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廉頗篇(2)
    勇冠諸侯

    北疆抗胡的少年廉頗,歷經趙國朝政動盪變化,長大成人,已至壯年。他又會如何出現在趙惠文王面前,征戰諸侯,博得勇冠諸侯的名聲呢?

    一件事改變了,趙國武將的命運。這就是戰國時代公元前288年,發生的一件大事:秦、齊稱帝。

    秦國稱西帝,齊國稱東帝。

    那麼,秦、齊兩國稱帝,爲什麼改變了趙國武將的命運?

    這是因爲趙國之前的國策,有兩種方案:

    一種是以李兌爲首主張,聯齊抗齊;另一種以趙國武將韓徐爲首主張,聯燕抗齊。

    由於李兌是趙國國相,也是沙丘宮變的受益者。公子成死後,他成爲趙相,且獨斷專權,把握朝政近十年。韓徐的主張,遭到否決,並被打壓。因此,趙國聯齊抗秦的主張佔據上風。

    秦、齊稱帝,有個附加條件,東西夾擊趙國。這也標誌着李兌聯齊抗秦的國策,遭到失敗。爲了對付秦、齊兩國,韓徐聯燕抗齊的主張得到了重用。進而,導致趙國權臣李兌被罷相。李兌失勢,韓徐得勢,改變了趙國武將的命運。

    爲了破除秦、齊兩國對趙國的軍事打擊,趙國也採取了自救:聯合燕、韓、魏、楚等,反對稱帝的諸侯,討伐齊秦。

    齊閔王頂不住中原諸侯的壓力,又在蘇秦的那句話‘稱帝天下共厭“,唆使齊閔王廢除帝號,並以此爲藉口,聯合趙國、魏國、韓國、燕國共伐秦國。

    齊秦稱帝,又演變成了以齊國爲首的齊、燕、趙、韓、魏,五國伐秦。

    正所謂,盛世靠文,大爭之世靠武。中原局勢大亂,趙國武將的地位,進一步擡高。這就是公元前287年,齊、燕、趙、韓、魏,五國伐秦。

    五國攻秦,秦國抵擋不住,不僅屈辱的被迫廢除帝號,還將先前奪取的王公、符逾歸還趙。本以爲,齊秦稱帝事件,就此落下帷幕。誰也沒想到,這只是開始。

    公元前286年,齊閔王趁着中原諸侯的注意力在秦國,虛晃一槍,幹了一件大事:趁着宋國內亂,一戰滅之。

    齊閔王亡宋之舉,引發了中原諸侯極度不滿。

    秦國第一個站出來,出兵反對,並打贏了齊國,佔領了九座城池。趙國也不甘心,出兵伐齊,打贏了。燕國也不敢落後,出兵伐齊,也打贏了。

    秦、趙、燕三國伐齊,皆取得了勝利,助長了秦昭襄王、燕昭王、趙惠文王的信心。尤其是燕昭王,想要打齊國很多年。齊宣王亡燕之仇,早在燕昭王(在趙武靈王的扶持下復國)心中,生根發芽。

    因此,燕昭王復國後只做了兩件事:

    1、發展。

    2、伐齊雪恥。

    趙國的沙丘宮變,爲燕國帶來了很多人才,尤其是軍事大才的樂毅。樂毅入燕,舉行變法,燕國國力迅猛增長。

    燕昭王(公元前316年---公元前286年)積累了三十年的國力,是時候找齊國報仇,一雪前恥。

    隨着齊國內外交困,燕昭王做了一個決定:伐齊。

    這就是公元前284年,戰國史上,重大事件,也是齊國有鼎盛走向衰敗的徵兆:以燕國爲首的燕、趙、秦、韓、魏五國合衆伐齊。

    我在《君王篇之燕昭王篇》以及《名將篇之樂毅篇》,用了大量文字,講述了爲什麼五國伐齊是以燕國爲首。這裏就不多說了。

    那麼,趙國這邊又是什麼態度呢?

    齊國亡宋,實力大增。趁着諸侯都打齊國,趙國也不能什麼都不做。齊國病了,要它命。

    趙惠文王做了一個決定:伐齊。

    廉頗,就這樣出現在了伐齊的名單之中。

    根據野史和其他資料記載,五國的名將陣營,是很強大。

    趙國:廉頗。

    燕國:樂毅。

    秦國:白起。

    韓國:暴鳶。

    魏國:晉鄙。

    兵力:

    燕國:二十萬。

    趙國:十萬。

    秦國:十萬。

    魏國:八萬。

    韓國:八萬。

    五國聯軍,加起來五十六萬,甚至還要多。這是戰國時期最強大的名將組團陣營,也是諸侯兵力加起來最多的一次。這也是爲什麼歷經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代人的努力,打造強大的齊國,一戰之後,齊國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

    那麼,這裏有個問題:趙惠文王爲什麼要把伐齊的任務,交給了廉頗?

