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戰國風雲人物之名將篇 >李牧篇(2)
    幕府時代

    一提到匈奴,就會想到一個人。那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

    匈奴犯趙,趙王爲什麼啓用李牧?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解答一個問題:趙王指的是誰?

    是趙孝成王,還是趙悼襄王。根據殘存的史料,來回答這個問題。

    李牧破匈奴之戰,這段精彩的歷史故事,沒有得到詳細的記載。太史公司馬遷,記錄這段歷史的時候,只知道李牧北破匈奴的故事,不知道具體的年份。所以,記載的時候,只是以趙王的形式出現。由於先秦時代不注重修史,再加上戰火不斷,這段史料相當殘缺。

    據說,漢文帝曾在代國(也就是趙國北疆代郡)爲代王時,對趙國曆史一點都不瞭解。當漢文帝繼位後,曾和馮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討論鉅鹿之戰趙國大將李齊抵抗秦軍的那些事蹟,十分崇拜。再加上,匈奴多次騷擾漢朝邊境,搞得漢文帝渴望名將,出戰匈奴。

    馮唐卻說了一句:李齊比起廉頗、李牧差遠啦!

    就連漢文帝曾在趙國代郡當代王,都不清楚李牧、廉頗那些事,可見歷史久遠,已經被塵封在黃土下。太史公司馬遷又是在漢武帝時期,年代更加久遠。若不是司馬遷遭受宮刑,發憤著書。或許,李牧、廉頗的事蹟,就不會流傳兩千多年,還被人津津樂道。

    那麼,李牧抗擊匈奴到底是在那個時期:是趙孝成王,還是趙掉襄王。

    根據史料留下的線索,推測一下。李牧擊匈奴,應該是趙孝成王時期。

    理由:

    1、公元前246年,趙孝成王讓李牧去秦國迎接春平君(趙孝成王長子死於邯鄲之戰後,次子春平君在秦國爲質)歸國。

    這是李牧出場,第一次明確的記載。

    2、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甍,趙悼襄王繼位。

    趙國發生了一件大事:趙悼襄王以樂乘取代廉頗,導致廉頗攻伐樂乘。趙國兩個名將,廉頗逃亡魏國,樂乘也沒臉在趙國混。出來收拾趙國殘局,接替廉頗、樂乘的人是李牧。

    那麼,李牧爲什麼能夠得到趙悼襄王的青睞,取代兩大名將的地位,

    答案只有一個:戰功。

    這個戰功就是北破匈奴。

    3、李牧破匈奴,匈奴十幾年不敢犯邊。

    趙悼襄王:公元前244年---公元前236年,在位9年。

    趙王遷:公元前235---前228年,在位7年。

    父子二人加起來,16年。這個數字剛好是十幾年。

    4、李牧在趙悼襄王、趙王遷期間:伐燕,戰秦。

    綜上所述:李牧破匈奴,應該是趙孝成王時期,有可能是在反擊燕國之後。據推測應該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247年,發生的事情。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反擊燕國之戰,趙國死了很多優秀的將領,也導致趙國將領不足。李牧作爲新一代翹楚,開始登上了歷史舞臺。

    當趙孝成王擺平燕國,北方匈奴又出來搗亂,趙孝成王會怎麼辦?

    答案:先守後戰。

    畢竟,趙孝成王常年征戰,不是被諸侯打,就是在打諸侯的路上。趙國已經沒有多餘的力量,像趙武靈王那樣,橫掃草原。

    李牧這個時候是雁門郡太守,負責防備匈奴南下。

    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57年:長平、邯鄲之戰。

    公元前251年---公元前250年:反擊燕國。

    所以,李牧在北方,能調動的兵力不多。對付匈奴,採取了守勢。

    那麼,匈奴是怎麼誕生的呢?

    話說,燕、趙之北,盤踞一股強大的遊牧民族,被中原諸侯稱之爲胡。匈奴是如何興起,成爲趙國北方最大的威脅。這就要從趙武靈王、趙惠文王時代說起。趙武靈王時,趙國北方最強大的有三股力量:東胡、林胡、樓煩。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重要原因:塵定北疆,北霸草原。

    趙武靈王打破世俗在趙國大力推行了胡服騎射,取了驕傲的戰果:

    1、林胡王獻馬請降。

    2、北滅中山。

    3、北戰三胡。(樓煩、林胡、東胡,夾擊趙國代郡)

    4、樓煩降趙。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之後,不僅擊敗三胡,還在三胡之地,修建了數千裏的內外長城。趙武靈王北戰三胡,不僅打贏了,還改變了三胡的命運:東胡向東發展、林胡消失在歷史長河、樓煩降趙。

