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直播之荒野大冒險 >第八百五十八章 好奇的狒狒
    由於乾旱,並不茂盛青翠的大樹幹上,蹲伏着幾隻披着黑色皮毛的狒狒。

    草原的平坦地形,讓畢方和哈雷很輕易的就被待在樹上的狒狒發現。

    一隻望風的狒狒鼓動頰囊,乾瘦凸起的嘴巴張開,發出乾嚎,提醒着樹下的夥伴。

    呼朋喚友下,在地上玩打架的狒狒迅速分開,跳躍幾步爬上樹梢,站在枝頭上觀察來者,很快,一個個黑色煤球在從地上滾到高處。

    一時間,樹上密密麻麻掛滿了狒狒。

    狒狒羣張望着草原上突然出現的一人一豹,顯得躁動起來,在粗糙的樹枝上爬來爬去。

    數棵大樹,像是長滿了巨大的黑色毛線團,在草原風中緩慢的蠕動。

    哪怕距離太遠,外加太陽光的模糊,觀衆看得並不是太過清楚,也能清晰的感受到“自己”被幾十隻眼睛盯上了,背脊處不免起了一層雞皮疙瘩。

    任何生物,只要數量一多,本能的便會給人帶來危機感。

    【這是狒狒嗎?】

    【感覺有點像啊】

    【非洲好像沒有猴子吧】

    【看臉就知道是狒狒了】

    畢方眯着眼,站在陽光下盯了片刻後才認出了到底是什麼動物,順帶着解釋了觀衆的疑問。

    “非洲其實有猴子,而且種類還不少,有超過九十種,但我們面前的是狒狒。”

    “狒狒和猴子的區別還是很好認的,首先是環境有區別。”

    “狒狒主要是生活在熱帶雨林或者是半山荒漠草原、山丘地帶,在非洲比較常見。”

    “而猴子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美洲等地方,大部分是在森林裏生活,草原上基本沒有。”

    “之所以這樣,其實也是生存能力的不同。”

    “狒狒的體型比較大一些,尤其是頭部很粗壯,脣部非常突出,就像狗一樣擁有吻部,同時眉骨的位置高高凸起,但是耳朵很小,適合在地面運動。”

    “而猴子就沒有那麼大的體型了,並且猴子的種類很多,雖然行動起來非常靈活,可是基本沒法像狒狒一樣,在更加殘酷的草原上和其他動物競爭生存,爭奪部分地面資源。”

    自然生存是相當殘酷的,不夠強大的物種,只能在夾縫中生存。

    天空,海洋,地面是三大生活圈層。

    而位於地面和天空中間層的樹林,就是這樣一個夾縫層。

    狒狒比之一旁猴子要更爲強健,才能在樹林層生活的同時,佔據一定的地面領地。

    “狒狒的話,種類就少了,目前全世界發現的只有五種,分別是阿拉伯狒狒、幾內亞狒狒、東非狒狒、草原狒狒和豚尾狒狒。”

    “從地理和外貌上判斷,毫無疑問,我們眼前的是一羣草原狒狒,體型較大,在靈長類中僅次於猩猩屬,別看它們好像只有人的一半大,其實很危險。”

    【看出來了】

    【真的假的】

    【我不信,這種小癟三,我都是一拳一個】

    【有些人連峨眉山的猴子都打不過,還妄想戰勝一羣草原上的狒狒(喫西瓜)】

    “我認真的,同爲靈長類,我們人類不管是和猴子還是猩猩狒狒比,肌肉組成上都有區別,在爆發上,我們是不如它們的。”

    “這些靈長類的肌纖維有三分之二是快肌纖維,而普通人肌肉中主要是慢肌纖維,快肌纖維佔比只有一半。”

    “快肌纖維比慢肌纖維更粗壯,在等長情況下體積大22%左右,這組數據來自《施瓦辛格健身全書》,並且它們的收縮速度是慢肌纖維的2~3倍,能產生更大的力量。”

    “更多的快肌纖維讓猩猩,狒狒,猴子在力量上比人類有天然的優勢,體型也顯得更強壯,但快肌纖維能耗高,易疲勞,遠不如慢肌纖維耐力持久。”

    “結合測量數據和計算機模擬結果,有的研究人員認爲這些靈長類的肌肉力量是同等體積的人類肌肉的1.35倍,相關論文發表在醜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可以查詢到。”

    “再加上體脂率的差異,大概一隻體重50公斤的成年雄性靈長類的力氣,差不多和80公斤級的精壯人類相當。”

    “人類的進化調整了肌肉中不同肌纖維的佔比,可見人類進化方向之獨特,犧牲部分力量換取了更好的耐力,以更好地適應地面生活。”

    【一言不合就扔論文是吧】

    【我就想問問,真的有人會在直播結束後去看一眼方神說過的文章嗎(狗頭)】

    【真·有理有據】

    【我願稱方神爲科普主播,沒問題吧?】

    【才一米高,應該也沒有五十公斤吧】

    “的確,草原狒狒的體重通常不會超過三十公斤,但不代表它們就無法威脅到人類了,可別忘了它們是羣居動物,並且數量相當恐怖,每羣的大小通常超過30只,族羣由多雄多雌組成,數量結構上可不是狼羣能比擬的。”

    “但遇上它們也不是什麼壞事。”

    說話間,畢方也從腰間摘下了纏成一把的繩子,舔了舔乾燥的嘴脣,對着屏幕道:“想要尋找水源,最簡單的辦法,當然還是去詢問當地居民,就像我在雨林通過跟蹤白肢野牛來尋找鹽塊一樣。”

    “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定期補水,草食性動物通常不會離水源太遠--就像肯尼亞的動物們爲了避開旱季,會長途遷徙上千公里--因爲它們早晚都需飲水,沒有水是絕對活不下去的。”

    “因此留意跟蹤動物的足跡就能找到水源;遇到食草動物下山時可以跟隨其後。”

    “肉食性動物的話,飲水一次可以維持較長時間,它們可以在捕食其他動物時獲取水分,所以哪裏出現肉食性動物,並不一定在附近就有水源,這一點需要注意。”

    畢方解釋着原因,在四周搜尋了一陣,看似隨意的找了個地方,原地挖起了坑。

    黃土太過乾硬,畢方用刀插入,接着當撬棍,直接將一下片硬土都撬了起來,但用力一捏後,這片黃土卻迅速變成了顆粒狀。

    在刀具的幫助下,整個土坑快速變大。

    “此外穀食性鳥類,如雀類和鴿類,也是不會遠離水源的,它們也早晚飲水。”

    “當它們徑直低飛時,那一定是渴求水源。”

    “飲足水後它們會停在那裏,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經常性歇息,密切留意它們的飛行方向,可能會找到水。”

    “當然,水鳥即便不停下來喫喝也能堅持長時間遠距離飛行,它們的出現也不一定預示周圍就有水。”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