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732節: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醫館(2)
    明朝皇帝壽不永年,經常三十來歲就死於惡疾,最多也就活個四五十左右,當時京師有諺語,什麼翰林院的文章,光祿寺的茶湯,太醫藥的藥方,武庫司的刀槍,這四樣東西,就是最沒用的廢物了。小說下載

    民間的遊營,郎中,大多數是世代相傳的世家,就跟木匠的世襲傳承一樣,只是醫生要比手藝人地位高那麼一點罷了。

    這麼混亂的狀態,中醫的發展實在乏善可陳,只是李時珍歸列了本草,算是一個難得的進步,但在中醫的分科上,傳承和醫治上,都幾乎沒有太大的進步。

    張守仁現在也沒有辦法把西醫的成就帶出來,第一,他不是醫生,第二,也沒有後世的工業化的成果來支持。

    他現在做的,就是把中醫中真正有用的東西傳承和發揚開來,並且把經驗及實用錘鍊而成的藥方固化,配方公開化。[

    這樣最大程度可以提高中醫的效率,並且杜絕大量的庸醫來害人。

    當然,最要緊的還是提高外科水平,這是爲了他未來的波瀾壯闊的戰爭而準備的。

    浮山醫館中,現在最大的部門也就是外科,很多在外科上有成就的高手都被重金請了過來,甚至多半是舉家搬遷過來了。

    畢竟醫生的社會地位並不高,在浮山,醫生卻有前所未有的尊敬。待遇高,融爲一體,到處受到尊敬。

    當然,最受尊敬的還是外科醫生,浮山醫館的醫學院中也是外科最龐大,人員最多。

    按中國醫學原本的分科是非常混亂的,現在經過改良,就是內科、外科、婦科、兒科、皮膚科、推拿鍼灸科、骨科、五官科。

    七個科室,暫且也只能分成這樣。

    外科有一五十多名聲名顯赫的醫生,一千三百多名學生,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每天增加之中。其餘各科,加起來有一百多名醫生,一千一百多名學生。

    整個浮山醫館,醫生和學生,還有打雜的雜工和護理的護工,一共近四千人,房舍近四百間,和浮山醫館相比,那些坐館看病的單打獨鬥的醫生就實在是單薄的可憐了,而皇家的太醫院在浮山醫館面前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笑話。

    這一次戰亂,不少士紳選擇逃亡膠州,選擇的原因很多,但相信有不少人,最少是三成左右是選擇到浮山來看病問診。

    很多疑難雜症,或是重病大病,登萊一帶的士紳和有實力出遠門的人肯定是直奔浮山了。青州和濟南的病人也不少了,遠至兗州和東昌府的病家也開始千里迢迢的奔波而來。

    浮山醫館已經在衆人的口中成爲傳奇,而且,它確實就是傳奇。

    但現在這個傳奇猶如一隻顫抖着的幼獸,在它真正的主人面前,匍匐在地。

    所有的科室負責的主任醫師都跑了出來……這是張守仁的任命,爲什麼要叫這個名稱,浮山的將主大人很神祕的沒有給任何人回答。

    大票的人圍在寬闊的醫館正門前,海防營的士兵們把閒雜人等隔開,病人只要不是急症的也是一律隔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