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康樂天下 >第九十二章 丸都城荊差賺家眷,玄菟郡雄況襲晉營(2)
    ”con148970”>

    花開兩朵,暫表一枝。

    且不說玄菟城的幾位將軍相談甚歡,先說說赴丸都的荊差一行。

    荊差奉命再赴丸都,解救韓雲支家眷。劉裕本來想給他找幾個軍中好手和他一起去,被荊差拒絕了。多兩個人在戒備森嚴的丸都皇城救人,跟一個人沒甚區別。如果一個人不行,兩個三個人也一樣不行,就算是大部隊強攻都未必能辦到。這樣的理由確是有道理,因爲救人不是殺人,也不是打架。像荊差這樣殺手出身的傢伙,最喜歡的是獨自行動,而且是暗中行事。來去自如於一國皇都王城,那也是值得驕傲地事不是?所以荊差只要了韓雲支的兩個心腹,雖然帶了韓雲支的信物,畢竟丸都那邊還是他們更熟悉,另外荊差擔心語言上的溝通不便。那個個時候可沒有普通話普及,各地方言相差很大,更不用說被中原王朝視爲蠻夷之地的高句麗了。韓雲支的漢話說得還能聽懂,他的兩個心腹就差強人意,所以荊差擔心見了韓家人因爲語言交流出問題,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另外在丸都總還是需要配合和掩護之人,這樣的人當然是當地人最合適。

    說到丸都,就不得不說丸都王城的來歷。

    高句麗先後有三個王城:第一個紇升骨城,在今遼寧桓仁;第二個是國內城,即眼前這座方不足20裏的石城;第三個是平壤(今朝鮮首都)。

    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帶領一幫人逃出龍口,遠走高飛到了桓仁,建立了高句麗王國,建都紇升骨城,這是高句麗的第一座都城。朱蒙死了後,他兒子琉璃明王即位。據傳,在新王舉行祭祀大典時,作貢品的野豬跑了,新王就派人追。終於在集安附近逮住了野豬,回去彙報邀功之人,歷數集安景緻。琉璃明王聞聽集安風景如畫,山水相依,乃風水寶地,可以長治久安,於是決定遷都。

    公元3年,琉璃明王建起了第二座都城,國內城即現在集安市區所在。狡兔三舍,爲了防止意外,後又在國內城西北丸都山上修築了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巖城)。

    丸都山,北鄰雨山,南抵七星山,沸流水由此山腳下流過。按照古代風水之說,是藏精納氣之所,是寶地。

    建安三年(198年),高句麗第十代王山上王擴建尉那巖城,並將尉那巖城更名爲丸都城。建安十四年(209年),山上王正式遷都於丸都山城。

    一條山石路將平原的國內城和山上的丸都山城連接起來。據說,原來丸都山城是國內城的守備城,處在平原上的國內城如若遭遇外敵攻擊,守不住的時候,高句麗王就帶着文武百官往這裏撤。由是平原城與山城相互依附共爲都城,成爲複合式王都的典範。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貼近自然,以自然爲師的樸素唯物主義世界觀。

    丸都,彈丸之都?我想着一定不是丸都的本來意思。

    說高句麗王城,就包括國內城和丸都山城。

    直到北魏始光四年(427年),高句麗長壽王爲躲避北魏的威脅,以及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高句麗都城再次遷都,將都城遷至平壤城(即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六七公里處的大聖山城和安鶴宮城)。遷都前,國內城和丸都城都一直是高句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後國內城作爲“別都”, 列高句麗三京之一。這是謝瑍生前那個世界的後話。

    長壽王遷都平壤,也算是深思熟慮。因爲歷史上丸都被毀過不止一次。最徹底的就有兩次,第一次是曹魏時期。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高句麗侵擾遼東,幽州刺史毋丘儉率軍直接殺到丸都山城,城毀,刺史勒碑凱旋而還。史載“正始三年高句麗反……督七牙門討句麗……六年五月旋”;第二次是70年後,東晉鹹康八年(公元342年),高句麗16代王重修丸都山城不久,就被燕王慕容皝攻陷,從此就成爲燕國的藩屬,此城一蹶不振。

