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康樂天下 >第八十五章 慕容拔城國仁亡北,姚興報仇無疚傳槍(4)
    ”con148946”>

    大家還記得,太史庸在武功附近遇到了二劉,二劉託太史庸帶大軍西行。運糧的車走得太慢,每天也就是幾十裏地,這樣走不是個事。劉牢之和劉毅的大軍約有三萬人,又都是騎兵,每人帶一石糧食也就一百多斤,三萬人就是三萬石,每天走三百里很輕鬆,正好在略陽暫存。加上三天的時間就轉運了15萬石,因爲運糧車負重減輕,速度加快,三天三十萬石糧食到了略陽。糧隊繼續前進,騎兵休息半日,繼續轉運暫存在略陽的糧食,略陽道南安只有200多裏,兩天多的時間就轉運完畢,就這樣提前五天到了南安。

    謝瑍非常高興,令糧隊在南安休整一日,次日趕往金城。其實謝瑍的糧食並不緊張,夏糧搶收,除了留給百姓的口糧,收購了數百萬糧食。但實在是從江南轉運糧食太遠了,386年的糧荒,使得謝瑍不得不早作準備,而且入冬以後,一旦下雪,路難行,糧食就成了大問題。

    謝瑍雖然又託苻朗給孝武帝帶了信,奏明盛夏來臨,大軍休整,正是囤積糧草之時,請朝廷從各地徵運糧餉運往軍中,還是有些不踏實。萬一有人從中作梗,糧草不繼,一切就可能功虧一簣。所以謝瑍還給王獻之寫了信,請他務必注意朝中動向,以防小人掣肘,並建議建康方面運糧先走水路,入淮水轉汝水,自襄城再開始走陸路;漢中既然克復,最好是從蜀地徵集糧草,畢竟天府之國,古來富庶,且走漢中一線運糧,雖然路難走些,但勝在路程近,節省時間。

    謝瑍大軍之所以還在此地,主要還是給新政撐腰。謝瑍派往隴西和南安各三千兵馬,除了維持治安,就是嚴懲鬧事人員。謝瑍很慶幸,當時在幽州對軍隊的改組,增加了政將這個職位。現在看來,政將的作用效果相當好。對於組織學習新政、律令、鼓舞士氣等,有很大的作用。特別是經過謝瑍的引導,開始講自己的故事,今昔對比。沒有對比,就沒有鑑別;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這些窮苦人的子弟,最明白其中的不同。

    謝瑍準備藉此機會,搞一個政將培訓,到時候他親自講後世的思想教育和思想作風問題。所以,本來謝瑍要去金城的,暫時就沒動身,而是專心的開始撰寫政將教材《社會論》。這是後世研究謝氏的了不得的研究資料。

    《社會論》

    一、綜述

    二、人類起源

    三、人文之初

    四、人文之路

    五、人文之殤

    六、人類之未來

    謝瑍略一思索,提筆寫下了提綱,他將按照這個著述。

    這就是後世被史家稱爲萬家之宗的《謝氏社會論》。

    這片鉅著,謝瑍從人類社會的初始談起,按照人類歷史有文字記載和雖無文字記載但有傳說的紀元開始,追溯到三皇五帝之前的史前傳說。引用了後世很多的研究成果和上古傳說。

    古籍中以《春秋緯》最爲齊整,司馬貞《補三皇本紀》引道:“自開闢至於獲麟,凡三百二十七萬六千歲。分爲十紀:……”這樣的數字,現代人一看就覺得不可能,我們能見到有文字記載的,也不過五千餘年;開化最早的埃及也不過七八千年的樣子,何至於獨我中國有數百萬年?可見古人的時間觀念很模糊,當然我們的祖先比起諸如阿三什麼的那種根本不知紀年爲何物的傢伙那是領先的多多了。但話又說回來了,我國發現的最早的遠古居民元謀人,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那麼誰又能說絕無更早的人類化石呢?只是目前尚未發現而已,那麼如此說來,《春秋緯》的記載並非荒誕之言,既然如此,那些傳說又誰能說都是假的呢?也許遠古之時的傳說,未必就是神話傳說,或許是真的呢?

