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康樂天下 >第七十章 謝子明漠北揮軍,張若風河西建功
    ”con148881”>

    第七十章謝子明漠北揮軍,張若風河西建功(1)

    謝瑍因爲慕容衝送來的一封信,召集衆將,引出魏平張虎西去之因,慕容垂和劉穆之方纔明白,謝瑍佈局宏大。待謝瑍問起弍城守將及軍情,慕容垂稟道:“日前一有消息到來,弍城守將是彭沛谷。”

    “彭沛谷是何人?”謝瑍問道。

    “彭沛谷是貳城(今陝西黃陵縣西北)的盧水胡酋帥。苻堅兵敗淝水後,各地紛亂,彭沛谷與匈奴屠各諸部的酋帥董成、張世龍等都有聯絡,甚至與新平羌族的酋帥雷惡地等關係密切,是股不小的勢力。”慕容垂不愧是前秦宿將,說起這些人來,瞭若指掌。

    “此人性情如何?可否勸降留用?”謝瑍問道。

    “此人還算是忠直之屬。”慕容垂道:“現在仍終於前秦,堅持抵禦姚萇,杏城亦在他控制之下。”

    “如此還好,只要有姚萇這個共同的敵人,勸降還是可行的。”謝瑍點頭道:“目下苻丕已降,勸降更不是問題。”

    史載:“彭沛谷與董成、張世龍,新平郡的羌族酋帥雷惡地等人聚衆十餘萬響應前秦宗室苻登,與羌族後秦君主姚萇抗衡。並曾在貳縣一帶建造堡壘抵禦姚萇,後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二年(公元387)七月被姚萇攻破,他退保杏城,但杏城也於同年十二月被姚萇佔據,他不知所蹤。”如果不是死於亂軍之中,那就是心寒隱居,避世不出了。

    “大少爺,如果兩位將軍進軍速度過慢,穆之擔心貽誤戰機。”劉穆之蹙眉道。

    “今日已是癸巳辛巳日(四月初十),按照計劃最遲十二三日,二位將軍即可到達此處。我大軍若南下,也需要四五天的時間,這樣算起來,這兩日發兵正是時候。我只是擔心,此番整訓時間尚短,戰力不足。”

    “啓稟將軍,經過六日整訓,隊列已經完成。本來這些騎兵都是匈奴精銳,個人單兵素質沒得說,缺的只是集體意識和隊列軍陣。這幾日的隊列和戰陣訓練,已有初步成效。我覺得可以打散,融入我騎軍之中。除留一萬精騎原裝不動作爲預備隊外,其餘與我軍三萬騎兵與之混合,經過南下行軍磨合,再有一兩次戰役,戰力當無問題。”馬能出列稟道道。

    “哦?如此甚善。”謝瑍道。

    “末將願與慕容將軍同往。”馬能請將令道。

    “諸位莫急,”謝瑍笑道:“請大家記住,一定要避免無謂的犧牲。我們每一個士兵的生命都是寶貴的,作爲將軍就是帶着他們走出去,還要帶着他們趕回來。你們明白嗎?”

    “明白!”

    “好!”謝瑍道:“慕容前輩聽令!”

    “末將在!”

    “本都督命你爲此次南下主將,率精騎五萬,步兵三萬,將官二十員,復國舊地!”

    “諾!”慕容垂接過謝瑍手中的大令道。

    “太史庸、慕容德、錢玄、謝絢、慕容鑑、劉直力鞮、鄧淵、向蒙、李系、崔景聽令!”

    “末將在!”

    “令你等十人爲隨軍爲將,各帶副將隨行,原軍其餘將校暫不調整。爾等跟隨慕容將軍南下破敵!望服從將令,同心協力,報效朝廷,再立新功!”謝瑍道。

    “謹遵都督將令!”十個人齊聲答道。

    “慕容前輩,你即刻點兵,整頓兵馬,三日內發兵克敵。”

    “諾!”慕容垂一抱拳,然後行軍禮,轉身出了大殿。

    衆將離去,劉穆之看着謝瑍,半天才問道:

    “大少爺,難道你早就有這個打算?”

    “那倒不是,這也是靈光一閃吧。”謝瑍笑道。

    “我卻是不大相信,不然魏平和張虎這路大軍,不但兩位將軍都有獨當一面之才,而且張虎所率,也除了前秦的精銳之師,還有幽州的老兵數萬之多,就算這樣,你還是讓魏平帶走了三千精銳,這都說明,大少爺早有所圖。”劉穆之道。

    “是有所圖,我圖的就是河西走廊。至於截斷他們西去北上之路,是捎帶的。而且如果他們有膽量,還是可以奔河州、金城,然後西渡黃河,進入雍涼,甚至可能和呂氏兄弟合兵一處。但河西走廊本督是不允許他們染指的,我要一直將他們趕到西域校尉府以西,要不然她就南下吐谷渾。所以,張魏他們兩位面對的可不是軟蛋子,是呂光的西涼鐵騎。這就要看呂光怎麼做了。”

