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天唐錦繡 >第一千三百九十一章 羣情激憤
    李承乾有自知之明。

    世人之所以認爲他不是個合格的君主接班人,主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政治天賦匱乏、性情優柔寡斷,完全沒有太宗皇帝胸懷四海的氣魄、指點江山的睿智、以及殺伐果斷的狠厲,李承乾不予爭辯,也辯駁不了。

    甚至有些時候他也不得不承認雉奴做皇帝會比他更好,最起碼若是易地而處,當自己的儲位被廢黜之時意欲拼死一搏,大概率不會有誰跟着他一同造反……

    但李承乾不認爲這有什麼不好。

    太宗皇帝雖然並非開國之君,但這大唐天下卻是他打下來大半,自然要有那種氣吞山河的霸氣,否則何以懾服羣雄、君臨天下?而自己乃是即位之君,最大的責任在於守成而非開拓,將太宗皇帝打下來的江山仔仔細細經營好,夯實大唐帝國的根基,這纔是重中之重。若一味的追求開疆拓土、滅國無數,反倒容易動搖帝國基業,一旦損及根元,縱然一時無虞,卻也有可能埋下禍患。

    只要能夠守得住一個“仁”字,自己就是一位合格的皇帝。

    若是能夠在穩定局勢之後順手開創一番千古未有之革新,那就是妥妥的一代明君,足以垂名青史、流芳百世……

    所以他認爲自己沒有殺掉雉奴的必要,他也狠不下心去殺。

    想想當年文德皇后殯天之前曾拉着自己的手反覆叮囑自己一定要友愛兄弟、團結手足,想想雉奴跪在文德皇后榻前哀哀哭泣、涕泗橫流,他就一陣心軟……

    罷了,軟弱就軟弱吧,兄弟一場,饒他不死,求得一個心安。

    ……

    故而李承乾對大臣們的諫言不置可否,轉而問道:“對蕭瑀、崔信、褚遂良等人,應予以何等懲罰?”

    有官員憤然道:“此等奸賊禍國殃民,百死難恕其罪,陛下當頒佈聖旨詳訴其過,而後在承天門外梟首示衆,以儆效尤!同時對其宗族之內有罪之人予以追責,嚴懲不貸!”

    李承乾默然不語,就連傻子都知道蕭瑀、崔信的身份非同尋常,不能輕易論處,否則江南、山東兩地立即生變,後果不堪設想。能夠坐在朝堂之上的都是當世人傑,豈能看不到這一點?之所以叫囂“嚴懲”蕭瑀、崔信,不過是故意爲之罷了,就是要以此來隱晦的提醒這兩人不能刑罰過重。

    簡而言之,有脅迫朝廷之嫌疑……

    劉洎心中整理一下語言,正欲替蕭瑀、崔信求情,未等開口,便聽聞有人說道:“陛下,萬萬不可!蕭瑀雖然鑄下大錯、罪在不赦,然其畢竟是大唐功勳,不僅於開國之時輔佐高祖皇帝,更被太宗皇帝視爲肱骨,如今陛下即位之初便斬殺此人,未免被世人誤認爲心性刻薄、冷漠寡恩,微臣之見,可褫奪其爵位、罷免其職務,勒令歸鄉榮養、高老致仕,則世人定然稱頌陛下仁厚。”

    劉洎被人搶了話,差點憋得岔氣,循聲望去,說話之人正是許敬宗……

    心底不禁疑惑,自己想要給蕭瑀、崔信求情,目的是爲了拉攏江南、山東兩地之門閥,以此給自己增加勢力對抗愈發壯大的軍方。

    畢竟經此一戰,天下各地之門閥受損嚴重,即便是蕭瑀也不足以與自己分庭抗禮,只需將這兩大門閥派系拉攏過來,自己就能穩坐文官領袖之位置,對內可以鎮壓各部派系穩定根基,對外可以抗衡軍方,一舉兩得。

    但許敬宗被陛下一紙詔書簡拔爲禮部尚書,便以“孤臣”自居,急陛下之所急、想陛下之所想,至於官聲、威望全然不顧,一味的讒言媚上、猶如鷹犬,這個時候又爲何力保蕭瑀?

    下意識便覺得有些不對勁,劉洎壓制住心底想法,沒有開口,靜觀其變。

    果不其然,許敬宗此言過後,最應該表態的軍方集體沉默,李勣、李靖、房俊一聲不吭,就連李道宗都置身事外……

    這到底是何情況?

    劉洎疑惑不解,心中愈發忐忑,很明顯有些事是他這個中書令並不知道的,而此事要繞過他這個中書令,唯恐他從中作梗,必然是天大之事……

    李承乾開口問:“蕭瑀、褚遂良、崔信何在?”

