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犀首篇(3)
    五國相王

    公孫衍離秦奔魏,聯合齊國伐趙,取得大勝,成功證明了自己。此戰獲勝,公孫衍總算有了能夠在魏國混下去的資本。

    沒過多久,公孫衍又迎來了第二次出手的機會。

    公元前328年,楚國有作爲的君主楚威王去世,與其父楚宣王,併成爲‘宣威盛世’,其子繼位,是爲楚懷王。

    魏惠王在西邊丟了西河、上郡,在北方打贏了趙國。趁着楚威王去世,楚懷王繼位,楚國政權交替之時,想要彌補自己的損失。於是,魏惠王又朝着楚國亮劍。而這一次,魏國又取得了勝利,給楚國帶去了徑山之恥。

    根據殘存的野史記載,這一次領兵伐楚的人,也是公孫衍。

    伐趙勝,伐楚勝,證明了公孫衍名將之姿,也讓魏惠王嚐到了勝利的滋味。同時,滋生了魏惠王自信心過度膨脹。畢竟,魏國很久沒有取得勝利,在中原諸侯之中早就沒有發言權。公孫衍的到來,讓魏國有了生機,開始嶄露頭角。

    公元前326年,趙肅侯甍,年僅十五歲的兒子雍繼位,這就是趙武靈王。

    趙肅侯死了,魏惠王看到了亡趙的機會。在惠施和公孫衍等人的努力下,一條亡趙的計策產生了。這就是戰國時代,趙武靈王繼位之時,面對的第一次挑戰:五國以會葬之名,圖謀趙國。

    這五國,指的是魏、秦、齊、楚、燕。

    對於魏惠王來說,這是亡趙、弱趙的機會。對趙武靈王來說,是人生之中遭遇到最嚴峻的挑戰。稍有不慎,趙國就被五國圖謀,趙氏江山亡他之手。可惜,這一次上天沒有站在魏惠王這邊,圖謀趙國的計謀,最終失敗了。(五國圖趙爲什麼會失敗,我在《趙武靈王英雄傳》之中詳細講解過。)

    圖趙不成,魏國的局勢就陷入危機。魏國可以聯合諸侯亡趙。趙國也可以聯合諸侯亡魏。

    魏國的敵人更多:北邊有趙、南邊有楚韓、西邊有秦、東邊有齊宋。

    爲了打破僵局,扭轉局勢,公孫衍獻計:與趙講和。

    魏惠王放下老臉,帶着兒子(魏襄王)前去邯鄲,祝賀趙武靈王繼位,積極改善魏、趙兩國之間的關係。韓宣惠王也帶着兒子(韓襄王)去邯鄲,鞏固趙、韓之間的革命友誼。這是三十年後,魏趙兩國開始了破冰之旅。也在這一刻,三晉打開了和善的大門。

    魏惠王剛打開局面,西邊的秦國不安分,又發生了一件事:秦惠文王效仿魏、齊,第三個稱王。

    秦國相王的舉動,讓魏惠王看到了就會。畢竟,魏惠王稱王被諸侯羣毆,導致第二次中原大戰,魏國霸業衰退。齊威王稱王也被諸侯(燕、趙、楚)打,被欺負得很慘。秦惠文王稱王,也應該被打。

    爲了拉攏諸侯打秦國,魏惠王做了幾件事:

    1、尊韓爲王。

    2、拉攏韓國一起去齊國,互尊爲王,締結盟約。

    3、積極搞好與趙國之間的關係。

    就在魏惠王準備聯絡諸侯揍秦國的時候,秦惠文王先發制人,用武力打壓魏國,告誡韓國不要輕舉妄動。同時,極力交好齊國和趙國。張儀爲了擺脫秦國的困境,同時也爲了轉移諸侯的注意力,讓諸侯自亂陣腳,幹了一件事:邀請齊、楚會盟。

    這就是戰國曆史上,發生的一件大事:齊、楚、秦三國會盟,被稱之爲齧桑會盟。

    這次會盟的主題:齊、楚、秦三國締結攻守盟約,均分天下。

    然,這次會盟,最終以失敗告終。至於,爲什麼會失敗,我在《趙武靈王英雄傳》之《合縱連橫》講過。大家有興趣去看一下。

    張儀會盟失敗,但,他的計策成功。張儀將會盟的內容虛虛實實,散播出來。這道消息,傳了出去,引起中原諸侯一片恐慌。尤其是魏國反應最爲明顯。魏國與齊、楚、秦三國皆有領土之爭,如何能招架三國的進攻。

