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帶着手機在大明1566做皇帝 >第43章 官學,醫學院
    平均下來每一期順天報銷量兩萬左右,下個月發行四期,有八萬份左右,努力下,十萬份有希望。

    如此一算,嘉靖皇帝看到了完成任務的希望。

    不過也看到了隱憂,就是如今的銷量主要來自國子監,官員購買,還有兩京及附近的官學。嘉靖皇帝擔心繫統會不會算作真實銷量。

    “不行,得想更多穩妥的法子增加銷量。”

    想來想去,嘉靖皇帝還是覺得大明的讀書人太少,識字的不一定願意看報,主要受衆還是讀書人,包括高等學府學生,以及那些長大了的成年讀書人。

    接下來幾天,嘉靖皇帝忙着收集大明當前教育的情況,同時用手機在網上搜集相關的信息。

    大明的教育,有官學和私學之分,但官學是最重要的,直接與科舉掛鉤。

    明朝的官辦學校教育,無論其制度建設,還是其實際的發展狀態,都在華夏古代教育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儘管自西漢就有了官辦的地方郡學和中央太學,並在此後的朝代獲得不斷髮展。但只有到了明朝,才最終形成了健全完備、完全向良民開放,並且與科舉制緊密結合的官辦儒學教育體系。

    在明朝,地方和軍隊儒學教育空前發達。洪武二年,朝廷令全國府、州、縣各置儒學。府學設教授一員、訓導四員,州學設學正一員、訓導三員,縣學設教諭一員、訓導二員,皆納入國家正式職官編制,享有俸祿。

    各學校舍也完全由各地官府主持興建、維修。生員則於本地官員軍民子弟中選考其端重俊秀者補充。

    最初府學四十人,州學三十人,縣學二十人,還都享受免費伙食待遇,被稱爲“廩生”。

    此後,隨着求學者的日益增多,又令各學添設與其廩生等額的“增廣生員”,正統後復增“附學生員”。各類生員都享有“免其家二丁差徭”的優待。

    與此同時,主要分佈於北邊和西南地區的部分都司、衛、所,也建立儒學以教育軍隊子弟。

    也只有在明朝,朝廷始終穩定地舉辦如此完備的地方及軍隊儒學教育,這是以前的朝代不曾有過的。

    明末全國生員高達五十餘萬人,這麼大的規模也是以往朝代不曾出現的。

    在外,朝廷在中央設立國子監作爲最高學府。唐代以來,中央官學爲多學並立,皆隸屬於國子監管理。明太祖則只設國子學,並在洪武十五年,改稱國子監。

    由此,國子監由唐代以來中央官學的行政管理機構變成了純粹的國立最高學府。這一變化,既減少了朝廷對中央官學的行政管理層次,又加強了對高等教育的控制,可謂一舉兩得。

    在洪武八年至二十六年,並設南京國子監和中都國子監。永樂元年後,則形成南、北兩京國子監並立的體制,且終明再未發生變化。

    在大明永樂二十年,兩監在監監生高達一萬五千餘人。在大明成化元年,更是高達一萬九千餘人;其規模之大在古代也是少有的。

    明朝官辦儒學教育體系也是空前完備。在洪武十六年,朝廷確立了各府、州、縣學分別按照一定額數和標準向中央舉貢生員並經“廷試”中式後入國子監肄業的制度,因是按年而貢,故稱“歲貢”。

    也因此,府、州、縣學生員成爲國子監生最主要的來源。這不僅改變了明朝以前國子生主要來源於官宦子弟的局面,而且,也把地方儒學和中央國子監教育在制度上更加緊密地聯繫起來;從而,形成了空前穩定和嚴整的官辦儒學教育體系。

    更重要的是,明朝確立了官辦教育以科舉爲軸心的基本格局。同樣是在太祖時期,明廷就已確立了中央國子監和地方府、州、縣學從教學目的到教學內容都主要圍繞科舉考試進行的基本格局。

    比如規定國子監生可直接參加京府鄉試,洪武十七年,監生多有中京闈者,太祖即令禮部“出榜”,於其“原籍去處張掛,著他鄉里知道”,以“光顯他父母”!

    次年“會試,國子生多在前列,上大喜;二十一年三月殿試,上以監生任亨泰廷對第一,召祭酒宋訥褒諭之,命撰《進士題名記》,立碑於監門”,由此,進士題名碑相繼不絕。

    如此高規格的表彰和激勵,再加進士優越的出路,自然就把國子監教育引導以科舉考試爲軸心的軌道上來。洪武二十六年,朝廷又規定以各府、州、縣學生員考中舉人的多少作爲考覈其教官稱職於否的主要依據,更是以硬性的制度手段把府、州、縣學教育限定在科舉附庸的地位。

    除此之外,還確立了監生入仕制度。選拔太學生或國子生之優異者直接入仕,自漢以來,代不乏例,宋徽宗還曾一度以太學上舍生入仕完全取代科舉考試。

    但總體說來,明代之前,國子生並未獲得當然的入仕資格,由學校直接入仕在整個官員隊伍中還是少量的。而到明代,監生入仕則成爲常例,也即監生只要按規定完成了肄業和歷事,就可獲得選官的資格。

    通明一代,包括舉監、貢監、例監和廕監在內的各類監生成爲朝廷選官的最主要來源,這對於提高官員隊伍的整體文化素質,進一步擴大明朝的統治基礎、增強社會各階層對朝廷的凝聚力,皆具有重要意義。

    不過,到了明末官學落敗,私學開始盛行。著名的東林黨也是在明末時大興的私學中誕生的。

    嘉靖事情,官學已有落敗的跡象。

    此次張居正新政變法,就有對大明教育改革的內容,主要是打擊私學亂象,重振官學。

    瞭解到這些信息,嘉靖皇帝一聲嘆,大明教育的輝煌和現在的問題,短時間解決不了,也難以幫助他短時間內完成任務。

    “教育問題,還是等張居正改革時再解決吧。”

    嘉靖皇帝只能另闢蹊徑增加順天報的銷量。

    “主子,李時珍來了。”

    今日在皇帝身邊當值的呂芳稟報。

    聽到李時珍的名字。嘉靖皇帝靈光一閃:“對了,可以開辦醫學院。”

    開醫學院,一舉多得。

    首先發展醫學,將來身體健康更有保障。壽命有了,但得病也可能死去,所以醫學越好,越能保證嘉靖皇帝活的長久。

    其次,可以增加更多讀書人,以後可在醫學院賣順天報。一月增加一萬份銷量也好。

    還有,嘉靖皇帝準備將一些醫學書籍打印出來讓李時珍等人研究,之後再傳授給更多的人。

    半年內,創辦一所不錯的醫學院,應該沒多大問題。

    而且嘉靖皇帝想自己拿錢創辦醫學院,按照他自己的意願發展醫學。

    突然腦中傳來系統聲音:“恭喜宿主,獲得新任務。兩年內創辦不少於五千人的醫學院,完成任務可獲得兩年壽命。”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