    我想有以下原因:

    1、趙國大將韓徐舉薦。

    2、廉頗在趙國有名聲,有能力當擔,才獲得伐齊主將的任務。

    3、趙惠文王知道廉頗的本事。

    雖然,此時的廉頗,他的官職是什麼,史料沒有記載。或許記載了,由於年代久遠缺失了。但,趙惠文王將伐齊重任交給廉頗,說明了什麼呢?

    我覺得有以下幾種看法:

    1、廉頗軍事能力強且能夠服衆:廉頗是在北疆歷練出來的人。

    2、廉頗在北疆擊胡,留下了很好的名聲。

    3、趙惠文王瞭解廉頗,且信任他。

    簡單說,廉頗有能力、有名聲、能服衆,且得到了趙惠文王的信任。故而,趙惠文王把伐齊的任務,交到了廉頗手中。這一次史料記載之中,廉頗第一次亮相舞臺。

    那麼,廉頗能夠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畢竟,廉頗在這之前,沒有明確史料證明,他有什麼功績。再加上,齊國連連征戰,垂沙敗楚、函谷破秦、權地欺燕、西攻三晉,有很強大的武力。

    五國名將陣營很強大、兵力之多。但,諸侯合衆之事,失敗又不是第一次。

    公元前318年,以魏國爲首,合縱楚、魏、趙、韓、燕,還有義渠助陣,伐秦無果。公元前296年,以齊國爲首,合縱韓魏伐秦,也沒有取得顯赫的戰功。

    那麼,齊國曆經齊威王、齊宣王、齊閔王,三代人經營,打造強大的齊國,能否阻擊五國聯軍之勢,這個答案,也是未知。

    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戰爭最後的結局。

    接下來,看一下廉頗第一次擔任主將,出征伐齊,會有什麼表現。

    齊國對戰趙韓魏燕秦五國聯軍。

    時間:公元前284年。

    決戰地點:濟西。

    將領:齊觸子、達子;聯軍廉頗、樂毅等人。

    結果:聯軍勝,齊國敗。

    誰也沒想到,濟西之戰,成爲了五國聯軍與齊國一決勝負的關鍵。更令人沒想到的是強大的齊國,一敗塗地,不僅輸了,還輸得很慘。

    齊國爲什麼會輸?

    除了齊國自身原因,那就是樂毅太能打,還有其他諸侯國都派出了能打的戰將和精銳之師。

    總之,這場諸侯合縱伐齊,取得了勝利。

    濟西之戰後,五國諸侯對於是否伐齊,內部意見不一。

    燕國:執意要打。

    韓、秦:不想打了,想要撤軍。

    魏國:只想佔領宋國的疆域。

    趙國:我想單幹。

    隨着,五國聯軍內部發生了分歧,合縱伐齊,戰事告一段落。然,伐齊的戰爭,並沒有結束。燕、趙兩國,繼續伐齊。

    燕國在樂毅的率領下,從北往南,攻打齊國,攻破臨淄。

    趙國孤軍伐齊的任務,落在了廉頗身上。廉頗作戰的路線,由西向東。

    第一次合縱諸侯伐齊,廉頗取得了戰功。孤軍伐齊,廉頗又有什麼樣的表現呢?

    答案:打得很好。

    廉頗伐齊之戰,是怎樣打得,如何指揮的,趙國折損了多少將士,史料沒有記載。但,史料記載了廉頗的戰功:公元前283年,廉頗帶領趙軍長驅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威震諸侯,廉頗班師回朝,官拜上卿。

    陽晉,齊、趙兩國,爭奪了很多年,陣亡了很多將士。趙國得到陽晉,就掌控了齊國在河間、河東的大片領土,以壯趙國的實力。

    可以說,伐齊之戰,廉頗打出了聲威,因戰功,官拜上卿。

    此後的廉頗,如開掛般,對外戰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燕趙救魏,圍困秦軍與林下。逼迫秦國承認,齊國河間、河東之地,屬於趙國。

    聯燕攻魏伯陽,逼其承認趙國取得的戰果。

    廉頗孤軍伐齊,聯燕圍秦,征伐魏國,連戰連勝,不曾遭遇敗績。因爲出色的表現,廉頗博得了一個名聲:勇冠諸侯。

    這幾個字,是對廉頗軍事才能,最好的肯定。也是,廉頗成名於天下的開端。

    那麼,接下來,廉頗又會遭遇到什麼?徵齊圍秦伐魏的他,又怎麼會與藺相如產生矛盾,甚至惹得趙惠文王不快?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