    魏惠王本想趁着秦國稱王,聯絡齊國、楚國共同討伐秦國。卻怎麼也沒想到,齊國和楚國賣了魏國,與秦國結盟。魏國對付秦國已然費力,在加上齊、楚兩國,情況不容樂觀。就在魏國君臣苦無良策應對齊、秦、楚三國之時,一個關鍵的人物站了出來。

    他就是公孫衍。

    張儀主張秦齊楚連橫,均分天下。公孫衍也不甘示弱,提出了一個舉世驚駭的計謀:合縱諸侯抗三國。

    這就是公元前323年,戰國時代有名的重大事件:五國相王。

    這五國從北到南指的是:燕、中山、趙、魏、韓。

    五國相王是魏國倡導,發起人是公孫衍。其目的就是針對齊、楚、秦三國,蠶食天下諸侯。

    由於這五國在幾何圖形上看,是一條南北縱橫的直線。因此,被稱爲合縱。

    從這五國之中,有個很明顯的信息:中山國。

    那麼,中山國爲什麼能夠與三晉、燕國比肩。畢竟,趙國和中山國的宿怨。中山國和燕國的那些事。中山國稱王,爲什麼燕、趙會答應。我想,公孫衍做了不少功課,成功說服了燕趙。

    總之呢?在公孫衍的斡旋下,燕、中山、趙、魏、韓五國互尊爲王,締結盟約,應對齊、楚、秦三國。三晉爲了圖存,放下過往恩怨,再次攜手合作。公孫衍的計策,再次爲三晉打開了一扇嶄新的大門。韓、趙、魏三家,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三家分,則勢弱。三晉合,則勢強。

    這一刻,三晉合在了一起。

    那麼,張儀齊、秦、楚三國連橫VS公孫衍五國相王合縱。這二人的計謀,孰強孰弱。

    這兩位不愧是當代最厲害的縱橫有說之士,兩個魏國人,出的計謀,足以填平山嶽、阻斷四海。張儀和公孫衍可謂都是有智慧的人,不分伯仲。公孫衍之謀,不僅團結了一切力量,還鞏固了三晉同盟,也爲迎來三晉時代,打開了一扇大門。

    那麼,公孫衍五國相王的最終結果又會如何?是否如公孫衍所願,五國合縱,不僅東可伐齊,西可攻秦,南可制楚?

    有句話說得好,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公孫衍又被上天開了一個玩笑:離魏赴韓。

    公孫衍五國相王,是大手筆,也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爲什麼,最終在魏國混不下去,選擇去了韓國?

    五國相王的消息,傳到了齊、秦、楚三國,引發了強烈的地震、海嘯。齊、秦、楚三國不謀而合,做出了攻伐諸侯的政令。

    齊威王以中山國敢稱王爲由,兵伐中山。齊、趙、燕、中山,四國捲入其中,明爭暗鬥。

    韓國被秦國打得沒有還手之力,卻仍然咬牙死撐。

    最可憐的是魏國,秦國打他,魏國打他,齊國也不落後跟着打他。魏惠王怎能招架齊、秦、楚三國的攻擊。西邊輸給了秦國,河東之地盡失。南邊輸給了楚國,丟了襄陵等幾座城池。東邊齊國算溫柔,也讓魏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魏惠王扛不住了,發出了一聲抱怨:結盟的是五國,爲什麼捱揍是魏國。

    魏惠王頂不住了,服了軟。從秦國來的張儀,成爲魏相。從楚國歸來的質子高,取代了魏襄王的儲君之位。魏惠王以諸侯制衡諸侯的策略,過程很高調,結局很悽慘,也讓他叫苦連連。五國相王以失敗告終,發起五國相王的公孫衍,就成爲了魏國朝臣排擠、打壓、驅逐、宣泄的對象。

    公孫衍沒有別的選擇,只能離開魏國去其他諸侯國發展。爲了守護母國,爲了團結三晉,他選擇去了韓國。公孫衍離開大梁之時,發下誓言:魏國,他會再回來的。

    五國相王失敗,不代表公孫衍的計謀不行,而是諸侯國太強,魏國實力太弱。隨着,公孫衍離開魏國,五國相王落下了帷幕。

    面對秦、楚插手魏國的內政,魏惠王驅逐惠施、公孫衍,罷免魏襄王的儲君之位,立質子高。那麼,公孫衍又會如何歸來,再次證明自己不世之材,名將之路?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