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白起篇(4)
    欺壓魏趙

    韓、趙、魏同出晉國,被稱爲三晉。公元前293年,魏韓兩國,還攜起手來,對抗秦國。

    往近的來說,公元前275年,秦國派穰侯魏冉攻打魏國。韓釐王率軍救援魏國,魏冉大敗韓軍,斬首四萬。韓國助魏出兵抗秦,短短三年時間不到,爲什麼魏國會聯合趙國,攻打韓國,導致三晉交惡。這就不得不提一個話題:魏國換主。

    公元前277年,魏昭王去世,其子繼位,這就是魏安釐王。

    魏安釐王繼位,對內要制衡權臣孟嘗君,封自己同父異母弟公子無忌爲信陵君。對外,要交好諸侯。可憐的魏安釐王屁股還沒有坐熱,秦國加大軍事打擊力度,年年欺負他。

    現在來看一份名單,秦國欺負魏安釐王的那些時日。

    魏安釐王元年,秦拔我兩城。二年,又拔我二城,軍大梁下,韓來救,予秦溫以和。三年,秦拔我四城,斬首四萬。

    魏安釐王被秦國打得懷疑人生,國內還有一個孟嘗君,用兩個字形容:可憐。

    按理說,魏安釐王繼位,遭到秦國打擊,韓國還出兵幫忙。魏安釐王爲啥恩將仇報,轉而伐韓呢?畢竟,韓國對待魏昭王和他,很是友好。

    這又要提及另外一個人:趙惠文王。

    沙丘宮變之後,趙國傷了元氣,默不作聲。這幾年,趙國發展迅猛,除了輸給秦國幾次,但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秦交鋒不落下風。趙國伐齊,誕生了一位名將:勇冠諸侯的廉頗。

    還有率五國伐齊的樂毅奔趙,被封爲望諸君。

    隨後,趙國對戰齊國,連連取勝,攻佔陽晉、昔陽、麥丘。就在魏安釐王繼位,趙國轉而攻魏,佔領魏國的城邑幾。

    魏安釐王繼位,不是被秦國打,就是被趙國揍。爲了改變不利局勢,只能向趙國和秦國交好。爲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和威信,魏安釐王得到一個消息:韓釐王病危。

    魏安釐王渾水摸魚,把在秦國、趙國的損失,從韓國身上找回來。魏安釐王改變戰略,爲了抵制秦國,聯合趙國攻伐韓國重鎮:華陽。

    韓魏之間友誼小船,說翻就翻。

    那麼,趙惠文王爲什麼要加入魏國伐韓。有以下原因:

    1、魏國有說。

    2、有利可圖。

    3、伐韓,魏國是主力。

    4、趙惠文王伐齊攻魏抗秦,伐韓不僅能證明自己是三晉的老大,同時也是爭霸中原的信號。

    現在來看一下,三晉交戰的情況。

    時間:公元前275年---公元前273年。

    君主:趙國的趙惠文王(公元前299年繼位)、魏國的魏安釐王(公元前276年)、韓國的韓釐王(公元前295年繼位)。

    對戰方:魏趙對戰韓國。

    雙方兵力:魏國十五萬以上,趙國五萬。韓國,傾國之力。

    主將:魏國主將芒柳、趙國賈偃、韓國沒記載。

    從這份簡歷來看,魏趙強大,兵力又多,韓國國弱將寡。此戰的結果,魏趙勝的機會要大點。然,戰爭,不到最後,永遠不知道會有什麼結果。

    韓國孱弱,打不贏魏趙聯軍。打不贏,就要想辦法打贏。韓國君臣的意見,向諸侯求援。

    現在來看諸侯的狀況。

    齊國被五國聯軍打殘,雖得以復國,驅逐外來諸侯。齊國傷了元氣,不想參與中原諸侯戰事。

    楚國被秦國打殘,水灌、火燒夷陵,連歷經幾代人營建的國都郢都被秦國攻佔。

    燕國離韓國遠,疆域不接壤,又被齊國打回原形,沒能力救韓。

    魏趙本是親兄弟,最終分道揚鑣,成爲了不是你死就我死的敵人。

    韓國能夠求救的諸侯:秦國。

    魏趙伐韓,韓求救於秦,秦國會做出如何選擇。是加入魏趙,夾擊韓國,共謀其土。還是選擇袖手旁觀,觀看三晉相互殘殺?

