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1430節:第六百一十四章 恩師
    中軍處辦事很得力,襄陽城中現在彙集了大批的文官武將,宅邸被租用了很多,中軍找的這宅子是一個告老京官所居,這幾天這個京官帶着家人女眷避讓到城外的別墅去了,借了這座十幾進院落帶後花園的大宅出來,事先言明,不需張守仁花費一金,只是臨走的時候,需要大將軍留下墨寶一幅。若看搜索,>

    “他也不怕我的字見不得人。”

    張守仁安頓下來,內衛開始在內宅和外圍布控,李灼然自行佈置,也不需要請示,內衛做這樣的事是駕輕就熟,根本沒有什麼要請示的地方。

    特務和中軍處開始建立通信網絡渠道,佈置人手隨時聽用,營務處的隨行祕書們隨行進來,在外堂侍立等候,一有命令,便入內聽命行事。

    各部門各有職掌,雷厲風行,條例和公文往還式的管理對軍人來說並無什麼不適,反正軍人應該適應這些精細化的管理。[

    至於叫大明文官接受這樣的管理方法,還不如叫他們去死。

    在退職文官的書房坐下,一道綢幔將內外隔開,外間是兩排圈椅對列,中間條几,放茶碗以備客用,內間則是書架,陳列極滿,張守仁略翻幾本,都是一些經義筆記之類的東西,十分艱澀,令他望之而不喜。

    倒是東面牆邊的多寶擱架上頗有幾件珍品,周商鼎器和秦當漢瓦,唐宋瓷彩應有盡有,不乏精品,可令人解悶消乏。

    這個時代,除了人力的享受是無節制的之外,士大夫的娛樂大約也就是飲酒吟詩作對,或是於書房中把玩古董了。

    張守仁無心考察這個致仕京官的品位,叫人擺開筆墨寫了條幅之後,就算完了差事,然後他隨口吩咐道:“一會等賀人龍來了再擺飯!”

    “大人爲何對這副將青眼有加?”

    要說現在張守仁麾下的將領眼界都是開了,進過京城,打過東虜,和督師輔臣當年都較過勁,一個副將,在百姓心裏還算個官,在他們眼中,也真的和普通的路人沒有什麼分別了。

    現在浮山的將領,參將以上,最少都能升任副將一級,甚至尤有過之,一個直領才兩千人的副將,還真的不大被放在心上。

    “此事我自有主張。”

    張守仁擺了擺手,不加解釋,張世強和王雲峯等人便悄然退下,自去忙自己的公務。而張守仁自己攤開桌上信紙,懸腕提筆,筆走龍蛇的開始寫起信來。

    他的毛筆字原本不甚看得,大明似乎是在嘉靖年間始有武舉,允許世襲衛所武官之外的有志之士加入到軍伍中來,並且可以有軍官的身份爲起點。

    那個時候北方有河套之亂,南邊有倭寇爲患,士大夫也知道舊有一套維持不下去,再不進行軍制改革有危及自身的危險,所以先開武舉,後在地方上開設武學,不過這武舉也好,武學也罷,後人都不知道其有何用處,武學講授的不是兵書兵法,更無關現實的軍伍之事,而是叫老粗軍漢們去學習儒學經典,而且規定每一段時間授課只授二百字……

    張守仁的文學素養,在武官中已經算是高絕了!

    自他身體力行,在浮山軍中提倡識字之後,幾年功夫下來,每個哨官以上最少都識得兩三千字,背得百來首詩詞,最要緊的是看過十本八本兵書了。

    就是他自己,一筆字也寫的中規中矩,字大飽滿,是當時公函往來最正經不過的館閣體。

    今日提筆用墨,一字字下去,卻是十分用心,顯然受信之人不便叫人代筆,而且就算自己書寫,也得畢恭畢敬纔行。

    私信寫完,蓋上私信用的印信,再召中軍處的人來,交代下去,雖然臨近黃昏,但還是交代人將書信連夜送了出去,信封上寫好日期落款,限定時日送至,而沿途並沒有浮山自己的驛傳,要仰賴官府的急遞鋪和驛站,所以送信人不敢怠慢,出城之前買了十幾張大餅,捲了豬頭肉風捲殘雲般的大喫一通,剩下的裝好,然後精神抖擻的趁着月色趕路去了。

    ……

    ……[

    七日之後,風塵僕僕的信差趕到了鳳陽城下。

    這座城池是在朱元璋爲帝時下令修築的,前後用時超過十年,用工超過百萬,當時號稱中都,野心勃勃的朱元璋嫌金陵地勢低窪,而且在此定都的多爲偏安小朝廷,意頭不美,所以老皇帝一心想着要遷都。

