼國那裏,對西北防務並不重視,給李元昊鑽了空子。

    此後,范仲淹、韓弼提出步步爲營的戰略,也就是在西北修築各種堡壘、城寨,一步步修到西夏國內,修過去後,西夏就是大宋的了。

    這個戰略還真的差點把西夏打滅國了。

    此時此刻的大明朝,在西北也有許多城寨、堡壘,其實都是有歷史借鑑的。

    大明朝借鑑宋朝在西北廣築城寨、堡壘,形成縱深的戰略防線,而固始汗則認爲自己可以成爲李元昊。

    趁着大明朝和遼東開戰之際,大軍南下,一舉擊潰明朝西北的戰略縱深。

    擊潰明朝的西北防線,固始汗能夠得到什麼?

    寧夏、甘肅整個軍鎮,一直都在阻礙蒙古與藏區的全面融合。

    拿下甘肅、寧夏後,瓦剌人就完全可以和青藏地區快速融合。

    不僅如此,寧夏和甘肅是河套地區,河套地區南邊的土地是非常肥沃的。

    爲什麼叫河套?

    這個河是什麼?

    當然是黃河!

    黃河的“幾”從這裏流過。

    古語有云:黃河百害,唯富一套。

    銀川有“塞上江南”的美譽,這裏屬於黃河灌溉渠。

    一旦拿下這裏,還能獲得大片的肥沃農耕區。

    當年這裏就是西夏的立國之本。

    那爲何固始汗要越過大漠,從寧夏鎮南下?

    如果從甘肅入境,嘉峪關到甘肅和寧夏的分界線,有1200裏的縱深。

    腦子正常一點的都不會這麼打。

    而且固始汗的戰略是快速拿下寧夏鎮後,將寧夏鎮西邊的甘肅鎮與陝西省切斷,孤立整個甘肅鎮。

    當然,他的這個大戰略其實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什麼因素?

    遼東戰火!

    如果將局面拉到更大一個層面,西北和遼東都是大明朝的戰略要地。

    這兩個地方,同時發生戰爭,是什麼後果?

    告訴你,首先引發的重大危機不是邊境,而是朝堂。

    爲什麼這麼說?

    國家的資源總量是恆定的,如果只是遼東發生戰爭,大家會一致認爲將資源調度到遼東。

    但如果現在西北和遼東都爆發了大戰爭,大家就會權衡、會爭論,會出現資源配比問題。

    你要知道,現在朝廷的資源配比大部分是用來發展經濟和基礎建設。

    突然橫插進來戰爭,而且是兩場戰爭,並且爆發的地點像個近兩千裏。

    這個時候,對資源的配比難度將會指數級暴漲。

    例如,現在朝堂戰爭總預算有2000萬。

    大家關起門來打斷了好幾條腿最終決定給西北800萬,遼東1200萬兩。

    結果,半個月之後,消息傳來說西北淪陷了一半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

    還是不是800萬?

    當然不是了,因爲新一輪的爭論又開始了,加多少,從哪裏加?

    所以啊,這不是簡單的數學問題。

    正統歷史上,明末最無奈的局面是遼東盡失嗎?

    不是!

    是一邊要給遼東大量填補軍費開支,一邊還要疲於應付農民軍。

    一旦多出一個獨立的戰場,就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這麼簡單了。

    國家的問題,都是財務、政治、民生、軍事等綜合問題。

    現在張凡也必然要面臨這個問題。

    十月三十日,當陝西省幾十萬人被動員起來,源源不斷有糧食從西安府運輸到平涼府,再北上豫望城的時候,遠在2700裏之外的遼東,也爆發了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

    崇禎八年九月底,皇太極開始祕密動員各部首領,召集軍士。

    到了十月中旬,瀋陽已經不加遮掩的開始集結大規模的軍隊。

    整個遼東驟然籠罩在戰雲之下。

    探子頻繁活動,不斷有情報送到廣寧城和錦州城。

    連普通人都感受到了戰爭的壓力。

    所有的消息都在表明一點:皇太極正在調動大規模的軍隊,企圖發動一場空前規模的戰爭。

    但沒有人知道皇太極會率先攻打哪裏,也沒有人知道皇太極這一次會調集多少人馬。

    聞風而動,更多的情報在送往京師的路上。

    崇禎二年遼東之戰,崇禎三年遼河之戰,崇禎四年盧象升閃電突進科爾沁草原。

    算下來,崇禎八年的遼東之戰,是第四次遼東之戰了。

    在之前,北京軍事學院的人就對遼東的軍事力量進行過比較客觀全面的分析。

    尤其是張凡,他提出了《新時代戰爭論》的理論。

    在這本書中,他簡明扼要指出,當今的戰爭,與過去最大的區別在於,對個人來說,參戰門檻大大降低了。

    戰爭進入到前火器時代。

    什麼意思?

    過去一支軍隊,想要真正成爲精銳,需要至少兩三年的時間。

    例如射箭這件事,一個士兵得苦練兩三年,才能真正在戰場上有殺傷力。

    例如揮刀在亂軍中砍殺,這件事,也必須長時間訓練,才能在出刀速度、力道、角度等方面有進步。

    否則就是烏合之衆,烏合之衆與沒有有什麼區別?

    但現在不同了。

    燧發槍的生產產能全面提升,直接改變了戰爭形式,在東方世界引起了戰爭革命。

    一個合格的燧發槍士兵,只需要訓練三個月,就可以熟練上戰場。

    這就是大大降低了個人參戰的門檻。

    一旦進入到這個階段,只要火器的速度跟得上,可參戰的人數將會暴漲。

    事實上,無論是大明朝還是遼東的金國,都已經進入前火器時代。

    遼東的關寧軍這麼多年雖然一直控制在十三萬人,但預備役卻已經在崇禎八年高達30萬人。

    這些預備役在進入戰時警備狀態後,隨時可以徵調出來投入戰爭。

    軍委會這些年可沒有坐着喫乾飯,他們依託水泥路的日漸完善、各地糧倉的建成,以及大明日報的深入,在華北與遼東之間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動員體系。

    而且上海到遼東的海航也已經建成,大批量的軍糧從上海府調度遼東。

    而皇太極呢?

    在遼東這些年的改制,大大緩解社會矛盾,興辦儒學,贏得了漢人士大夫階層的擁戴。

    國內的輿論被皇太極把控得死死的,在徵兵這一塊,比努爾哈赤時代要容易太多太多。

    毫不誇張的說,在皇太極全民皆兵的戰略指導方針下,他可以輕鬆動員出幾十萬大軍。

    只要他的軍費開支能夠跟上。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