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102節:第五十一章 伏擊(2)
    不過他也無所謂,對方不過是想以人多打人少,事實上就證明鹽丁的戰鬥力根本不行,這一次就算剩下的一百多鹽丁全過來,對着又經歷了一個多月訓練的親丁,仍然只能是一個慘敗的結局。

    “方陣列形,預備戰鬥。”

    張守仁觀察着前方的地形,一邊下令備戰。

    和上一次的戰場相比,這裏除了有一條河流蜿蜒相隨之外,整個地形都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戰鬥經驗極其豐富的他,卻是嗅到了一股危險來臨的味道。

    等對面之敵露出猙獰面目的時候,他才徹底明白危險在何處。[

    對面有一百二十人左右,這肯定也是馮三寶能拿的出來的最後家底了,所有人都是拿着長刀大槍,和上一次的腰刀鐵尺相比,這一次鹽丁們明顯是吸取了教訓。

    不過鹽丁們明顯不是把這些大刀長槍當致勝的武器。

    上次軍戶們是一百多人,鹽丁是三百多人,被扎的魂飛魄散,屁滾尿流,一點還手的機會也沒有。

    這一次他們也該考慮軍戶全軍出動的危險,一百多人來伏擊,就算換了兵器,也是太高看自己了。

    鹽丁的殺手鐗是十幾人組成的遠程隊伍。

    有六個弓箭手,還有五個弩手。

    一看到軍戶們過來,這些人就是當先準備,不少鹽丁拿着大槍長刀在咋呼喝罵着,同時也圍攏在這些弓弩手的身邊,這些人,就是他們的殺手鐗和□□打擊力量了。

    一看到弓箭手,不少親丁也是慌了神。

    這一次鹽丁真的是有備而來,上次海盜也是打算用弓箭手,但在虎墩炮的作用下弓箭就成了笑話,而且海盜們的射術肯定也不靈光,加上是晚上,肯定不會有好效果。

    這一次鹽丁是有備而來,這麼多日子,肯定是花大代價找了射術不錯的弓箭手來。而軍戶們沒了火墩炮,地形也是十分寬敞,簡直是不利極了。

    張守仁倒是奇怪一件事:“怎麼他們還有弩?”

    弩這種兵器在歐洲也有,不過在運用的廣範和深遠上完全不能和中國比。在後世的一些遊戲中,弩也是中國的特種部隊,是中國的特產。

    秦漢至唐宋,漢人軍隊用弩的記錄極多,特別是秦漢時代,弩是對異族騎兵的利器。

    李陵以五千兵抵抗十萬匈奴兵的攻擊,靠的就是強弓和硬弩。

    要不是攜帶的箭矢用光了,這個漢人將領還未必落到戰敗投敵的悲慘境地。

    到了宋朝,漢人失去養馬地,沒有騎兵,對抗北方騎兵的利器,就是弓箭

    和弩。宋的部隊,一百人的編制中有七十人是遠程兵種,其中弩手又佔了不小的比例,在守城時,當時沒有火炮,所謂的牀子弩就是靠十幾人拉動上弦,射程裏許,曾經一箭斃敵大將,威力十分巨大。

    但到了明朝,用弩就少了,主要原因還是火器的出現,現在這鹽丁隊伍里居然有弩,自然是叫張守仁十分奇怪。

    “是竹弩,自己做的玩意,威力不大。”

    曲瑞答說了一句,不過又是苦笑:“雖不大,不過咱們連皮甲也不曾穿一件,對我們來說,是足夠使了。”[

    有了弓箭手押陣,鹽丁們自是十分囂張。一百多人的隊伍中很有一些是上次逃走的鹽丁,他們僥倖逃出一條性命,對軍戶們是恨之入骨,此時在弓箭手搭弓上弦準備的時候,他們就是指着對面的軍戶破口大罵起來。

    “孫良棟!”

    “有!”

    “看你的了!”

    “是,大人!”

    簡短的對答之後,在孫良棟的指揮下,他的十個部下集合在一處,以整齊的隊列向前移動着。

    看到軍戶們的動作,不少鹽丁下意識的想起了上次的坡地之戰,當時的軍戶也是以整齊的步伐向前,然後在不停的刺殺命令中,以整齊的隊列把鹽丁們刺了個屁滾尿流,連還手的機會也沒有。

    做爲個人,鹽丁們肯定有不少好手,功夫遠在親丁們之上,但做爲一個整體,兩邊打起來,根本一點懸念也沒有。

    “他們的步子怎麼就走的這麼齊?這幾十步下來,還是象一條線一樣整齊,真是他孃的邪了門了!”

    這些鹽丁當然是不知道,從加入親丁隊開始,從坐下,起立、蹲下開始訓練,然後是向左向右轉,然後是齊步走,正步走、跑步走、踏步走、便步走、移步走,然後是立定、稍息、敬禮等等,把這些基礎打好了,然後就是練隊列,什麼班橫隊、班縱隊、排橫隊、排縱隊等等。練到最後,站在隊伍中間的張守仁把拳頭一緊,一百多人在幾息之間就從散開的縱隊變成三排的橫隊……這樣的功夫,就是把全世界的軍隊全集中在一起,也沒有哪一支能在隊列訓練上超過張家堡的副千戶親丁隊的!

    好幾個月時間,練習就沒停過,從最簡單的稍息立定到集合解散,眼前這支親丁隊可是付出了成噸的汗水!

    “走的齊又怎麼樣了?”有鹽丁不屑的道:“等弓箭落上身,看他們逃跑是不是也這麼整齊的樣子。”

    “這倒也是。”

    說話時,弓箭手和弩手已經調整好了射距,弩手平端着手中的私制竹弩,弓箭手則是仰角射擊,沒有人下令,這些弓箭手就自己先後出手了。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