    當然謝瑍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還是很腹誹的,猴子也好,猩猩也罷,古猿也好,跟人沒有任何可比性。說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而且是已經滅絕的古猿進化而來,先給你個死無對證。若說人是古猿或類人猿進化成而來,那麼這個進化的條件是什麼。現代人類科技這麼高,營造或者創造一個類似的模擬環境,是否可以重現進化狀態?說到底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只是他自己都難自圓其說的假想,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麼,也許未來會有更貼近的探索和結論。

    所以謝瑍不會用這個進化說,因爲他無法解釋,不但他就算是後世的專家也無法完美詮釋。傳說和神話纔是最易讓人接受的,但謝瑍也不會只用傳說,他會提出各類設想,包括進化論。來自後世的蕭重知曉各種各樣的假說和理論,當然他也不會兼收幷蓄,有他自己的取捨和偏向。

    有了人,纔有了人類社會。那麼人類的歷史不過區區數百萬年,而地球已經存在了數十億年,如此漫長的史前,難道除了所謂的恐龍就沒有文明產生?只怕未必。

    譬如,神奇消失的古印度河文明,遠在5000多年前就已經非常發達,而且有自己的文字,只是現在還無人破解其中的奧祕。該文明的疑團特別多。考古發掘中有兩座最大的城市,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另有100多個較小的港口、城鎮和村莊。兩座大城相距600公里,面積約爲260萬平方米,是夏朝都城斟鄩、陽城、安邑的十倍左右。人口則超過4萬,也比夏朝都城容量大得多。或許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都曾是印度河文明的都城,也或許只是古印度河文明的大城而已。即使假設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都曾是印度河文明的都城,也是可能的,因爲中國古代夏朝也有多次遷都的記錄。

    再看兩座城的佈局,城堡外有大片居民區,城堡內的房子稍微寬敞些。這與西周時代的城郭有幾分類似,城是貴族居住,城郭是百姓居住。不過印度河文明的城堡,並沒有宮殿和明顯的統治者居所,這個文明可能有一種相對民主的社會。

    而這兩座大城的建築物,使用的是窯內燒製的土磚,這比我們現有的華夏文明要先進得多,而且在不同地方的磚瓦尺寸完全一樣,說明是統一了度量衡的。中國統一度量衡是到了秦始皇才完成的。古城內的排水系統可與現代城市相媲美,從二樓的洗手間可以直接排入下水道,下水道縱橫交錯遍佈整個城市,另外還有高樓傾倒垃圾的垃圾管道,這說明,那個時候,古印度文明就有了現代文明的雛形,這絕對令人不可思議,歎爲觀止。

    同時,從摩亨佐達羅遺址的多層淤泥判斷,這座城市至少也被埋過五次。令人讚歎的是,每次城池重建,都與前一次被掩埋的城池幾乎一模一樣,這說明城池的重建,有精確資料和圖紙且保存下來,當然也包括建城的設施工具。

    請各位看官注意,這裏的印度河文明,不是指現在的印度,它與印度沒有任何關係。印度河文明(約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700年)在喀拉蚩東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麓的魯伯爾,在距喀拉蚩東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貝灣,以及在離德里北邊50公里(30哩)的亞穆納河盆地(印度河源頭),都發現這一文明的遺蹟。它比稍早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和埃及文明分佈更廣。摩亨佐-達羅是印度次大陸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城市。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的哈拉帕發現,1922年又在信德邦境內印度河畔的摩亨佐-達羅發現(現在這兩個地方都屬於巴基斯坦)。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查詢有關印度河流域文明。

    當然,近的也有,如我國古代的樓蘭國。樓蘭文明距今兩千多年,它的產生和消失一樣,來無影去無蹤,學術界至今仍然衆說紛紜,莫衷一是。

    謝瑍浮想聯翩。

    根據後世的經驗,將社會的發展以及科技進步,對自然、人文、社會等諸方面的影響,做了“大膽”的猜想,並提出了“綠色”環保和“黑色”污染的兩種發展概念;並大膽地提出未來也許會有更多的污染源,也許有白色的,也許有黃色的等等;當然也許有些是肉眼無法看到的。他諄諄告誡人們,藍天白雲綠水青山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最大寶藏,大地(不說地球,現在告訴人們,他們是站在一個轉動的球體上,還很難讓人接受)是養育天下生命的母親,一定愛護和保護她不要被破壞。這是最早有關環保和污染的論述,當然這本書裏有太多太多第一次論及的東西,都成爲了後世研究謝氏論的重要內容。

    謝瑍在奮筆疾書的時候,姜孝輕輕走進書房。看着這個年輕的都督筆若游龍,趕緊悄悄地磨起墨來。

    這正是:大軍西向未動,子明靜心著書。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