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三國之漢室再興 >第194章 推行文武之道
    瑞雪兆豐年,年關之際,一場大雪將幽州境內覆蓋,四野無人蹤。

    劉和回到薊城述職,劉虞聽說鮮卑人被殺散,大感欣慰,深爲這個剛滿二十的兒子驕傲。

    “表章半月前已經送出,至今不見回覆,大概陛下龍體欠安啊!”劉虞眉頭緊皺,眼中盡是擔憂。

    前一陣洛陽傳來消息,劉宏病重,劉虞爲此十分擔心,如今各地叛亂不斷,如果天子在這時候駕崩,後果不堪設想。

    劉和笑道:“陛下繼承天命,又有許多太醫診治,應該無事,孩兒猜測大概是北方降雪,使者在路上耽擱了。”

    “但願如此吧!”劉虞微微一嘆,言:“如今塞外已平,幽州近十萬兵馬,難免惹人非議,又耗費錢糧極多,吾意裁撤一半兵力,伯興以爲如何?”

    “父親爲何要裁軍,孩兒以爲此事萬萬不可!”劉和嚇了一跳。

    好傢伙,剛剛搞了個小班底,這就要拆臺了?

    劉虞蹙眉道:“如今幽州境內平定,鮮卑無力進攻,還要這許多人馬何用?你我父子鎮守邊疆,若擁兵過多,朝中難免有人猜忌。今年青州、徐州又有數十萬流民進入幽州,錢糧緊缺,裁撤兵力正好可以安置百姓,豈非一舉兩得?”

    劉和心中嘆息,言道:“正因爲青徐二地賊患未平,黑山軍虎視眈眈,我們需要人馬鎮守境內,保護那些來逃難的百姓,若連幽州也被賊人攻破,叫那些百姓去往何處?”

    劉虞輕撫鬍鬚,問道:“以伯興之勇,還有麾下諸多將士,需要這麼多兵馬防賊麼?”

    劉和無奈地看着劉虞,這個仁義忠厚的三國君子,這幾年治理幽州,爲政寬仁,安撫百姓,深得人心,是個治理地方的高手,但在其他方面就顯得太過迂腐了。

    換句話說,劉虞有些天真,以爲天下人都和他一樣講仁義,忠心耿耿。

    這幾年劉虞在幽州以身作則,以儉素爲操,冠敝修補,食無兼肉,不僅境內官員紛紛效仿節約,連遠近原本作風奢侈的豪族,都被他感化而改變風氣,可見其人格魅力之高。

    而且劉虞還有個優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他的節約清貧僅限於自己,他自己修身養性,卻不會要求家人也如此節儉,只要不浪費就行,甚至還給幾位夫人購置首飾,更不忍心幾個孩子受罪。

    這要放在後代,簡直是一個模範好丈夫!

    這樣的人如果是在盛世,絕對能成爲一代名相,但在亂世,這就是作死之道。

    從劉虞被公孫瓚攻殺的結局來看,亂世之中,僅憑仁義,是不能保全家小的。

    劉虞的優點是仁德,凡事都希望以和平的方式解決,推行他的仁政,缺點就是對所有人都仁義,對胡人尚且想懷柔解決,其他人就更可想而知了。

    劉和知道劉虞性格如此,倒也沒有生氣,耐心解釋道:“如今青州賊軍數十萬,危及河北,鮮卑軍隨時也會寇掠邊關,更何況如今幷州匈奴叛亂,也要早做防備,只憑孩兒一人,恐怕……”

    正在此時,沮授前來商議開春之後給流民劃分土地之事,張舉叛亂之後,青州、徐州幾十萬百姓北遷,都安置在廣陽郡,廣陽被黃巾軍洗劫之後,人口一直不足,這些流民正好作爲補充。

    劉和知道沮授善謀,趁機便將裁軍之事說出,希望他能勸止劉虞。

    沮授聽罷,抱拳道:“如今幽州境內雖平,但周圍賊患未平,明公此時裁撤兵力,非爲良機也!”

    劉虞問道:“何以見得?”

    沮授言道:“幽州仰仗明公之德,百姓安居樂業,若武備不足,則如文儒之輩懷寶,人人覬覦。尤其塞外胡人,生性桀驁難訓,恃強凌弱,歷代以來,漢強則胡人連年進貢,漢弱則侵擾邊境,明公欲懷柔遠人,若無兵力威懾,便如獵者無刀槍,胡人比之虎狼更甚,焉肯屈服聽訓?”

    “唔——倒也有理,”劉虞緩緩點頭。

    沮授見他還未下定決心,又道:“昔漢室大興,竇太后以爲文德可興,武功宜廢,息戰陣之法,大儒馬融諫止,以爲當推行文武之道,方能聖賢不墜,五才之用,無或可廢。更何況當今朝堂崩亂,天下亂起,非武備不足以保疆域也。”

    劉虞這才點頭道:“公與之言,確實有理,既如此,屯田之策還需繼續推行,伯興所用的涅石,當納入賦稅之中,以補府庫之不足。”

    這倒是無可厚非,劉和答應下來,暗中給沮授豎了個大拇指,會說話的人果然就是不一樣,既能講道理擺事實,又能說服他人,謀士的高明就在這裏。

    正如沮授所說的,劉虞就算想用懷柔的手段解決邊患,但也要自身夠強硬纔行,沒有刀槍棍棒的威懾,憑什麼人家要聽你的話?

    在劉和看來,如果劉虞和公孫瓚的政治理念能夠互補,二人精誠合作,撫與剿、打與拉結合起來,河北可能就沒袁紹什麼事了。

    現在自己彌補了這個空缺,不比公孫瓚更親、更強?

    扼殺了劉虞裁軍的念頭,劉和放下心來,在薊城呆了數日,便馬不停蹄趕往涿郡,那裏纔是他真正的根基所在,馬上天下大亂,該做一番準備了。

    這兩年多燕京學宮招納了不少學生,但名士卻沒有出現,不過想想也是,名士大多清高,這些人已根本不屑於再到學宮來學習,只能作爲培養人才之地。

    唯一讓劉和欣慰的是,一年前韓龍將張仲景順利接到了范陽,原來張仲景是母親病故,守孝還有半年才期滿,雖然對劉和的邀請十分動心,但也要等孝期滿才能啓程。

    韓龍無奈,只好託人向劉和送信,因爲之前沒有找到王越,便又返回洛陽去找王越,卻不料送信之人半路上出了意外,信沒有送到,兩下里便失去了聯繫。

    擁有兩大神醫的醫學院,讓劉和充滿了期待。

    華佗主外科,張仲景主內科,又有皇宮送來的大量醫書,他們二人能一同研習,肯定還會更有進步,或許會對整個醫學史產生極大的影響。

    《青囊書》和《傷寒雜病論》之外,或許還能再出一本醫學經典。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