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從倫敦開始的詭異劇場 >第六十一章 相持(十)【偏講述】
    拿下南原以後,秀吉下令搞了一場血腥屠殺,全城雞犬不留。

    沒有太多目的,純粹是爲了泄憤。

    接着,是位於北方的全州。

    左右兩路大軍匯合,輕鬆佔領這座空城,又搞了一場屠殺,來不及逃走,亦或者對倭人抱有些許幻想的李朝百姓,爲之一空。

    很顯然,跟壬辰倭亂時期不同,那時候,它們好歹會打着安民的旗號做做樣子,標榜仁義之師。

    如今連樣子都懶得做了,無論是左路軍,還是右路軍,皆在各自的行軍路上,染出了一道由鮮血鋪就的道路。

    那些散落在林間、山溝中的義軍,甚至不需要打聽情報,根據鮮血乾涸程度,以及村鎮被焚煙火的溫度、狀態,就可以判斷出倭軍動向。

    盡焚家舍。

    屠戮村所。

    ……

    這些已徹底成爲倭人的代言詞,隨軍的僧侶感慨,整個全羅道已經變成了“赤國”,很多沒有處理的戰場、屍坑,滋生出大量詭異之物。

    非鬼非妖非魔。

    異常恐怖。

    連續屠了幾座城,秀吉心中怒火稍稍退去,本來打算阻止麾下士卒。

    但老猴子轉念一想,上一次入侵時,自己已經足夠柔懷,可賤民們根本不領情,這次索性把全羅道屠個乾淨,以震懾其它道,讓他們變得老實起來。

    就這樣,發泄完獸慾以後,倭軍第二階段戰略目標啓動,前來助陣的水師沿着河道,前往沿海地區清除潛在威脅,並構築小型城寨。

    陸上主力部隊,兵分兩路,同時向京畿道和忠清道進軍,務必在半個月內拿下漢城。

    而早就南下駐防的明軍,也探知到倭寇正在心急火燎地北上。

    其中,還有豐臣秀吉親自督戰的壞消息。

    不管怎樣,老猴子勉強算是一國之君,雖說它們國內有什麼天皇,但大明在上次戰爭過後,是將國王之名頒給了秀吉。

    正因爲如此,楊鎬再度找上了朝鮮王李昖,要求他也親上前線,以鼓舞士氣。

    爲了表示誠意,位高權重的楊經略放出豪言,要親自追隨在李昖左右,護他周全!

    朝鮮王嚇得一邊命人偷摸打點行囊,一邊低頭嘟囔說:

    眼下兵荒馬亂,戰場上的刀劍火器可不長眼睛,您是明朝來的貴客,怎麼可以親自犯險呢?萬一有個閃失,那誰來主持大局。

    嘴上擔心的是楊鎬,其實心裏還是捨不得自己,李昖真覺得憑萬把人,根本守不住漢城。

    要不是上次被罵了個狗血淋頭,大明那邊措辭嚴厲,宣稱:要是自家再說逃跑,就撤軍不管,他哪裏會堅持到今天?

    當下,只能和文武大臣一起,偷摸着轉移私產和家人,介時,好輕裝逃跑!

    見李昖這個外番首腦,一副支支吾吾的樣子,就差扒着柱子,一抹鼻涕一把淚,明說不去。

    楊經略袖子一甩,冷哼着走人。

    不需要說出來,朝鮮王就知道,肯定是怪自己爛泥扶不上牆。

    扶不上就扶不上吧。

    等以後去了大明,那位仁慈、陌生的皇帝兄長,多多少少也會給自己一點優待,再怎麼說,他也是堂堂親王,爵位比朝臣高。

    有必要跟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一般見識?李昖瞬間想通了,並開始回憶數年前。

    那時候,明朝一直通過多種渠道暗示,倭寇很有可能發起大規模侵略,提醒他們儘快戰備。

    奈何大家享樂慣了,知道有這麼回事,可就是不行動。

    況且,本來就爛到不成樣子的軍隊再怎麼捯飭,也不堪大用,索性從上到下,一起裝不知道。

    等倭賊真正登陸發起進攻的時候,明朝再度發表官方諮文,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助。

    李昖順着朝臣的意思,給了一封回信,潛臺詞是:小問題,您甭操心了,咱自己能處理好,放心吧。

    然而,這明顯是死鴨子嘴硬。

    倭寇彼時連戰連捷,已經拿下漢城,滿朝文武不得不隨自己移駕平壤。

    這種時刻,距離半島最近的大明寬奠堡副總兵佟養正,察覺到不對勁,主動跨過鴨綠江,詢問義州官員需不需支援。

    【我國兵力足夠,不必勞動天朝】

    原話如此。

    佟養正無奈退走。

    黨爭、好面子,多種因素導致李朝方面耽誤了太多戰機,以至於明朝收到求援國書,在得知真相以後,不得不懷疑其中是否存在陰謀。

    一直有流言說,李朝已和倭人勾結,來圖大明。

    否則,擁有大量天險可守,帶甲數十萬,勉強算是大國的李朝怎麼就敗亡得如此快。

    李昖清楚地記得,自己當時一邊辯解,一邊思考:

    大明是父母之邦,孩子被人在外面痛打一頓,回父母家蹭喫蹭喝,不過分吧?

    備受煎熬的等待中,大明爸爸很快查明瞭真相,立刻就派出援軍,並讓一個叫郭夢徵的參將,給了自己兩萬兩銀子,說是安慰……

    總而言之。

    過去種種經歷讓李昖從骨子裏憧憬天朝,那裏有一位素未謀面,卻極其豪爽的皇帝兄長。

    所以,當危機再度來臨時,他不想着抵抗,反而一門心思要內附。

    可惜,遠在燕京的萬曆皇帝,已經有些厭惡這個異父異母的異姓兄弟了。

    可李昖卻毫不自知。

    事實上,李朝和倭國已經被常年戰爭,拖得民生凋敝了,而有內憂的大明也感覺到一絲疲憊與不耐煩。

    朝廷內部,不管是主和派,還是主戰派,現在都默默達成一致:

    大傢伙應該畢其功於一役,以雷霆之勢把島國鬼子攆下海,不要再拖了,讓國家財政趕緊緩一口氣。

    因此,本就在戰爭爆發時定下的原則,得到進一步貫徹——

    增兵,再增兵,大增兵!

    當前不足萬人守漢城,確實很難,但只要固守一段時間,危機就可以化解。

    因爲李如梅、李芳春、祖承訓等遼東大將已跨過鴨綠江多時,預計再有半個月,即可抵達李朝京畿道。

    而這纔是第一波支援。

    第二波支援,必須一步到位,實現把鬼子一次性趕下海的目標。

    由於是大動作,會涉及到方方面面,故而,今年是不可能完成了。

    要知道,遼東與宣大已經派出大軍前往半島抗倭,餘者肩負着守衛大明北方的重任,怎麼可能爲了一個外番,無節制削弱京師的防禦力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