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我在大明當暴君 >第879章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第一更)
    進入八月(農曆)後,北方的酷暑逐漸淡下去。

    華北平原的農作物一望無際,和平年代,大興水利後,農業會一年一年的穩定發展。

    所望之處,田裏到處是正在勞作的農民。

    猶豫遼東戰事的結束,山東一帶的生活也安定了下來。

    再也沒有人在鄉里去徵兵了。

    年輕的小夥子們不必再拿起刀劍,而是扛着鋤頭,推着鐵犁,心滿意足地在田中勞作。

    女子不必再擔心丈夫上前線,孩子也不必再做夢夢見自己的父親戰死沙場。

    多年的新農政下,農民自家的糧食也慢慢充裕。

    崇禎看見一隊由騾子和驢拉着板車組成的長長隊伍,在水泥路上行駛。

    板車上堆滿了大包小包。

    趕車的車伕正在哼着小曲,還有十來歲的小孩手裏捧着一本小人書,正在專心致志地看着。

    最前面拿着一匹馬的人,正在引路。

    這是這個時代典型的糧商。

    他們活動在村裏鄉間,用有限的運輸裏,收集糧食。

    例如此時正在濟南附近,他們會將這些糧食集中運輸到濟南府糧食局組建的據點,在那裏賣個可以接受的加錢。

    濟南府糧食局則將部分糧食囤積起來,部分運輸到濟南城售賣。

    這是一條已經成熟的產業鏈,由民間和官府相互配合組成的,是大城市慢慢崛起的時代,必然的產物。

    不過,它的效率不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

    由於朝廷在西北大量擴充軍隊,漠南也維持着不少騎兵團,所以馬兒不是主要的運輸工具。

    騾子和驢纔是隨處可見的。

    當然,這種產業鏈的成熟,也是依託於前些年朝廷在華北和華東修建的水泥公路網。

    崇禎走上前,問最前面那個騎馬的中年男子:“這位老鄉,你這託運的是糧食嗎?”

    那中年男子大量了一眼崇禎,見崇禎帶着一大羣人馬,非富即貴,連忙說道:“是啊,準備運到濟南城。”

    “你這糧食,賣的什麼價格?”

    “我們直接賣給濟南的糧食局,每石0.3兩。”

    “那你這多少錢收的呢?”

    這也不是什麼商業機密,因爲這一行都有行業價,很多收糧食的商人都得遵守,否則市場亂套了,大家都沒有飯吃了。

    “我收的是時候0.2兩每石。”

    崇禎算了一下,他這樣的小糧商,如果運輸500石,也就是6萬斤,可以賺50兩。

    刨去人力物力的成本,走一趟大概可以賺20兩。

    20兩已經很不錯了,要知道現在在城裏務工的工人,一個月也就是2兩的工錢。

    這種小老闆,跑一趟可以賺20兩,顯然已經超過絕大多數人,一年跑了四次,就是80兩。

    但是他們的風險也不小,例如下雨,或者遇到山賊強盜,糧食就折損。

    崇禎說道:“還不錯,可以賺個幾十兩。”

    那中年漢子嘆了口氣說道:“賺啥銀子,公子,咱們這都是苦力活,而且這水泥公路得收過路費,走一趟也要交1兩(約650元),這還是小頭的,就我從這裏到濟南府後,還有人專門收買路錢,得交5兩銀子。”

    “買路錢?5兩!”崇禎有些驚訝。

    他是知道的,華北和華東的公路網,過路費並不算太高,1000里路,也只需要2兩銀子。

    按照這個賬來算,一年如果走100萬人次,收入就是200萬兩,15年3000萬兩。

    15年可以回本。

    後續的維護費比之前的修路費肯定是要低,按照整體來算,30年可以達到盈虧平衡,真正開始賺錢。

    這是國家對公路的投資建設盈虧模式。

    但既然是國家投資修建,就不能只看投入和賬面的收入。

    最主要的是,它帶動了華北、華東的商業大發展。

    例如眼前這個中年男子這種小型糧商,在過去的傳統時代,是很少見的。

    各地之間的隔閡非常明顯,糧食一般不會流通。

    除非水運網很發達的地方。

    是公路網的建立,讓華北、華東衍生出無數這種小糧商,盤活了糧食的流通。

    但是,這也僅僅只是小規模的流通而已。

    想要靠這種落後的模式,高效率盤活糧食流通,是不可能的。

    只能等待鐵路的建立。

    崇禎回過神來,說道:“是什麼人找你們收買路錢,而且收到5兩這種高價?”

    “我們哪裏知道,不過聽說背後是濟南城的大人物,最近濟南府還在搞什麼農村戶籍和城市戶籍買賣。”

    那中年漢子突然說道:“這位公子,您是城裏戶籍還是農村戶籍?如果是農村戶籍,那可是有限制的,不過看您應該是城裏戶籍。”

    崇禎立刻被他的話吸引了,說道:“什麼農村戶籍和城裏戶籍買賣?”

    “就是買城裏戶籍唄,上個月朝廷頒佈了戶籍新政,各地都在重新統計、制定戶籍,聽說城裏戶籍才能在城裏置地,甚至農村戶籍現在進城都有限制,像我們這種商人,是必須頻繁進出城的,得花錢買纔行!”

    說到這裏,這中年漢子憂心忡忡起來。

    而崇禎呢?

    不由得心生疑惑。

    他記得戶籍制度的改革內容,並不是說農村戶籍限制進城,而是說農村戶籍進城後,辦理一個居住證,十年之內不能在城裏購房。

    這十年,是朝廷修建鐵路網的緩衝期,也是爲了城裏的糧食供給來做考慮的。

    怎麼到了下面,就變成了農村戶籍不能隨意入城了?

    崇禎說道:“這城裏戶籍在哪裏買的?”

    “聽說就在城門前幾裏的地方。”

    崇禎倒是來了興趣。

    這他媽的,戶籍改制本來是爲了更好的人口統計和地方管理,結果成爲地方斂財的手段了?

    此地距離濟南城已經不遠了。

    崇禎回到後面,他跟駱養性說道:“你帶着人去打聽打聽,是不是真的存在戶籍買賣這事。”

    “是!”駱養性帶着幾個身手矯捷的人立刻就往濟南城的方向去了。

    前方一團團煙霧滾滾而起,如果不知道情況的,還以爲是哪家着火了。

    但實際上是有人在用蒸汽機抽水。

    這裏離黃河不遠,聽說濟南府的官府在這一帶搞了一個大工程,用蒸汽機日夜不停地從黃河裏抽水上來,疏通到黃河南岸去做灌溉。

    這也的確解決了濟南府一帶的用水問題。

    下午三點鐘的時候,距離濟南城已經越來越近了。

    前面果然出現了一批人,他們竟然把公路給攔住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