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犀首篇(1)
    戰國時代,有個男人留下了一句話:一怒諸侯懼,一安天下歇。

    他首倡合縱,其軍事才華,無人能比。他的計謀,足以填平山嶽,撼動天下。他前半生在秦國奮鬥,戰績斐然。他後半生,抵抗秦國,戰績卻是勝少敗多。那麼,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這次要講的名將公孫衍,又叫犀首。

    一提起公孫衍,就會發出一個感慨:命運不公。

    他出生魏國,成名秦國,兩度爲魏相,兩次爲韓相。侍奉的君主也比較多:魏惠王、秦惠文王、魏襄王、韓宣惠王。

    他命運波折,雖有濟世安邦之才,又有持戈征戰之謀。這位文武全才的人,竟然被上天捉弄,鬱郁不得志。最終,落得不知所蹤的命運。

    接下來,我們走進公孫衍的世界,看一下,這位命運多舛,不被上天待見的名將。

    先來看一下公孫衍的個人簡歷。

    姓氏名:姬姓公孫氏名衍,號犀首。

    生卒:不降。活躍歷史的時間:公元前334年---公元前314年。

    戰績:助秦收復西河、首倡合縱、五國相王、五國伐秦、三晉結盟。

    身份: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縱橫家。

    名言:老天虐我千百遍,我對上天如初戀。

    公孫氏這個起源,有三種說法。

    1、據《路史》記載,神農氏同母弟勗,嗣少典國君,世爲諸侯,後以公孫爲姓。

    2、出自姬姓,是姬姓諸侯的後裔。出生在王室的兒子,被稱呼爲公子,公子的兒子,被稱呼爲公孫。後代子孫,以公孫爲氏,就是爲了祭奠祖先的輝煌。

    3、據《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諸侯之孫,也以公孫爲姓,稱公孫氏。

    至於,公孫衍的姓氏出自何處,史料沒有記載。但,從公孫這個氏族來看,他的祖上曾經是無比顯赫。由於史料殘缺,公孫衍出生的時間沒有記載,只留下了幾個字:公孫衍是魏國人,出生在陰晉。

    那麼,公孫衍是如何亮相的呢?

    答案:公孫衍的出場很高調。

    公元前334年,中原發生了一個大事件:齊威王和魏惠王在徐州舉行會盟,並互相稱王。這就是戰國曆史上,有名的徐州相王。

    齊威王稱王遭到了楚、燕、趙三國干涉,最可憐的莫過於魯、宋小諸侯,還被迫站隊。最倒黴的人是宋君剔成,因爲站隊錯誤,被狠狠教訓了一頓。幾年後被他的弟弟宋康王取代。(詳情,請看《君王篇》之《魏惠王篇》)

    魏惠王以稱王這劑蒙藥,將齊、趙、燕、楚、宋、魯等諸侯捲入其中。但,自己也很悲劇。魏國仗着國力強盛之時,欺負了很多諸侯,其中被欺負最慘的兩個諸侯國:秦國和趙國。

    趙國的邯鄲劫難,導致趙成侯鬱鬱而終。趙肅侯繼位之後,不是平叛就是伐魏。秦國的西河之恥,歷經秦國六位君主(秦簡公、秦惠公、秦出公、秦獻公、秦孝公、秦惠文王)。最關鍵的一點:秦、趙兩國的君主,都富有朝氣且是主動進攻型的選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其子繼位,這就是秦惠文王。據史料記載,秦惠文王生於公元前356年。也就是說,秦惠文王繼位的時候,才十九歲。

    十九歲的孩子能幹什麼?

    現代人十九歲,正是熬過高三,進入大學的時候。好好學習、談場戀愛、打幾場遊戲,這是十九歲的人,要做的事情。秦惠文王不是一般人,他的十九歲,捨棄了兒女情長,選擇了家國偉業,甚至是血雨腥風。

    秦惠文王繼位後乾的第一件事:腰斬亂臣商鞅。(秦惠文王爲什麼腰斬秦孝公時期變法功臣商鞅,我在《趙武靈王英雄傳》講解過,這裏就不多說了。)

    公元前334年,魏國與齊國,在徐州相王。秦惠文王又到了親政的年紀,且穩定內政,掌握生殺大權。

    趙肅侯找魏國麻煩。秦國也去找魏國麻煩。爲了繼承秦孝公東進伐魏的遺志,揮出了伐魏之劍。那麼,以誰爲將,這是一個難題。

    秦惠文王身邊能用且信任的人,並不多。最終經過一番衡量,秦惠文王選擇了尚未出道的公孫衍。

    秦惠文王爲什麼選擇魏國人公孫衍,出兵伐魏?

