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孫龐篇(8)
    助魏行王道

    龐涓從桂陵大敗而歸,回到大梁。生平未嘗一敗的人,最終還是敗了。破他神話的人,是他的師弟孫臏。論天下諸侯何人能敵,舍他其誰。這一刻,龐涓笑了,他有對手了,人生也不會感到寂寞。

    天下無敵的人,真的很寂寞。

    魏惠王見愛將打了敗仗,也沒有責怪他能力不行。畢竟,齊國太狡猾,有備而戰。

    龐涓率軍從邯鄲長途跋涉,是疲憊之師。齊國以逸待勞,又設伏偷襲。龐涓在極度劣勢的情況,保住有生力量,實在不容易。

    龐涓見領導沒有將鍋讓他背,也覺得自己跟對了人。敗給齊國,敗給師弟孫臏,是龐涓心中的一道疤。想要這道疤痕痊癒,只能伐齊,打敗孫臏。

    正所謂,在哪裏跌倒,就要從哪裏站起來。

    魏惠王騰出手來,聯合韓國,出兵襄陵,攻打宋、衛聯軍。

    宋、衛聯軍見齊國不打了,也撤軍歸國。

    楚國見魏國主力回來了,也停止了繼續攻伐。

    魏惠王處理了楚、宋、衛等諸侯,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擊秦,收復失地。這個光榮而又艱鉅的任務,自然落到了龐涓的身上。

    龐涓也知道,魏國和齊國短時間內,不會大規模開戰。他把怒氣發泄在其他諸侯的身上。尤其是秦國,面對猛獸的進攻,完全招架不住。

    秦孝公見中原大戰停了,龐涓率軍來攻,很識相的躲避這支猛虎,撤軍歸國。在楚國的斡旋下,諸侯國之間停戰。這場以趙國邯鄲,引發的第一次中原大戰,最終落下了帷幕。

    戰爭之後,總會改變格局。

    第一次中原大戰之後,格局又是怎樣?誰又成爲了最大的贏家?誰又是最大的輸家?

    大戰之前,天下格局:魏國一家獨大。

    大戰之後,天下格局:齊、楚崛起,成爲可以制衡魏國的對手。

    邯鄲劫難,讓趙國的國力,一落千丈。

    魏國四面開戰,桂陵輸給齊國,霸主的根基也被動搖。

    秦國攻克河西少梁,上郡固陽,兵峯抵達魏國舊都安邑。

    齊國在桂陵擊敗魏軍,這也是魏文、武兩侯以來,最大的慘敗。齊國崛起東方,成爲大國。楚國佔據魏國的睢濊間地。魏、趙兩國是最大的輸家。秦、齊、楚三國成爲了贏家。

    魏國攜帶勝利的餘威,逼迫趙成侯在漳水之邊,簽訂盟約。魏國遵從協議,從邯鄲撤軍。

    魏、趙兩國關係,開始緩和。

    魏惠王處理完趙國之事後,又與齊、楚、宋、衛、韓等諸侯交好,制定停戰協議。魏惠王與諸侯和睦相處,國家陷入安定,開始休養生息,發展國力。

    這時,天下初定,各國也在變法圖強。

    齊、秦,開始了第二次變法。

    韓國,也以申不害變法。

    燕國繼續保持沉默。

    楚國與越國打得不亦說乎。

    倒是趙國,成爲了最忙的人:奪地平叛,征戰諸侯。

    魏惠王用了十年的時間,再次將魏國的國力,恢復到邯鄲之戰前。魏國得到發展,魏惠王開始膨脹,又想對中原諸侯出手。

    可,上一次被諸侯羣毆的事,他也沒忘。

    欺負宋、衛小國,也沒有意思。若把魏劍指向大國,他也不知道是伐趙、伐秦,還是伐楚?

