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樂毅篇(7)
    難遇明主

    樂毅一鼓作氣,拿下了臨淄,卻攻不下即墨、莒。此時,對樂毅的各種流言蜚語,接踵而至。

    有的人說樂毅不盡心作戰,藏有私心,善待齊國百姓是想自立爲王。

    爲禍燕國,自立齊國等等,很多罪名,無中生有。這些罪名:有的是燕國君臣忌恨樂毅大功編造。有的則是齊國散播的假消息,離間燕國君臣。

    其中,最著名就是燕昭王鞭打燕太子,也就是後來的燕惠王。燕國國內,到處都是中傷、抨擊、陷害樂毅的言論。一個人說是誹謗,兩個人說是中傷,三個人說是流言蜚語。

    三人成虎,連母親都相信自己的兒子殺了人。

    樂毅私心太重,想自立爲王,叛燕的言論。很多人都信了,燕太子也信了。燕太子信了,還製造新言論,讓人在宮中流傳。這些言論,傳到燕昭王的耳朵裏。

    燕太子相信,自己父親聽到這些言論,定會防患於未然,罷黜樂毅。可,燕太子低估了父親和樂毅之間的感情。燕太子沒想到父親不但沒有罷黜樂毅,反而鞭打了他,還說了兩句話:

    a、燕國的仇,是誰報的。

    b、樂毅真的要做齊王,也是應該的。

    燕太子不滿,但,父親生氣了,也只好認了。捱了一頓打,受了一頓罵,燕太子總算老實了。

    燕昭王打了自己的兒子,也傳達了一個消息:樂毅,是我信任的人。誰也不能離間,我們的關係。

    有句話說得好,餘音繞耳。

    燕太子和朝臣的話,也留在了燕昭王的心中。燕昭王相信樂毅是他的知己,不會負他。但,心中有了疙瘩,有了間隙。燕昭王爲了證明自己沒有看錯人,命人拿着節杖,前去見樂毅。

    樂毅想要當齊王,他就封樂毅爲齊王。

    樂毅聽聞,燕昭王做的那些事,爲了壓制羣臣,連太子都打了。燕昭王如此信任他,樂毅十分感動。樂毅爲了報答燕昭王的知遇之恩,也爲了消除燕國君臣對他的質疑,對天起誓,情願死也不接受封王的命令。

    樂毅也說出了爲啥攻不破齊國莒城、即墨的原因。他有心爲燕滅齊,但,心有餘,而力不足。樂毅見燕昭王毫不懷疑地把任務交給他,也希望燕昭王明白自己的難處。

    燕昭王也知道樂毅的難處,也知道燕國的處境,壓制衆人,維護樂毅,並說了一句話:燕國有我,伐齊有你。

    燕昭王還大張旗鼓,封樂毅爲昌國君。這三個字,表明了樂毅在燕昭王心中的地位。同時也表明了樂毅對燕國是是多麼重要。

    樂毅見燕昭王知他心,明他意,更加賣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滅齊強燕,這是他制定的目標。只有這樣,他才能不辜負燕昭王的信任。

    春去秋年,又過了幾年,燕昭王沒有等到亡齊的那一天,撒手而寰,走完了人生的終點。

    這裏,有個問題,爲什麼樂毅伐齊,勢如破竹攻佔齊國國都臨淄,佔領七十座城池。從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近五年的時間,樂毅拿不下莒、即墨,兩座城池?

    這個問題,有很多人討論,得出了以下的觀點:

    1、樂毅私心太重,想要在齊國自立。

    2、樂毅能力不足。

    3、燕國的國力,吞併不了齊國。

    現在,就來分析一下,樂毅攻破臨淄,只用了一年的時間,佔領了齊國七十座城池。爲什麼有近五年的時間,攻不破即墨、莒,這兩座城池呢?

    五國伐齊,濟西之戰後,中原諸侯態度發生了變化。秦韓撤軍,魏軍攻打宋國的齊軍,趙國態度不明。燕國內部,對亡齊,也產生了分析。

    燕國伐齊的弊端很快展現出來:

    1、齊國疆域太大,燕國獨吞不下。

    齊國是東邊最強大的國家,坐擁三千里疆域。燕國倚仗聯軍之勢,擊敗齊國,想要亡齊,還是有點困難。

    2、燕國軍力分散。

    樂毅孤軍伐齊,不得不改變作戰方略。中軍坐鎮臨淄,統籌全局;前軍從北往南,直取莒;左軍從西往東,攻破即墨;右軍從東往西,打到齊國和魯國、魏國交界;後軍負責掃蕩齊軍殘餘勢力,保證後方安全。

    燕軍有二十萬,要分五路,還要留大量將士,駐守攻下來的七十座城池。攻佔即墨、莒兩城的兵力,又有多少。所以,樂毅面臨一個問題,兵力不足。

    3、即墨、莒,不是普通的城池,而是齊國五都之二。

    中原諸侯以郡縣制管理疆域,齊國是以五都制。每個都,都有一名郡守,擁有獨立的作戰系統,官僚機構。從地圖上看,即墨、莒別都,管轄了大片疆土。即墨是丘陵地帶,背靠大海。莒,四周環上,地勢複雜。

