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直播之荒野大冒險 >第八百七十八章 動物的民主制度
    【我一直有個問題,爲什麼所有的學名好像都是拉丁文啊】

    【不這樣怎麼襯托出老方的多才多藝】

    【懂不懂八國語言的含金量啊(戰術後仰)】

    【拜託,稍微學點生物分類就知道,拉丁文是必備的】

    【五年研究生告訴你,所有的生物學名,基本都是拉丁文或者是拉丁化的希臘文,屬於是一種國際通用的做法,目的是爲了世界各國在植物學的交流能夠更加便利。】

    直播間有不少的專業人士做出的解答,同樣的,也正如他們所說,畢方說拉丁學名並不是爲了裝逼,展示自己會多種語言的能力。

    “會一點拉丁文,幾乎是每一個動植物研究學者的必備技能。”

    “之所以這樣,是因爲所有的專業物種學名,全都是由拉丁文構成的。”

    “大家都知道,一個動植物的名稱不同的地方可能有不同的稱呼,爲了方便研究,科學家就需要一種全世界唯一的名字,最後大家的選擇就是用由生物學家林奈創造的雙名法,也就是屬名和種加詞兩個拉丁詞組成。”

    “屬名的作用是表明一種動植物所在的屬,種加詞則是用來修飾屬名,表示這個種的特性。”

    “比如說我們最常見的土豆,學名叫solanumtuberosum,其中solanum,表示它是茄屬的,種加詞tuberosum意思是‘有塊莖的’,這個名字的含義就是有一種奇怪的茄子,它的下面有塊莖。”

    “還有一些植物的種加詞是edulis,意思是‘可食用的’,比如冰激凌豆,inga,edulis,翻譯過來就是一種可以喫的豆子。”

    “甚至還有像deliciosa,這種意思是‘美味的’的種加詞,比如我們華夏的Actinidiadeliciosa,意思是美味獼猴桃。”

    【有種哈利波特唸咒語的感覺】

    【阿瓦達啃大瓜!】

    【我靠,那我是不是知道它的學名,就能判斷能不能喫,好不好吃了?】

    【6啊】

    【我喜歡喫獼猴桃】

    畢方繼續道:“至於爲什麼會選拉丁文,不是因爲生物分類的開創者是拉丁人,而是基於拉丁文的一些顯著優勢,比如不常用。”

    不常用?

    這也是優勢?

    許多人摸不着頭腦。

    畢方笑道:“沒錯,這就是優勢,作爲一種死語言,除了梵蒂岡外,拉丁文不是任何國家的官方語言,也幾乎沒有人以拉丁文爲母語。”

    “這就導致了拉丁語非常穩定,無論是地位,還是語法甚至是單詞的拼寫。”

    “世界流行語言變化過很多次,古代的時候法語、意大利語、阿拉伯語都流行過,近代德語也牛過,冷戰時期的俄語也是一大語種,現在醜式英語最流行,未來可以預見的是漢語大熱。”

    【漢語大熱點贊】

    “在主流語言不斷變化的情況下,拉丁語就顯得很‘中立’,對誰而言都是外語,學一門就可以看懂很多東西,‘沒有活力’在此時反而成了優點。”

    “大家都知道,一門有活力的語言更新換代是很快的,不更新它也無法表達快速發展的社會環境。”

    “可是你寫的文字怎麼能保證一千年以後的人還能讀懂呢?咳咳,當然,這種變化作爲象形文字的漢字要排除在外,至於爲什麼,這個我們待會再講。”

    畢方停頓了一下,接着道。

    “所以,對於中文以外的文字而言,就像莎士比亞的原文,對於現代央國人其實已經開始有些理解上的障礙了,而其中的時間跨度還不到四百年。”

    今天命名了一個東西,明天這個單詞就變得誰都不認識了。

    這就是大部分表音文字切實存在的問題,變化的太快,幾百年的時間就會出現後人看不懂的情況。

    “拉丁語就沒這個問題,有什麼用法都寫在千年前的古羅馬字典裏了。”

    “大家都不是以拉丁文爲母語,一家之言就想改語法或者單詞拼寫那是不可能的,一千年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

    “其次是詞彙量的豐富,我們學英文,要是能記下幾千個單詞,就可以輕鬆過四級了,可拉丁文的詞彙量則多達百萬,給全世界三十多萬種植物命名綽綽有餘。”

    “這就是爲什麼基本研究動植物分類的都會拉丁文的原因了。”

    【原來如此】

    【又是長知識的一天】

    【那中文呢,中文有什麼不同?方神你還沒講呢】

    “漢字嘛,這個其實解釋起來就比較複雜了,涉及到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區別,甚至不僅如此。”

    畢方組織了一下語言,接着開始闡述。

    倘若說類似於英文這樣的表音文字,五六百年就會讓人看不懂,那作爲表意文字的漢字,就有相當程度上的優越性了。

    莎士比亞的文字不過四百年,就對現代人產生了閱讀上的障礙。

    可對華夏人而言,這樣的閱讀障礙出現,要一直向前推進到超過三千年的尚書。

    這對使用表音文字的外國而言,簡直是不可思議的奇蹟。

    其根本原因就在於表音和表意的不同。

    最典型的表音文字——英文,音和字是一樣的,能讀就能寫。

    華夏人在民國的時候就發現了這個問題:西方拼音文字只要會說就會寫,故國民識字率很高,而漢字不是會說就會寫,所以一般人學習漢字很難。

    乃至知識分子們開始要求對漢字進行改革,甚至要廢除方塊字,改用字母文字。

    這不能說錯,時代的侷限性擺在那。

    表音文字短期內好處確實多,極其方便溝通,交流和傳播,乃至於同樣發展出象形文字的古埃及,因爲受到表音文字的衝擊,放棄了已初步成型的象形體系,轉頭加入了表音的行列。

    可表音也有缺點——太容易變了。

    最典型的就是英文,居然還要被區分成醜式和央式。

    明明是同一種語言,卻因爲口音的變化,兩百年的時間,就讓部分單詞拼寫已經漸漸發生了區分性改變。

    這還是現代印刷術幫助固定的結果,在此之前的變化之迅猛可想而知。

    相反,由象形文字起家的漢字就沒有這樣的缺點,因爲文字不隨口音走,變得極其穩定。

    初期成型或許變化較大,從最簡易的壁畫到成熟的文字體系,中間的變化十分迅猛,但這不是類似於表音般的變化,而是發展,從稚嫩到成熟,從複雜到簡便。


章節報錯(免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