    此時,秦國和楚國的戰事告一段落。

    水灌鄢都、火燒夷陵、攻破郢都,白起打得楚國一蹶不振。楚頃襄王連打的勇氣都沒有,帶着老婆孩子還有財產,往東逃竄,逃到了陳這個地方,才穩定陣腳。按照白起的性格,會追到底,擴大戰果,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秦楚議和了。

    秦楚議和,有以下原因:

    1、楚國還有很強的軍事力量,足以支撐其新的大戰。(楚頃襄王收集東部地區的士兵,共得十多萬人,向西收復秦國攻佔的楚國長江沿岸十五邑設置郡縣,抵拒秦國。)

    2、楚國疆域太大,秦國難以獨吞。

    3、楚頃襄王派了一個重量級別的選手去秦國議和。他就是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

    4、秦國見好就收,保住勝利的果實。

    總之,秦國沒有加大對楚國軍事打擊力度,除了楚國不弱、疆域遼闊的原因,還就是秦國一次性喫不下楚國。楚頃襄王將兒子(楚考烈王)送去秦國爲質,秦楚議和,標誌着秦楚大戰,落下帷幕。

    秦國欺負楚國,同時還不忘打壓魏國。魏安釐王繼位,年年遭到秦國的打擊。最嚴重的的一次,秦軍圍攻大梁。秦國忌憚諸侯救趙,撤兵大梁。那麼,三晉交惡,秦國君臣會如何做抉擇?

    答案:助韓伐魏趙。

    起初,秦國是不想參與三晉之間的爭鬥。對於韓國求助,是拒絕的。畢竟,爲了韓國與魏趙交惡,這是不明智的行爲。其次,山長水遠,深林野地,路線太遠,遠水解不了近渴。

    這裏也有個問題,秦國爲什麼不聯合魏趙,瓜分韓國的疆土。從拒絕救韓,最終選擇助韓伐魏趙?

    有以下原因:

    1、韓國的思想工作很到位。

    韓釐王打不贏魏趙,派了一個重量級別的人物,入秦求援。這個人就是陳筮。雖然史料沒有記載關於陳筮的個人的信息,但,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會說話很重要。

    接下來看一下,陳筮是如何的會說話。

    1、事態不急。

    按理說,韓國被魏趙揍,去秦國求助,應該是低聲下氣,厲聲痛斥魏趙之舉,雙眼含淚,訴說自己的委屈,同時答應給秦國好處,換取秦國同情並出兵。

    然,陳筮不按常理出牌,沒有求人的態度。他不僅會說話,還懂得分析局勢,製造間隙。面對秦國咄咄逼人,不願幫忙。他對魏冉,說的話,匯成四個字:事態不急。

    隨後,說了事態不急的原因:如果事態真的緊急,韓國早就投降了。因爲不着急,所以纔有時間出使秦國。

    同時,這句話,還有潛藏的意思:秦國不助韓,便宜了魏趙,壯大了他們的實力。韓國打不贏,就會轉投其他諸侯。秦救韓,等同於弱魏趙。

    陳筮雖沒有求人的態度,但,他的一番話,言明利害,成功說服了魏冉,讓秦國心服口服地出兵。

    2、助韓等同與弱魏趙。(秦國的立場)

    3、白起、魏冉等人主張打,並且說了如何打,怎樣打。

    魏趙伐韓,陳筮入秦,魏冉救韓,諸侯關係演變成魏趙對戰秦韓。華陽,成爲魏、趙、韓、秦,四國交戰的主戰場。

    秦昭襄王以白起爲將,客卿胡陽,率兵救韓。

    敗韓魏、徵齊攻趙、重創楚國,這些都是白起的戰功。那麼,華陽之戰,白起會如何打。

    根據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以及華陽的地勢。白起做出預估判斷:韓國會敗,但,堅守一段時間還是可以。

    所以,白起的想法,讓韓國牽制魏趙聯軍,消耗雙方的力量,疲憊雙方的士氣。

    白起根據戰況,制定了很冒險的戰術:千里奔襲戰。

    白起身爲將領,知道一句話:兵貴神速。

    因此,白起率軍,日行百里,用了八天的時間,趕到戰場,並出其不意,出現在魏趙聯軍的後方,

    結局:秦韓大勝,魏趙慘敗。魏將芒柳逃亡,被俘三將,被斬首十三萬。趙將賈偃戰敗,兩萬趙軍被趕入黃河。

    華陽之戰,雖沒有記載,秦、韓、趙、魏,投入的兵力是多少。但,從史料記載的信息,戰況是極其慘烈。魏趙聯軍,被斬首十五萬。同時也是最關鍵的一戰,更是白起再建軍功之戰。此戰之後,魏昭王辛辛苦苦積累的國力,蕩然無存。魏安釐王再也沒有勇氣,叫板秦國。

    那麼,華陽之戰,爲什麼魏趙會輸?

    1、韓國的盟軍很強,還有一個能打的名將:白起。

    2、白起的奔襲戰,創造了歷史記錄。再加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打了魏趙一個措手不及。

    3、魏趙沒想到秦國會來得太快。

    總之呢?華陽一戰,以秦韓勝,魏趙敗結束,也改變了三晉的局勢。三晉離心,韓國跟秦國混,魏國被打趴下,只剩下趙國獨立抗秦。那麼,大爭之世,還會給白起提供怎樣的舞臺,建立不世功勳?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