    龐涓提議,向西滅秦,這樣才能壯大魏國的實力,還有一個穩固的後方。

    魏惠王也想起與中原諸侯大戰時,秦國偷襲,佔據河西元裏、少梁,攻克上郡的固陽,渡河圍困安邑。

    秦國現在的發展,已經上了一個臺階。尤其是秦國,實行了第二次變法。再不壓制秦國,等到他強大起來,魏國就慘了。伐秦,既是爲了削弱秦國,也是爲了十年前那一戰,報仇雪恥。

    中原諸侯輕蔑秦國,魏國伐秦,也沒諸侯幫他。還有就是,周天子多次給秦國發去賀電,封他爲諸侯伯長的事情,也讓魏惠王不爽。誰讓魏惠王不爽,註定要捱揍。

    魏惠王休養生息十年,早已經耐不住寂寞,他要搞點事情出來。龐涓獻上一計:效仿姜齊恆公,以會諸侯,爭霸天下。

    這就是戰國時上有名的事件:逢澤會諸侯。

    魏惠王以這樣的名義,也可以看出,那些諸侯是給他面子。對於不給面子的諸侯,揮出魏劍,滅之。

    有句話說得好,你有計策,我也有對策。魏惠王以會諸侯的名義伐秦,秦國的君臣是怎麼做的呢?

    此時,秦國的國君是秦孝公,於公元前361年繼位。秦孝公繼位後,遇見了一個人。他就是流傳後世的商鞅。

    秦孝公繼位後,做了四件事:

    1、鞏固政權。

    2、修建咸陽。

    3、實行變法。

    4、偷襲魏國。

    那麼,面對魏惠王伐秦,秦國君臣會怎樣應對?

    商鞅獻上一計:尊魏爲王。

    其目的,是想轉移魏國的注意力,同時也讓魏國成爲天下諸侯共同的敵人。商鞅這招可真狠啊!簡直是把魏國往火坑上推。

    由於這個問題太高難度,派任何人去都不放心。商鞅親力親爲前去魏國,使勁地吹捧魏國的功業,把拍馬屁的功夫,發揮淋漓盡致。

    魏惠王聽了,很高興,也覺得是這麼回事。尤其是商鞅那句,順從天意,先行王道,再圖霸業,讓魏惠王膨脹不已。

    雖然有人提醒魏惠王,秦國包藏禍心,給你挖了一個大坑,等着你跳。

    魏惠王明知是坑,也會跳下去。

    ‘尊王’,太具有誘惑力。若能稱王,與周天子比肩,人生很完美。

    公元前344年,魏惠王以天子的名義,召集泗上十二諸侯逢澤會盟。所謂的泗上十二諸侯,指的是泗河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即:宋、魯、衛、邾、薛、郳、滕、莒、任、郯、費、邳。

    魏惠王之舉,看似聲勢浩大,其實召見的是十二個小諸侯國。這些小諸侯不能得罪魏國,所以委屈自己前來參加會議。

    秦國倡議的也要派人來祝賀。韓國見老大哥魏國,召集諸侯會盟伐秦,也去湊個熱鬧,支撐一下場面。趙肅侯也想伐秦,前去參加。齊國、楚國、越國、燕國,完全不把魏國放在眼中,拒絕參加會盟伐秦,一點也不給面子。

    魏惠王見來了這麼多諸侯,比周天子還要威風。居高臨下,用天子的語氣說話。

    魏惠王在會盟伐秦的會議上,突然宣佈,魏國稱王。

    其他諸侯還沒有反應過來,卻聽見秦國使者,率先高呼。十二諸侯國弱小,屁都不敢放一個,點頭迎合,也跟着高呼。

    韓昭侯、趙肅侯相互看了一眼。

    啥,魏國自封爲王?我們兄弟怎麼辦。

    趙肅侯性格穩重,再加上在打齊國,不能和魏國鬧得太僵,笑而不語。

    韓昭侯性子比較急躁,怒喝,“魏侯,你算什麼東西,敢稱王。韓國,第一個不答應。”

    魏惠王本來心情不錯,見兒子輩的韓昭侯第一個跳出來反對。魏惠王看着韓昭侯那張太欠收拾的臉,打他的心情都有了。

    然,公共場合,動粗是不禮貌。

    魏惠王心平氣和地說,“我稱王,是天意。你敢對我不敬,別怪我對你動手。”

    魏惠王的意思是說:信不信,我揍你。

    韓昭侯見話語說破,已經沒有緩和的餘地,拂袖而去。

    韓昭侯臨走前,和魏惠王約架,要好好打上一架。並放言說,你敢稱王,我第一個不服。韓國的大軍,將會兵伐大梁,維護天道。

    韓昭侯這麼不給魏惠王面子,還被當衆打臉。

    韓、魏兩兄弟的關係,又會何去何從?

    魏趙交惡,對於沉默了十年的龐涓來說,又會有怎樣的功業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