    不過朱元璋一直沒有考慮過當時

    的北平,也就是元大都城,畢竟感覺爲胡人久據,羶腥味道較重,而且距離蒙古草原太近,算是邊塞軍事重鎮,不宜爲都。

    當時考慮的先是遷都開封或是西安,開封有易攻難守四通八達的弊端,趙匡胤這個北宋的開國君主都不滿意,更不提朱元璋這樣的君主了,開封不成,西安則久不爲帝都,荒涼已久,且關中殘破,地力用盡,水利不修,要遷都的話,光是水利工程就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大工程了。

    鳳陽這裏畢竟是祖陵所在的地方,既然別處不合適,朱元璋索性就下令建此大都城,以爲遷移京城的後備。

    當時用了不少人力,修成方圓五十餘里的龐大城池,論起規模來,只在當時的南京之下,什麼姑蘇揚州開封西安皆是比不上了。

    但畢竟鳳陽這裏地處皖北,雖然軍事上有一定的地位,但於經濟文教道路情況來說都不宜爲都,加上當時的皇太子早逝,給老皇帝的打擊猶爲深重,一腔心血便爲之輕擲了。

    饒是如此,中都也成爲要緊所在,有中都留守司這樣的陪都級衙門,還有鳳陽高牆,專門圈禁不法宗室,還有幾處祖陵,都是十分要緊。

    前些年,張獻忠與高迎祥等人打破鳳陽,焚中都建築,焚燬皇陵,砍伐皇陵四周樹木,朱家臉面被打的啪啪直響,掉落一地,後來鳳陽收復,朝廷不敢再怠慢其事,對鳳陽總督的人選十分慎重,鳳陽督標兵馬的建設也是緊鑼密鼓的建設着,再被攻破一次祖陵和中都,這臉就沒地方擱了呀……

    在城門處驗看了文書關防之後,見信使是給自己的總督下書,守城門的城守營官兵也是不敢怠慢,立刻便揮手放行。

    進入城中之後,趕到總督衙前下馬石下馬,拴馬樁前拴馬,沿途所見,百姓和商人不少,各色人等亦多,獨少束甲軍士,就是在專于軍務的總督府衙門之前,明盔亮甲的軍人也是十分稀少,倒是穿着吏服的小吏來往不絕,在衙門內外進進出出個不停。

    投帖之後,不過盞茶功夫,總督衙門的門子便奔了出來,將這送信人趕緊請了進去。

    過大門,照壁,從儀門邊上繞道而過,入二門,到二堂階下時,頭戴烏紗,束玉帶,穿紅袍佩飾二品補服的總督大人已經急不可耐,就在階前候着了。

    “標下登州鎮中軍旗牌官鄭二陽叩見總督大人!”

    “你起來罷!”

    其實稱標下是不對的,不過這折差是個熟臉,顯然是以前浮山營往登州城跑的常客之一,張守仁這個弟子說是武人,心細之處卻比士大夫還要強過十倍百倍,連派個信差都是熟臉,其心細如髮,一點也不誇張。

    這位新上任的總督正是劉景曜,由於江北和湖廣、勳陽,加上英、霍山的緊張情形,明廷是在崇禎十四年設立了鳳陽總督這個臨時的總督職位,用來統馭鳳陽和安慶兩個巡撫的轄區,位置十分重要,先是朱大典這個名臣,然後是高光鬥等人,最後一位總督則是赫赫有名的馬士英,也是南明的首輔大臣,其在鳳陽總督任上帶兵征伐,多次擊敗大股流賊,也練出不少兵馬,實力十分強勁。

    由鳳陽總督任上擁立福王,馬士英一躍成爲南明的首輔大臣,掌握大權,鳳陽總督這個官職,也是因此爲世人所熟知。

    在本歷史時空之內,這個官職出現早了一年多,當然南方的緊張局面在劉景曜上任之前也是一樣的緊張,湖廣到勳陽這一帶的大山,也就是後世湖北和河南等中國中部地區綿延千里的大別山地區,往東就是鳳陽和皖北地界,羣賊在這千里大山中轉戰騰躍,誰能說的清楚流賊何時再度殺至鳳陽?

    反正張獻忠在歷史上襲取襄陽後,確實有打造戰船,沿江直下南京的打算,到時候壓力就是在九江的江西巡撫和安慶的安慶巡撫身上,而南京一旦陷落,後果可是不堪設想,設立總督,協調諸巡撫的軍事調度,也是必然之事。

    張守仁獲取登萊兩府的實權,劉景曜這個老師約束無能,不安於位,原本是打算掛冠還鄉了……就在此時,張守仁經過運作,把總督這頂烏紗捧到了老師眼前。

    歷任封疆,封疆這二字,其實總督級別才更夠資格,大明的巡撫因爲地方糜爛,處處失火,已經十分氾濫,總督一級則仍然十分稀少,也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爲官一生,怕也真沒有人能拒絕這樣的誘惑了。

    劉景曜捏着鼻子認了,就象是保定巡撫亦爲張守仁所薦一樣,這個弟子以一介武將干涉朝政,這使得劉大人心中不乏悲涼,大明的天下,似乎正在調個個兒呀……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