    長壽王深知與中原王朝相抗,高句麗沒那個實力,也就是乘中原混亂之時,撿點便宜就好。所以他把重心轉向征服百濟和新羅,以圖統一半島。這個策略無疑是非常正確的,因爲歷代中原王朝對此邊陲之地不予重視,都是名義上的歸附,從未真正控制過。但這一回,長壽王沒有機會了,離他遷都還有40餘年,就是他的父親好太王還要數年後才能即位。這回大晉南下,謝瑍怎麼會犯以往的錯誤?高句麗沒了好太王鼎盛的機會了。

    國內城有城門6座,南北各1座,東西各2座,均有甕城。民國年間曾重修3座門,東“輯文門”,西“安武門”,南“襟江門”,其餘3門被堵死。這是高句麗早中期(公元1―5世紀)的都城,也是高句麗政權延續使用時間最長的都城。

    丸都山城位於向西低矮傾斜的山麓,佈局因山形走勢而巧妙構思、合理規劃,完美地實現了自然風貌與人類創造的渾然一體。國內城是爲數不多的地表保存有石築城牆的平原城類型都城址,保存下來的城牆依然堅實牢固而又不失美觀莊嚴,都城風範尤存。

    通過考古發掘呈現的宮殿址遺蹟,仍可顯示原有建築的恢弘氣勢。建築羣中發掘出對稱結構的兩處八角形遺址,國內史學界認爲,鑑於寺廟等處經常出現八角形建築,故可能是高句麗舉行祭祀和儀禮的場所。

    丸都城北高南低,東、西、北三面城牆外臨陡峭的絕壁,內抱較爲平緩的坡地,平面呈不規則的四邊形,形如簸萁狀。城周長爲十六裏,南北約4裏,山城東西約3裏餘,南部東西略闊,約有近5裏。丸都城有6個城門:南側谷口處有一處帶甕門,這是丸都城的正門。東北面,山城本身有一個門,後來擴建,又增加了一個門。擴建後的南牆有三個門,都帶甕門。南牆東西各有一個城門,中間有一個正門,與山城正門相對。西城牆因爲考慮到安全,沒有門,但有數處加固的馬面,這顯然是學自中原。

    丸都城內不虞斷水之困,城內有泉眼兩處。一在城西北角,一在城東山腳下。在南城門匯於一處,經甕門下涵洞注入沸流水(通溝河)。東側山坡上,是高句麗王宮建築羣,主殿南北約40丈,東西寬33丈。四周大小宮殿,各抱地勢,蔚爲壯觀。南門北側山脈南端,一座高聳的瞭望臺巍峨而起,登此一望,山城溝谷地勢,一覽無餘。

    丸都山城環山爲屏,山腹爲宮,谷口爲門,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山城防禦堅固 , 城內卻又寬敞自如 ,環境優美 , 使建築、軍事、生活、生產與自然環境渾然一體,首創了與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簸箕形山城的建築模式。這種因地制宜的創造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麗民族建築才華、築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麗在丸都山城營造方面的奇思妙想 , 使其成爲中世紀都城建築的傑出範例。

    韓雲支的家人在丸都山城內。

    荊差遠遠望着這座山城,心中暗自盤算。先帶着韓雲支的兩個心腹,進了平原城西門。雖然戰事已起,似乎這裏沒有感覺到任何的不安。荊差感到非常奇怪,是高句麗王不想引起民衆恐慌還是高句麗王成竹在胸?

    有韓雲之的心腹領路,三個人很容易地進了丸都城。三個人在城內悠然而行,荊差卻是將四下情況暗記心中。找了個客棧住下,荊差讓兩人分頭進入山城,但不要跟去韓雲支家中,而是將韓家四周的地勢情況摸清楚,回來畫成圖。兩個人走了之後,他自己化妝成一個老頭,帶了一些攀爬工具,往丸都山而去。【未完待續】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