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181節:第八十三章 稅(2)
    象一些小的稅關,朝廷養着不是,不養也不是,實在是尷尬異常。www>

    但有的稅關,一年的收入不過就是幾十兩,說起來是笑話,更象是黑色幽默。

    明朝的商業稅從三十稅一到限到現在的五十稅一,甚至是一百稅一,朝廷在鐵、茶等原本應該控制嚴格,獲得極大收益的事上都收不到錢,萬曆派到蘇州和雲南的稅監能被人活活打死或是活活燒死,皇帝連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用絕食的辦法來□□。

    明太祖在設計制度的時候沒有把商人當人,結果現在商人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大糧商和鹽商加上海商和官員勾結,彼此分享權力和利益回報,在這個利益集團之下,皇權都是碰了釘子,沒有任何辦法,於是民間是越來越富,朝廷卻是越來越窮困。

    到萬曆晚年,計算收入。[

    糧食是分夏稅和秋稅,結果在萬曆三十年左右來計算,夏稅米比洪武年間少收了九十萬石,而秋稅麥子比洪武年間少收了二百多萬石。

    這還是在人口比洪武年間最少增長了十幾倍,耕地面積也大爲增長的提前下!

    洪武年間耕地是八億畝,米麥全年稅收是三千二百萬石,到了萬曆年間,降到了兩千七百萬石。

    平均每畝耕地的稅收纔是百分之三的稅率!

    後人說明朝皇帝窮奢極欲,稅率驚人,其實是完全的胡說八道。就算是把雜派驛站使費全加上,平均一畝地不過是百分之五六的稅率,遠遠低於漢唐。

    這也是萬曆到崇禎朝廷不得不幾次加稅的原因,就算是三次加稅,稅率其實仍然不高,在江南湖廣閩浙,沒聽說因爲朝廷加稅而民不聊生甚至造反的記錄。

    百姓日子難過,西北和河南是天災,加上明朝悲劇的體制下沒有救災措施,事後又沒有賑濟,而另一個原因,就是土地兼併後,田主對佃農的盤剝。

    清朝建立,沿用的還是明朝徵三餉後的稅率,根本沒有減稅這一說,只是在某些御用文人的宣傳之下,好象清朝真的減稅了,其實清朝入關到康熙年間,戰亂不絕,要真的免稅,哪有錢支撐它打幾十年的仗?

    清朝運氣就好在,一六五零年前後,小冰河時期結束,天氣回暖,冬季有雨雪了,這樣北方農民獲得了生存下去的土壤,而且又有玉米和番薯這樣的耐旱作物引入,清朝的運氣,實在是太好了。

    農稅都是這麼低,更加不提明太祖根本看不上眼的商稅。

    在宋時,海洋貿易一年有幾百萬貫的收入,茶、鹽、酒、鐵,一年有超過千萬貫!

    到了明朝,卻是一切成空。

    到明初時,因爲元朝對中國的壓榨,中國千年積累的財富幾乎被搶光,銅錢和金銀儲備極其匱乏,根本連宋的十分之一也沒有。

    沒有金銀銅,商業也基本被破壞,於是明太祖覺得既然如此,反正商人也是壞人,乾脆就不要商業流通,政府收稅以實物爲主,發薪水也基本上是以實物爲主,並且連徭役什麼的也是以實物。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