    李勣答道:“正在承天門內等候陛下召見。”

    李承乾想了想,嘆氣道:“好歹君臣一場,汝等雖然有負於朕、有負於帝國,但朕不忍當面懲處,且此事牽扯重大,容後再議。”

    “喏。”

    李勣應下,再不多言。

    劉洎眉頭緊蹙,愈發覺得不對勁……

    李承乾喝了口茶水,環視殿上羣臣,淡然道:“諸位愛卿可還有要事商議?若是無事,便各自迴歸衙門將方纔議定之要務予以落實,嚴冬將至,關中各地百姓遭受兵災損失慘重,各部衙門定要精誠協作,妥善處置救災賑濟事宜,莫要使得關中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喏!”

    大臣們齊聲應諾,而後不少人便欲起身以爲無事,就待離去。

    許敬宗忽然道:“陛下,臣還有一事。”

    李承乾眉毛一挑,道:“說吧。”

    一衆大臣只得重新坐穩,聽聽許敬宗還有何事。

    許敬宗正襟危坐,慨然道:“陛下明鑑,隋末之事天下紛爭、亂世當道,各處盜匪賊寇蜂擁而起,烽煙處處、征戰不休,民生凋敝之同時,諸多地方官府職能癱瘓,戶籍丟失、田畝混亂。唐承隋制,諸多政策一脈相承,自高祖皇帝立國之後及至貞觀年間,雖然屢次對全國人口予以普查,卻只是淺嘗則止、上下應付,並未真正下力氣予以釐清、普查。如今陛下登基,仁德光照四海,新朝新氣象,何不準確普查天下人口盡皆添入名冊,使得天下百姓沐浴皇恩?更何況此番晉王兵變,天下各地門閥多多少少皆有參與,其中江南、山東等地更是募集私兵入關,陣亡者不計其數,失蹤者亦是不知凡幾,正該重新釐定人口、丈量田畝,使得朝廷對天下局勢瞭如指掌,才能制定各種政令恢復國力,有的放矢。”

    此言一出,武德殿上頓時響起一片倒吸涼氣的聲音……

    大臣們驚駭欲絕的看着許敬宗,心想這廝固然是陛下的忠犬,居然敢爲了陛下的千秋大業去掘斷天下門閥的根基!

    世家門閥的根基是什麼?

    是累世積攢的萬卷藏書,是世代壟斷的仕途政治,是阡陌相連良田沃土,是鱗次櫛比的豪宅廣廈,但最爲重要的,是直接投身門下的奴僕民夫!

    人口,意味着一切。

    而大唐目前的主要稅制乃是“租庸調製度”,說起來有些複雜,但最爲核心的一點便是“人頭稅”,按照人頭徵稅!

    世家門閥掌控着大量的人口,以之創造巨大的財富同時將這些人口隱匿起來,不呈現於官府的戶籍之上,成爲門閥世家的私產,自然逃避朝廷稅收。

    如果任由朝廷清查人口,世家門閥將要繳納鉅額“人頭稅”,財富嚴重縮水,相比之下,丈量田畝倒是不算什麼……

    “陛下,萬萬不可!”

    “如今各地損失慘重,民不聊生,正該休養生息、讓利於民,若是強行普查人口,勢必引發各地混亂,得不償失啊!”

    “非止如此,各地世家擁有大量奴僕,這些奴僕皆乃奴籍,其身份來歷可追溯至武德、貞觀年間,來源不一、成分複雜,若一一甄別,必將耗費極大人力物力,可若是不加甄別便等同視之,又會使得世家遭受損失……還請陛下三思。”

    “唐承隋制,諸多土地皆由前隋沿襲而來,又歷經多年演變,脈絡已經不可考察,貿然追索只能引發混亂,最終還是無法釐清,何必多此一舉呢?”

    “許敬宗實乃禍國奸賊,臣斗膽,懇請陛下將其剝奪官職、發配充軍!”

    “此正天下思定之時,誰妄言大動干戈,必是心懷叵測,當予以嚴懲,以儆效尤!”

    大殿之上好似菜市場一般沸反盈天,不少大臣盡皆震怒,紛紛出言制止,更將提出這個意見的許敬宗描述成禍國殃民的十惡不赦之徒,恨不能生啖其肉,方消心頭之恨。

    許敬宗宛如置身於風暴中心,漫天唾沫朝着他飛濺而來,然而他豈會怕這個?

    面對詰難攻訐,淡然自若反駁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若是連帝國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土地都搞不清楚,如何稱得上九五至尊、君臨天下?吾等皆乃人臣,爲君分憂乃是本分,怎地諸位反而極力推脫,居心何在?”

    一個個滿口道德冠冕堂皇,還是極力隱匿人口免向朝廷繳納賦稅?太宗皇帝當年打壓世家門閥、當今陛下延續這個國策實在是有道理,世家門閥就是趴在帝國肌體之上吸吮膏血的螞蟥,貪得無厭、無恥之尤……

    有大臣擔憂道:“若強行推動人口清查、丈量田畝,勢必引起各地門閥之不滿,萬一有人藉此攻訐朝廷、污衊陛下,甚至揭竿而起,則天下大亂矣!”

    羣情激憤。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