    “大少爺,河西地博,地廣萬里,據說呂光帶甲十萬,從龜茲攜勝而歸,恐怕兩位會有危險。”劉穆之諫道。

    “無妨,他們知道我的意思,在我們平定長安之前,他們要做的是就近佔據一座城池,屯兵據守相持。”謝瑍道:“兩個月前,前涼世子張大豫率領數千人,攻陷昌松郡。呂光派輔國將軍杜進前往討伐他們,但被張大豫擊敗。張大豫向嶺西諸郡發檄文,李隰、嚴純和閻襲均起兵響應。這個時候,張大豫數萬之衆大概正進逼姑臧(今甘肅武威),妄圖奪取武威。呂光攻取武威日短,民心未定,但自認兵勢強橫,必與張大豫一戰。張魏二人定會派出探馬打探情況,如能抓住時機,乘其二虎相爭,坐收漁翁之利,或有一功。”

    河西,典農城。

    張魏二人於四月初六會於九原。

    張虎的四萬九千騎兵,加上魏平的三千兵馬,合兵一處,向西進發。因爲都是精騎,進軍速度相當快。他們離開九原向西,自陰山南麓過五原,折而南下,沿着黃河西岸,穿過兩三處小沙地,總共約有百里,繼續南行約五七百里,到達黃河西岸長城之北他們看到的第一處城池,此城建在賀蘭山東南比鄰黃河西岸,是漢之典農城,就是後世的銀川。大家注意,無論是謝瑍他們進入河套地區,還是張虎他們西行所過之地,歷史上記載用的都是“沙地”而不是沙漠。“地”的意思就是不大的範圍,所以漢語常有“彈丸之地”、“一箭之地”等說法。後世稱爲沙漠,那是沙地經過千百年的變遷,沙化擴大的結果。就算呂光西征,記載的也是“沙地”二字。說明那個時候,雖然有了沙化的苗頭,但基本上還稱不上是茫茫戈壁,一望無際,寸草不生,幾無生機。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們,才能憑着駱駝這樣原始的畜力,從西域不遠萬里趕往中原。

    銀川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譽。文人墨客在詠唱寧夏平原溝渠交織如網、湖泊珠連其間的秀美景色時,用“銀川”形容其水光瀲灩、水映晴光的水鄉風光。如“俯憑駝鈴臨河套,遙帶銀川挹賀蘭”,“連山似奔浪,黃河一帶寬。城郭渺如舫,銀川亦寥廓”,“或是天吳聊小試,暫移鰍穴到銀川”。

    當然這些詩詞中的銀川,並沒有明確的地名意義,銀川用作地名始自清乾隆年間。寧夏知府趙本植在府城(今銀川城區)創立“銀川書院”,又有汪繹辰纂修《銀川小志》。“銀川”一詞的指代範圍趨於具體、明確,已初具地名意義,並逐漸成爲寧夏府城的代稱。

    張虎和魏平千里奔馳,經過兩日急行軍,終於遠遠看到了第一個像樣的城池。漸行漸近,才發現這個城池早就廢棄了。不過,對於張魏二人來說,廢棄的城纔是最好的地方,大軍紮營,警戒完畢,派出探馬。張虎帶人開始在城內佈防,並找來工匠,徵召城內有限的零星居民,一起參與修繕典農城。

    早些天派出的探馬已回報消息,由此西去千里許偏南就是姑臧(涼州武威),是呂光兄弟佔據之地,自去年龜茲返回,掠據此地。此時正與張大豫對峙姑臧之西。有的朋友可能說,銀川離武威根本沒有千里遠,後世兩城之間的路程只有200多公里,換算成晉時的里程,也不過600裏左右。大家注意的是,古代兩城的治所,不是現在兩地的位置,譬如武威郡治所在今武威市南100多公里以外的古城鎮【注:除了標註公稱單位以外,其餘皆以當時實際情況爲準】。

    張虎和魏平得到此消息,暗自與謝瑍交代的情況對照,心中佩服的同時,更認定有機可乘。故此急行軍找一個可屯兵又可據守之所。兩人商量,在賀蘭山南部山口,安排重兵把守,以備不測,由魏平負責堅守和監工城池修繕,張虎帶領一萬五千精銳,一人雙馬,千里奔襲。具體如何攻擊,看情勢再作臨時打算。

    魏平是個有心之人,在賀蘭山口安置了三千兵守關,又整頓了五千兵馬作爲張虎的接應人馬,緩緩西行,並不斷傳遞張虎大軍消息。然後魏平又派出小隊若干,順河南下,查看和打探消息,以便完成既定扼守河西的任務。除此之外,沿河渡口都安排了人手守衛,以策萬一。特別是要避開金城守將,否則一旦被發現,可能會給張虎攻取姑臧造成麻煩。

    四月初十午後,探馬來報,南200裏餘有眴卷縣城;西南500餘里,有媼圍縣城,俱已破敗不堪,居民甚少,幾無生民。兩城居民不足萬人,何況鄉野。這與385年,大飢,人相食的史載記錄相合。

    【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