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廉頗篇(4)
    力戰長平

    澠池之會後,秦國伐楚。趙國西邊沒有戰事,但,也要找點事情幹。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62年,廉頗做了什麼事呢?

    先來看廉頗取得軍功的一面:

    1、伐齊。

    公元前278年,廉頗向東攻打齊國,破其一軍。

    公元前276年,再次伐齊,攻陷幾。

    2、攻魏。

    公元前275年,廉頗攻魏,陷防陵,安陽城。

    伐齊攻魏,廉頗每戰必勝,再次證明了勇冠諸侯的名聲。

    廉頗錯過機會的一面:

    1、華陽之戰。

    公元前273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的軍事重鎮:華陽。

    韓國打不贏魏、趙,求救於秦。華陽之戰,變成了秦、韓對戰魏、趙。

    這裏有個問題:華陽之戰,是武安君白起出戰。趙惠文王爲什麼不以廉頗出戰?這樣的話,戰國四大名將之二的廉頗對戰白起,註定是流傳千古的巔峯對決。

    那麼,爲什麼廉頗沒能出戰呢?

    我想有以下原因:

    a、廉頗主要負責伐齊攻魏,震懾齊、魏。

    b、華陽之戰,以魏國爲主,趙國輔之。

    c、趙惠文王誤判形勢,認爲魏趙伐韓,是很簡單的事情,不需要廉頗出征。

    d、趙國君臣沒想到秦國會加入,且以奔襲,迅速結束了戰爭。

    白起出戰,廉頗未能出戰,最終成爲了千古遺憾。也沒有機會證明,廉頗與白起,那個更能打。

    2、閼與之戰。

    公元前270年---公元前269年,秦趙兩國因爲換地,導致兩國大戰。

    閼與之戰的起因:秦趙換地。

    經過:趙惠文王提議換地,事後得到秦國交換的土地,卻不把趙國的土地交給秦國。還派了一個使者入秦,數落秦昭襄王。

    挑起戰禍的人:趙惠文王拒絕換地。

    秦昭襄王大怒,以中更胡陽爲將,攻伐趙國重鎮閼與。

    大戰前夕,趙惠文王問了兩個人的意見:廉頗和樂乘。

    廉頗的意見:不贊成救。

    理由:道遠險狹,難救。

    那麼,廉頗爲什麼覺得道遠險狹,難救呢?

    我想有以下原因:

    1、廉頗征戰諸侯,深知用兵之道,也瞭解閼與地勢,得出的結論:閼與道遠險狹,難救。

    2、廉頗對這場戰爭進行了預判:無法取勝。

    3、廉頗根據秦、趙兩國綜合國力進行對比:秦國很難打。

    畢竟,最近這二十多年,秦國伊闕敗韓、魏,重創楚國,連敗趙國好多次。尤其是公元前283年---公元前280年,秦趙對戰,趙國幾乎都沒有贏過。就在幾年前,華陽之戰,秦國戰勝魏、趙聯軍。

    簡單說,廉頗根據自己作戰積累的經驗,認爲很難打贏,不能救。

    趙國很多武將,也認可廉頗的意見:皆不主張救。

    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憑藉一戰封君的人:馬服君趙奢。

    廉頗說了爲什麼不能打,也說了沒有打的意義。

    趙奢說能打,並說了打的理由。馳援閼與,對戰秦國的任務,落到了趙奢的身上。趙奢表現很優秀,打贏了一場根本不可能取勝的戰爭。趙惠文王高興,封趙奢爲馬服君。至於,趙奢是如何作戰,如何取勝。我在《趙奢篇》用了很多文字講解,這裏就不多說了。

    閼與之戰,廉頗主張不救,不僅錯過了與秦對戰的機會,更錯過了一戰封君的機會。閼與之戰,也是趙惠文王在位時,有關廉頗作戰最後記錄。三年後,趙惠文王去世(公元前266年),及至趙孝成王(公元前262年),再無史料證明廉頗用兵之道。

    然,戰國時代,屬於大爭之世,總會有兵家的舞臺。

    長平之戰,讓廉頗再次出現在視線之中,登上將星的舞臺。

    這裏有個問題:趙惠文王去世,趙孝成王在位,趙太后主政。秦國伐趙,燕國攻趙。爲什麼廉頗被譽爲勇冠諸侯,卻沒能領兵出征,報效家國?

    也許,有趙太后、趙孝成王最深層次的考慮:忌憚先王時期的能臣悍將。

    或許,廉頗要震懾魏、齊,脫不開身。

    又或許,廉頗要鎮守國內,穩定朝局平安過渡。

    或者,廉頗年紀大了,身體不好,不能出征。

    可能,還有其他原因,等待更多的史料來發掘。

    總之呢?在趙惠文王死後,秦燕伐趙。廉頗沒有得到重用,馬服君趙奢也沒得到重用。得到重用的人是趙國拿河間之地,換取齊國的安平君田單。

    趙孝成王繼位三年後,也就是公元前262年,廉頗又是如何登上舞臺,力戰秦國呢?

    事情的起因:韓國上黨郡守馮亭獻地。

    話說,秦昭襄王驅逐四貴,囚禁宣太后,就開始東伐諸侯。孱弱的韓國,註定捱打。不僅如此,秦昭襄王還派出了一個秦國最能打的戰將:武安君白起。

    白起出場,山崩地裂,血流成河。

    白起一戰攻佔韓國太行以西的疆域,再戰攻破太行以東的要塞,三戰拿下野王掐斷韓國上黨和新鄭之間的聯繫。韓國不能敵,只能割地請和。

    可,上黨軍民不幹,這就有了馮亭獻上黨。

    至於,馮亭獻上黨的原因,我在《趙孝成王英烈傳》多有提及,這裏就不多說了。

    馮亭獻上黨,趙孝成王派平原君率軍五萬接納上黨。秦韓之戰,演變成秦趙之戰。

    秦昭襄王以王齕爲將,征伐上黨。王齕打得很優秀,連戰連捷,攻入上黨腹地。平原君打不贏,只能把上黨軍民撤回趙國本土。趙孝成王派廉頗出戰,馳援上黨。

    秦趙兩國,戰事升級,這就是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戰國時代諸侯爭霸中後期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長平之戰。

    那麼,趙孝成王爲什麼派廉頗出征?

    我想有以下原因:

    1、廉頗能打,享有勇冠諸侯的名譽,且戰績穩定,沒打過敗仗,也是趙國最能打的戰將。

    2、馬服君趙奢病故,安平君田單不被重用,望諸君樂毅下落不明,其他人威望不足。

    3、廉頗主動請戰。

    沉默多年的廉頗,再次掛帥出征,馳援上黨,與秦國對戰。那麼,廉頗能夠享有勇冠諸侯的美名,且對戰諸侯沒有敗績,能夠再創輝煌,再顯名將之姿?

    根據史料的記載:廉頗作戰很不利,首戰失敗,被斬首裨將茄;再戰,被斬殺兩名都尉;三戰,被秦國打到丹河邊,又陣亡四名都尉。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