    再加上,能逃到即墨、莒地方的齊人,定是爲江山死戰的人。比如,即墨大夫,這個職位是世襲。爲了阻擋燕軍的攻勢,親自出戰,爲國戰死。

    面對這些弊端,樂毅改變戰略:採取圍困,瓦解齊人反抗之心。

    爲了扭轉局勢,樂毅做了什麼呢?

    a、尊重齊人風俗,祭拜齊恆公;b、以齊治齊,用燕國爵位,封賞齊人;c、主動後退三十里,允許百姓夠買物質。

    簡單說,樂毅孤軍伐齊,兵力分散,齊國還有很強的軍事力量,以及廣闊的疆土。再加上,被攻佔的城池,還有很多人不願降。樂毅不僅要攻即墨、莒,還要提防佔領地的反叛。這也是齊閔王流亡衛、魯、薛等國的時候,爲什麼不把這些諸侯當回事的原因。

    這五年,樂毅不僅是圍攻齊國,打心裏戰。國際環境,也發生了變化。

    首先,楚國救齊。

    楚頃襄王派淖齒率十萬大軍救齊,淖齒被齊閔王任命爲相。後來,因爲利益問題,齊閔王被淖齒折磨,死相悽慘。莒城百姓聯合起來,誅殺淖齒,並立齊閔王的兒子田法章爲相,是爲齊襄王。齊國換主,民心大定。負責駐守莒城的人,是擁護齊襄王,不降燕國的齊人。即墨大夫戰死,即墨城的百姓自發擁立田單(安平君),阻擋齊國。

    其次,秦國也出來搗亂。

    秦國撤軍歸國,先伐趙,後伐魏,秦軍抵達大梁,燕趙聯軍出兵救援。《戰國策.燕策》記載,趙出兵十萬,車三百乘。燕出兵八萬,車兩百乘,以從田文。燕趙圍秦於林中,膠東委以燕,膠西委以趙。

    燕國爲了敲打魏國,聯合趙國,攻佔魏國伯陽。

    第三,趙國欲插手燕國內政。

    《戰國策.燕策》:燕飢,趙將伐之。楚使將軍之燕,過魏,見趙恢。

    第四,東胡也出來搗亂。

    燕國主力在伐齊,北疆防守薄弱。東胡見狀,率軍南下。這就有了秦開擊東胡的壯舉。燕國一邊在伐齊,另一邊擊東胡,還要應對中原局勢。

    簡單說,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79年。這五年,國際環境不利於燕國。不是楚國救齊,就是秦國搗亂,趙國也想伐燕,北邊的東胡也南下入侵。

    所以,並非是樂毅能力不行,而是困難重重。

    燕國獨吞齊國就已經很難了,國際環境也不利於燕國,東胡還出來搗亂,齊國還有很強的軍事力量,燕國國內還有很多猜忌樂毅的人。樂毅能夠在齊國,圍困即墨、莒五年,而不被齊國反攻,足以證明他是一名合格的名將。

    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燕惠王繼位。樂毅滅亡齊國的任務,被騎劫取代。面對燕惠王的人事調動,樂毅會有什麼反應呢?

    答案:新王不信任他,燕國混不下去。

    樂毅做了一個決定,逃亡諸侯。

    樂毅一走,田單反攻。伐齊用了數年時間,最終一朝喪。這也說明了,樂毅的重要性。遺憾的是昌國君樂毅破齊和安平君田單復齊,這兩位名將,沒有正面交手,是千古遺憾。

    樂毅逃到趙國,被趙惠文王封爲望諸君。

    燕惠王打了敗仗,一邊憤怒之餘,又怕樂毅聯合趙國,出兵伐燕。燕惠王寫了一封信,告誡樂毅,勸他回來替燕工作。這就是流傳後世的一封書信:《報燕惠王書》。

    這份書信內容很多,有興趣可以去了解。

    書信的意思很簡單:

    燕惠王說了爲什麼派人取代樂毅的原因:被左右矇蔽。

    又打感情牌:我老爸(燕昭王)有恩於你,你逃亡,對得起他嗎?

    最後表明目的:回來工作,即使不回來,也不要做出什麼不利於燕國的事情。

    樂毅也回了書信,表明觀點:君子善始,不必善終。我不會回來替你工作,也不會做什麼不利於燕國的事情來。

    樂毅入趙,被封爲望諸君,信守承諾,爲了燕趙兩國和平而奔走,沒有做出不利於燕國的事情。

    樂毅再難遇明主,也不曾披甲上陣,征戰疆場。誰曾知,伐齊之戰,讓他名震華夏,位居名將之列,受後人追捧。只可惜,他命運不濟,再難遇明主,最終消失在了歷史舞臺上,從此,再無音訊。

    這個樂氏男兒,命運坎坷,顛簸半生,終遇到明主,輔佐燕昭王,興盛燕國,攻破強齊,拔城七十餘座,改變了歷史走向。從此,齊國偏安,不插手中原戰事。燕昭王之後,再無伯樂,賞識他這匹千里馬。

    樂毅走完了自己精彩的一生,戰國風雲,又將如何呢?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