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趣閣 > 大明風流 >第49章 情感綁架
    午後時分,張延齡和張鶴齡兩兄弟騎着馬醉醺醺的離開。在一開始那場不太愉快的談話之後,氣氛反而變得融洽了起來。幾位小公爺都表示願意真心和張家兄弟交往,今後再不提及那些不該說的話。都是年輕人,其實很快便消弭了之前的嚴肅的隔閡。徐延德和張鶴齡也握手言和,互相道了歉。這件事起碼錶面上是達成了一致。雖然內心裏的轉變或許需要更多的時間,但話說開了之後,便是好的開始。三位小公爺既然表達了誠意,倒也不用再囉裏囉嗦的多說些什麼。

    張延齡知道,其實要想真正得到他們的接納和認同,還得做出一些事情來才成。周家便是張延齡證明自己手段的試刀石。

    雖然張延齡嘴上說不是爲了得到他們的認可纔要去對付周家,但其實張延齡知道,自己若是能阻止周家這次的購田行爲,必會產生很好的效果。也許小公爺們從根子上鄙視的不是自己的身份,而是自己的能力。如能從能力上證明自己,自然而然便會得到尊重和接納。

    張延齡倒也不是非要他們接納自己不可,但是爲了長遠的未來着想,爲了扭轉那個將來悲慘的命運去考慮,他便必須要團結勳戚集團,融入其中,才能迅速且有效的提升實力,得到強大的幫手和助力。

    況且,就憑周壽之前的那些言行,對自己以忠告之名而言語威脅。得了好處後居然還要張鶴齡傳話給自己的舉動,張延齡便已經決意要對付他們了。

    “延齡,你該不會真的要去阻止周家收購田產吧。那可是皇上准許他們收購的。再說,你若是執意要和周家鬧起來,豈非真的讓皇上難爲了。周家怕是也肯幹休的。”在宣武門前分別的時候,張鶴齡忍不住問道。

    “哥哥,想不想把寶坻那片沃田收入囊中?既然寶坻縣那裏的田產可以買賣,憑什麼便宜他周家?四百頃呢,四萬畝良田呢。”張延齡把玩着手中的一隻黑魆魆的火銃槍,那是酒酣耳熱之際從張侖的手裏要過來的。

    張侖的奮武營下轄神機營,所以他身上配着這種火器,只是作爲顯擺而已。張延齡想要做火器,於是便要了過來。張侖本就不看重這東西,張延齡一張口,他便連同火藥帶火銃和皮帶一起送給張延齡了。

    “啊?你是說……不是阻止……而是搶過來?歸我們?那不是要大起糾葛?”張鶴齡瞪大眼睛驚愕而興奮的道。

    張延齡將火銃放進皮帶裏掛在馬鞍上,看着張鶴齡點頭道:“當然,便宜周家,那還不如便宜我們。皇上既然同意周家買賣寶坻縣的田產,那其他人也能買。咱們就算是出手買了,也不算是違規。我巴不得起糾葛呢。只要一起糾葛,就算讓皇上評判田產歸誰,難道我們會喫虧?起碼也得一家一半是不是?京城左近可沒有什麼好田產了,寶坻這片田畝搶到手,咱們每年又要多幾萬兩銀子的收入。”

    張鶴齡搓着手點頭道:“說的對,搶了他孃的。不搶白不搶。可是該怎麼做?”

    張延齡道:“具體我來辦,哥哥你準備些銀兩。四萬畝地,要拿下來得花不少銀子。我手頭可以勻出兩萬多來,那還差得遠。哥哥得準備十萬兩,最好是更多些。有個十五六萬兩銀子,我覺得一定可以拿下了。”

    張鶴齡差點從馬上摔下去,叫道:“你殺了我得了。十幾萬兩?你當是爛泥巴呢?那可是銀子。”

    張延齡道:“倒也是。要不這樣,我拿了莊子的部分地契去錢莊抵押,弄些銀子來。回頭慢慢還上。”

    張鶴齡皺眉道:“你當真勢在必得?一定能到手?”

    張延齡道:“這我可不敢說。但是隻要有銀子,我必能得手。周家要購地,必是壓的價錢極低。我們半路上殺出來,比他們的價格高,條件更好,你想老百姓們賣給誰家?”

    張鶴齡咬咬牙道:“好吧,我信你一回。我回去想辦法,東挪西借也得湊十萬兩給你。抵押地契那可不必了。叫人知道了,豈非是笑話。我這可是砸鍋賣鐵了。你可別叫我傾家蕩產。不然,我可要喝西北風了。”

    張延齡點頭道:“大哥放心,若是奪田不成,銀子還是在的,又不是賭錢會輸了。再說了,我能坑自己的哥哥麼?想一想從周家手中橫刀奪愛,然後咱們兄弟每人多兩萬畝良田之後每年多上萬兩銀子的收益,你難道不想冒這個險?就算你不想要,轉手賣了也得翻倍賺回來。”

    張鶴齡什麼話也不說了,重重點頭。暴利所在之處,冒些風險算得了什麼。

    ……

    大明朝的百姓失去土地的原因無非兩種,一種是天災,一種是人禍。

    也不知是受了什麼詛咒,大明朝自中期之後甚少有風調雨順的年景。非旱則澇,要麼便是蟲災蝗宰之類的。總之,老天爺似乎有無數種讓老百姓顆粒無收的辦法。老百姓辛辛苦苦勞碌一年,結果卻連家人都養不活,他們的選擇怕也只有賣地餬口,進而賣兒賣女淪爲流民。

    大明朝的賦稅其實絕大部分來自於自耕農。所謂自耕農便是家中有田的百姓之家。但大明朝吸血的人太多。當官的不用交賦稅,達官貴人,寺廟道觀,皇親國戚都不用交稅,這些特權階級就像是一個個吸血鬼,享受着特權。自耕農賦稅之重,可想而知。

    這種情形之下,哪怕沒有天災人禍,自耕農破產的也很多。他們的田產便被人低價收購,淪爲地主的莊園私產。而失去土地的百姓便成了赤貧的佃戶或者流民。自從永樂帝開始設立皇莊之後,上行下效,土地兼併之風便一發不可收拾。功臣勳貴們大地主們瘋狂的兼併土地,大量的自耕農破產,成爲赤貧的佃農和流民。這便是除了天災之外的人禍。

    土地原本是百姓賴以生存的保障,但在某些時候,卻居然淪爲了一種負擔。這真是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寶坻縣的百姓便遇到了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窘境。

    寶坻縣雖非京城所屬之地,但距離京城其實並不遠,屬於天津衛所轄,距離京城不過一百餘里。正因爲距離京城近,所以在京城周邊的土地被侵佔的七七八八的時候,勳戚豪強們便將目光投往周邊之地。寶坻縣是平疇之地,河網密集,土地肥沃,縣域有着大片的良田,也很令他們垂涎。

    不過寶坻縣河道密集,乾旱和水災很少發生,土地肥沃,百姓們的生活倒是也過得去。而朝廷因爲近年來財政收入的減少,也意識到了自耕農破產的問題,所以弘治皇帝去年底在御前會議上同意了內閣提出的禁止私人收購百姓土地的建議,有意識的剎住土地兼併之風。所以寶坻縣的百姓們的土地倒也並沒有被那些垂涎者所瓜分。


章節報錯(免登陸)