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重生之大明攝政王 >第237節:第一百零四章 出鹽(2)
    要說起來,他也是有意清苦一些,畢竟浮山這裏窮的太久,大家都是小人乍富,所以都是藏富於私宅,沒有幾個軍戶願意把賺的銀子拿出來花的。

    除非是在這裏訓練,每天都是魚肉米麪喫着,回家之後,這些一個月賺一兩五外加糧食的人一樣喫粗糧,只是以前可能是喫糠和野菜多,雜糧兌的少,現在是雜糧喫的多,還兌上一點精糧,所有的進步之處也就是在此了。

    他們每個月賺一兩五的餉銀,然後家裏煮鹽還有一部份收入,平均下來三四兩一個月是有的,但這筆錢到現在爲止,反正張守仁沒瞧着哪家哪戶在用。

    所有人都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攢錢買地。

    和後世人攢錢買房一樣,明朝的人不論是文武貴賤,商民士紳,總之有錢的第一個想頭,就是買地。[

    皇帝有皇莊,貴戚們也有莊園,普通的文官也是大肆兼併。嘉靖時的閣老徐階就兼併了二十萬畝,或是有一說是四十萬畝的土地……這個數字,在寸土寸金的松江,也就是後世的上海地區,簡直就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

    當然,這是和明朝稅收制度有關,把土地寄託在閣老名下,孝敬一部份給閣老家,然後國家的稅就能抗過去,或是拖欠,拖的時間久了,就成了壞帳,朝廷每隔幾十年就會勾銷一次壞帳,這是承認錢要不上來就不要了……這種思路當然也不能說是錯的,朝廷畢竟要體面,不能和小民爭利,況且如果真的是有人交不上來呢?

    總不能官逼民反是不是?

    所以隔幾十年免一次賦稅,這就等於變相勉勵人民抗稅或是拖欠稅收不交,因爲反正交了的才傻,你辛辛苦苦種田產的糧食,忍着收割時被糧商壓價的痛苦賣掉,然後用低價賣糧的銀子來交賦稅,等青黃不接的時候用典當衣服的錢高價買進糧食來養活自己,然後那些把田地寄託在士紳那裏的人可以抗稅不交,時間久了,誰老老實實交稅誰就是天字第一號的傻瓜!

    這也是明朝末年,耕地數字比明初加了近一倍,但米和麥子的稅收反而直線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稅不重,地價也是越來越高,就算是在這亂世之中,稍微能喘口氣的地方,土地交易也沒有停止過。

    這也是沒有辦法,誰叫中國人就是一個天生的農耕民族,沒有土地就沒有主心骨,就意味着是沒有根的浮萍,非得有一塊地了,才能成爲家,才能養妻活兒,延續家族。

    對這種情形,張守仁暫且也無法可想。他自己這裏就現成有兩個人在勸他也買地,一個是老管家張貴,天天唸叨,看到張守仁大捧大捧的用銀子,老張貴頭髮都又急白了不少根。

    另外一個則是小家碧玉的雲娘,寥寥無幾的幾次會面,小姑娘也是勸他置產,不要把銀子隨便花費了。

    按當時的標準,這小姑娘也算是賢妻了,不過每次說這個,張守仁也只能摸着鼻子苦笑。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