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吳起篇(2)
    棄儒學兵

    吳起怒殺鄉鄰,不管是什麼原因,促使他做出這樣如此瘋狂的舉動。是世俗無奈也好,是鄉鄰自己找死也罷,或者是吳起憤怒達到了極盛。但,吳起這種行爲,也是觸犯了衛國的法律。畢竟,怒殺鄉鄰三十幾人,這是很嚴重的事件。

    雖然,鄉鄰的嘲諷,給吳起帶來了強烈的心靈傷害。但,怒殺鄉鄰的這種行爲,造成了嚴重的社會不良影響。等待吳起的結局只有一個:法律的制裁。

    那麼,吳起會有什麼選擇呢?

    現在的吳起,選擇也不多。要麼,主動自首,爭取寬大處理。要麼,逃亡諸侯,尋求避難。

    吳起選擇了後者,逃亡諸侯避難。

    春秋戰國,沒有引渡條例。衛國太弱,沒有發言權,也沒人把他當回事。那麼,吳起會選擇那條最佳的逃亡路線?

    先來看一下地圖,有關衛國的周圍環境。

    衛國夾在強國中間,東邊是魯國,西邊是晉國,南邊是宋國、鄭國,北邊是晉國、齊國。

    晉國和齊國,被稱爲春秋時期四大好戰之國。鄭國是春秋小霸王,宋國商業發達,魯國是文化中心。

    若論戰力和綜合國力,晉、齊是最強的,鄭國次之,宋國居後,魯國最末。

    那麼,吳起爲什麼沒選擇晉、齊,也沒選擇鄭、宋,卻選擇最弱的魯國呢?

    這隻能說明一點:人的一生,總會走到關鍵的節點。你做出的選擇,會是你以後的人生。

    我想,吳起選擇魯國,有以下原因:

    1、魯國離衛國近。

    2、魯國是文化中心。

    3、魯國能讓他施展才華,早點出人頭地。

    鄭國除了鄭氏三公有些作爲,其餘君主,總是捱打。尤其是鄭國地理位置受限,是晉國和楚國爭霸的緩衝地。

    晉君有名沒實,朝政被韓、趙、魏三家把持,不好混。

    齊國國君權利,也被田氏架空,不好熬出頭。宋國經濟實力不錯,但,武力太弱。

    吳起經過多種考慮,最終選擇流亡魯國。

    逃亡之前,吳起離別母親,說了一句氣動山河的話,立下了一個血誓:不爲卿相,不復入衛,不與母見。

    這就是現代人常說的一句話:不混出頭,絕不回來。

    正如,霍去病立下的誓言:匈奴未滅,何以爲家。

    吳起從小立下大志(封君拜將),卻被命運折磨(成爲罪犯),最終流亡魯國。用兩個詞語來形容吳起的遭遇:時運不濟,命途多舛。

    那麼,魯國對於吳起來說,是個未知的諸侯國。等待他的又會是什麼?

    吳起去了魯國,這個選擇,這是他人生之中第一個選擇。此時的吳起,對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他來到魯國,是從零開始。

    在講《君王篇》的時候,涉及一個問題,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

    我說了四種情況:

    1.好的家境。

    2.好的老師。

    3.好的老婆。

    4.靠自己的雙手。

    現在的吳起,什麼都沒有。靠自己的雙手,也打拼不出事業。此時的他,也不能太高調。畢竟,在衛國有案底,不能嘚瑟。雖然,史料沒有記載,吳起是什麼時候去的魯國。按照吳起伐齊,成名之戰時是二十八歲。

    此時的吳起,年歲應該在二十多歲。

    面對人生的抉擇,吳起又做了一個決定:找個好老師。

    魯國是禮儀之邦,文化中心。到處都是,優秀的老師。吳起挑來挑去,選擇拜在一個大儒的門下。這個人就是當世大儒,被稱爲曾子。

    這裏有個問題,吳起的老師是誰?

    有兩種觀點:

    1、曾參。

    2、曾申。

    曾申是曾參之子,都是大儒。曾參是孔子的弟子,也被稱爲儒家五聖之宗聖。儒家五聖是指孔子、子思、顏回、曾申、孟子。

    按照史料留下的痕跡,曾申出生於公元前505年—公元前前435年。曾參死的時候,吳起(公元前440年出生)才幾歲。所以,吳起的老師應該是曾申。

    曾申的父親曾參、祖父曾點,都是儒學大家,師從孔子。這個生在書香門第的人,也是當世大儒,並寫了一部書《孝經》,在魯國很有名望。也可以說曾家是世代出自儒家,學問淵博。

    吳起拜在曾申門下,有兩個好處:

    1、老師很出名。

    2、同學多。

    如果吳起,能夠拜在曾申門下學習。對他以後出仕有很大的幫助。但,這裏有個問題?

    吳起來魯國,什麼都沒有,他投在曾申門下,曾申會收下他?

    儒家教育理念提倡有教無類。但,接受教育的人都是有特長的。如果你是朽木,怎麼教育也沒用。

    史料雖沒記載吳起是如何拜在曾申門下,也不知道,曾申爲什麼接納吳起。但,可以肯定的是曾參看中了吳起有過人的能力。畢竟,此時的吳起剛來魯國謀生,啥也沒有。他想投在曾申門下,頗廢周折。

    總之呢?吳起用盡了很多辦法,拜在了曾申門下。

    吳起是求上進的人,有好老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還有很多優秀的同學。吳起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一邊用功學習,另一邊廣交朋友,謙恭待人。

    吳起的勤奮學習、待人和睦,博得了曾申的好感。

    曾申也不吝嗇,將自己知曉的東西都交給了他,還附送了一門選修課:兵道。

    轉眼間,幾年過去了。

    現在的吳起在魯國混的還可以,不僅拜在名師門下學習,結交了很多朋友,還有點小名聲。然,上天又給吳起開了一個玩笑。誰也沒想到,這種幸福美滿的生活,很快被一個人打破。打破吳起幸福生活的人是誰呢?

    他母親死了。

    按照儒家觀點,母親死了,身爲兒子要回去盡孝。可,吳起,不願回去替母守孝。

    優秀的人,總會遭人嫉妒。那些和吳起關係不好的同學,開始以此爲藉口,在曾申面前,抨擊吳起。

    由於吳起的頑劣不孝,曾申不願被這個逆子、逆徒,敗壞了名聲。曾申沒想到自己的學生是這種人(母死不歸),丟不下臉面,將吳起驅逐出儒家,並與他劃清界限。

    吳起被曾申逐出師門,不僅代表着與曾申不是老師和學生關係,也代表着他和儒家也沒關係。同時,吳起揹負着雙重身份:不孝子、儒家棄徒。

    這對吳起而言,簡直是大禍。也可以說,吳起的一生,徹底完了。

    面對世俗的抨擊之聲,弱小的人只會一蹶不振。吳起沒有倒下,反而以堅強的站了起來。諸子百家,何其多。儒家不要他,他就去學其他。

    儒家雖是顯學,卻在大爭之世無用。因此,吳起又學了一門專業:兵家。

    棄儒求兵,這是吳起又一個新的選擇。

    此時的吳起,年齡不到二十五歲,就要承擔起這樣的名聲?實在是太難了。吳起瞬間失去了一切,又要重新開始。那麼,等待吳起的又是什麼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