    我想有以下幾個原因:

    1、公孫衍在秦國混了很多年,有軍功且被秦惠文王所知。

    2、好掌控。

    3、秦惠文王有識人之明,一眼相中了公孫衍將帥之才。

    4、公孫衍之纔得到了秦國重臣的舉薦。

    簡單說,公孫衍能夠被秦惠文王選擇,有自己的原因(在秦國混了很多年,有軍功,有名聲),也有秦惠文王的原因(識人之明、選擇了一個好掌控的人)。公孫衍有才華,秦惠文王需要有才華的人。於是,公孫衍就出現在歷史的舞臺上。

    公孫衍初次登上舞臺,就打得魏國沒有招架之力。

    魏惠王頂不住秦國的攻勢,只能被迫議和,割讓陰晉(吳起曾在這裏以五萬魏武卒打敗秦國五十萬,成就了以少勝多,經典不衰的戰神佳話)等地。陰晉是公孫衍出生的地方,也可以叫家鄉。不知道公孫衍離開家鄉之時,是什麼感受。也不知道,公孫衍帶領秦軍攻破家鄉,又是什麼感受。

    總之,公孫衍初登舞臺,表現很好。一戰擊潰魏軍,打到了家鄉陰晉。

    秦惠文王剛親政,伐魏嚐到甜頭,爲了氣魏國無能的君主,將陰晉改爲寧秦。這兩個字,也有去魏國化的意味。畢竟,陰晉被魏國統治了七十多年(公元前308年---公元前332年)。

    秦惠文王收復陰晉要做的第一件事:去魏國化,宣告態度。

    此次攻擊,也讓秦惠文王這位進攻型的選手,看到了魏國的孱弱。秦惠文王打算來一次大手筆,他要收復丟失的疆土:西河。

    秦國和魏國圍繞西河,歷經八十多年,幾代人的爭奪。尤其是秦惠文王的爺爺秦獻公,在爭奪西河之中,付出了生命。他的父親秦孝公,休養生息,兩次變法,也沒能完成復疆的使命。

    爺爺、父親沒有完成的使命,他完成了,此等功勳,必將載入秦國的歷史,被後人傳頌。

    公元前330年,秦惠文王以公孫衍爲將,發動了收復河西之戰。這就是公孫衍打的最關鍵一仗:雕陰之戰。

    這一仗,魏國的勢力徹底退出西河,秦國收復了自從公元前408年,丟失的河西。也是這一仗,讓公孫衍脫穎而出,聲名顯赫,戰績斐然,官居大良造,成爲一顆冉冉升起的將星。

    那麼,公孫衍爲什麼要進攻雕陰?

    先來看一下,雕陰的地理位置。

    魏惠王繼位後,前期最主要的對手:秦獻公。

    公元前366年---公元前362年,這五年的時間,是秦獻公結束秦國幾世之亂,歷經改革,證明自己的時代。與魏國打了四次,前三次(武都、洛陰、岸門)打出了秦國的信心,也得到了周天子的讚美。少梁之戰,相當慘烈。魏軍主帥公叔痤被俘、秦軍主帥秦獻公受重傷。(有關這次戰役具體的描述,以及秦獻公勵志人生,請看《戰國風雲人物君王篇之魏惠王篇》)

    秦孝公趁着第一次、第二次中原大戰之時,也趁火打劫,出兵西河,不斷消耗魏國的國力。爲了減輕西線的損失,能夠更好的應對中原局勢。魏國修了一座長城,應對秦國的攻勢。這座長城:沿洛河北上至上郡。

    雕陰是最主要的一座城邑,也是連接魏西河和上郡最重要的樞紐。魏國在西河、上郡,駐兵十萬,雕陰就佔據了一半兵力。可謂,雕陰的地理位置相當重要。

    坐鎮雕陰的人,也很能打。他就是常年負責西河防務,應對秦軍老將龍賈。

    此戰,公孫衍又會如何打?

    由於史料的殘缺,雕陰之戰的詳情,沒有詳細記載。秦軍出動了多少人、魏軍出動了多少人,雙方交戰,犧牲了多少人,多沒有記載。唯獨留下了幾行字:公孫衍率領秦軍,攻雕陰。魏老將龍賈被俘,斬首魏軍近五萬。

    從上句話能夠得出兩個信息:

    1、秦軍的主帥是公孫衍,魏軍的主帥是老將龍賈。

    2、魏軍陣亡了近五萬將士,老將龍賈被俘。

    從這兩個信息,可以推斷出其他信息:秦軍遠比魏軍多,至少在十萬以上。甚至有人根據陰晉之戰、少梁之戰估計,秦軍至少有二十萬。此戰,秦軍並沒有取得壓倒性的勝利,相反贏得很慘烈。否則,秦軍就會加大對魏國的打擊,趁勢攻佔河東之地。

    總之,雕陰之戰,秦國慘勝,魏國全軍覆滅。魏國大傷元氣,再也沒有力量與秦國在西河相抗衡。魏惠王將西河和上郡,供手奉獻於秦。至此,秦國和魏國爭奪河西,歷經幾代人,近八十年的恩怨,落下了帷幕。

    秦惠文王也完成了幾代人的使命,收復河西。而,助秦收復河西的人,正是公孫衍。爲了表彰公孫衍不世軍功,秦惠文王封他爲大良造。這個位置,曾是商鞅擔任。由此可見,公孫衍聲名鵲起,登入秦國的政壇,進入了權利中心。

    然,發生了什麼變故,讓公孫衍離秦去魏?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