    趙武靈王是一位了不起的雄主,不僅引領趙國走向強盛之邦,還塵定北疆,打得北胡沒有脾氣。暫時消除了威脅中原數千年北胡帶來的隱患。

    趙惠文王時代,北胡也不敢覬覦趙國,更不敢南下找趙國的麻煩。

    然,北疆草原廣袤,註定會出現一個新的且強大的對手。在加上,燕昭王、燕武成王對東胡的打擊,使其實力不斷削弱。因此,趙國北方又出現了一個強大且新的部落:匈奴。

    伴隨着匈奴的出現,趙國也出現了一個能打的將領,這就是戰國四大名將:李牧。

    匈奴登場,李牧也登場,併成爲破匈奴名將,穩定塞北,進而成爲匡扶大夏,護趙國社稷之人。

    那麼,匈奴,爲什麼會南下犯趙?

    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對燕反擊之戰,讓匈奴看到趙國實力不斷削弱。匈奴見狀,對趙國發動小規模的試探。由於前期駐守在雁門郡李牧的治理下,匈奴南下,沒有討到便宜,也不敢大舉南下,趙國北方沒有出現大亂。

    然,李牧防守,得不到邯鄲君臣的認可,被認爲是懦弱的行爲。畢竟,趙武靈王、趙惠文王時代,打得北胡不敢還手。趙國北方的話語權,怎能讓新起的草原胡族取代。尤其是趙國取得邯鄲保衛戰、反擊燕國作戰的勝利,更讓趙國羣臣有點飄。匈奴南下,那就打得他們臣服。

    面對朝臣的憤懣之音,趙孝成王也想打匈奴,恢復先祖時代北方的霸權。

    所以,等待李牧的命運:被撤換。

    趙孝成王調回了李牧,重新派了一個人去雁門郡。

    新去的雁門郡守是誰,史書上沒有記載。但,這位新上任的雁門郡守是個好戰派,急於建功,剛上任,就充分發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精神。不僅改變李牧的作戰方略,還實行主動出擊,全面進攻。

    結果落得兵敗,北方大亂。

    北方出現亂局,且無人收拾殘局。這個時候,趙孝成王想起了李牧。李牧,迎來了機會。這個機會,讓李牧成爲耀眼的破匈奴名將,留名史冊。

    現實中也會遇到一個問題,領導用你,交給你一個任務。作爲下屬的反應是什麼?

    普通人爲了博得領導好感,立馬接受任務。李牧不是一般人,當趙孝成王喊他去北方收拾殘局的時候。

    李牧是這樣做的:先推辭,再提條件,後接受任務。

    李牧這種行爲,不但沒有惹得領導不快。相反,爲自己爭取了機會。同時也讓李牧能夠更好發揮自己的才能,放手處理北疆問題。

    現在,來看一下,李牧的精彩表現。

    面對趙孝成王的任命,李牧以退爲進,沒有接受命令,反而做出了一個行爲:稱病推辭。

    李牧這樣做,給了趙孝成王一個信號:穩重、可靠。

    趙孝成王堅信,安我北疆者,非李牧莫屬。故而,趙孝成王發揮三顧茅廬的精神,請李牧出戰。

    李牧看到了趙孝成王的誠意,想起前不久的事情,又有點擔心,提了條件:我去可以,一切我說了算。

    趙孝成王爲了解決北方危機,答應了李牧的條件。

    李牧爲自己爭取了最大的條件,才能放手去治理北疆,進而誕生了一個詞:幕府。

    幕府這個詞,在戰國時代的日本,是最出名的兩個字。殊不知,在戰國後期李牧時代,已經有了幕府的出現。

    由於北方安全成爲趙國最大隱患,趙孝成王只能以久居代和雁門的李牧委以重任,降服北方匈奴之患。

    趙孝成王授予李牧很大的自主權力,北部邊防事務儘可以便宜行事,不必請示,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一個幕府。因此,幕府是爲了適應大規模戰爭的指揮需要而產生,實行將軍負責制,將軍作爲幕府的最高長官擁有高度自主的權力。

    不受事前和事中監督,幕府是一個自成系統、獨立性很強的軍政實體。

    李牧出於同匈奴作戰必須反應快捷有力的實際需要組建了一個高效精簡的軍政領導機構。李牧組建的幕府的內部結構清晰明瞭,將軍高度集權。李牧整頓了趙國的邊防軍,實行高薪精兵政策,對原有的人數龐大、良莠不齊的邊防軍進行了整頓。

    當然,由於李牧的幕府將軍生涯長達二十餘年,養成了獨斷專行的辦事習慣,成爲日後被人誣陷造反的重要口實。

    那麼,幕府籌建完成,屬於李牧的時代,正式開始。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